• 瀏覽: 20,666
  • 回覆: 43
  • 追帖: 3
  • 分享: 2
+19
哈哈
土共國,又稱土鱉國==PRC
系國內同好對PRC一種調侃的稱呼~無什么惡意

呢個貼既目的
系收集PRC近60年來一D比較罕見,鮮為人知既裝備
又或者系下馬既計劃
以及一些較少人了解既軍事內幕

只供參考

仲有要吵架,指責中共/中國既人免進
我亦唔會浪費時間同你地吵

本人才疏學淺
難免會有錯漏之處


如有錯誤請指出~
仲有請各位C Hing多多指教,捧場~

分類:
飛機/飛行器系列
http://www31.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7503217&page=1#pid158243571

[ 本帖最後由 hellowhite123 於 2008-9-5 08:44 AM 編輯 ]



戰鬥機:
早期探索-----東風 104/東風 107/東風 113
http://www31.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7503217&page=1#pid158246416

J-10的祖先-----J-9
http://www30.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7503217&page=1#pid158291952
http://www26.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7503217&page=1#pid158297937
http://www26.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7503217&page=1#pid158298129

老J-10&老J-11(等待填坑。。。。手上有關兩機資料太少)
http://www26.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7503217&page=1#pid158404163

全世界最輕的超音速戰鬥機-----J-12
http://www26.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7503217&page=2#pid158508983
http://www26.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7503217&page=2#pid158531858

中國版F-16?-----J-13
http://www31.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7503217&page=2#pid158893479

和平典範版J-8II
http://www26.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7503217&page=2#pid160122351

751式戰鬥機(刪除,無穩到足夠資料)

轟炸機同強擊機
大型轟炸機
H-8
(以上兩個穩到再寫。。。

不過先送相~)
http://www29.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7503217&page=3#pid170227661
Q-6


直升機:
701型直升機
直-6
直-7

運輸機:
運-9
運-10
701型運輸機


教練機:
紅專 503(殲教-1)

預警機:
空警一號

軍艦:
051S型驅逐艦
055型大型驅逐艦
053護衛艦
028型導彈艇

裝甲車:
122型主戰坦克
美洲虎坦克


飛彈:
HQ-3
HQ-4
HQ-6/HHQ-6/PL-4



輕兵器:
74式輕機槍



戰史篇:







[ 本帖最後由 hellowhite123 於 2008-9-4 09:52 PM 編輯 ]



我之前有似見過J-9,J-10原設計


首先提交一下有關中國飛機
早期既飛機既編號系感樣
唔系叫殲-X,而系叫XX式,以定型年份來分,例如56式(J-5),59式(J-6),62式(J-7)
而未定型既飛機就以用途來區分,例如戰鬥機就叫東風,強擊機就叫雄鷹,作為一個小小知識介紹一下。

東風 104
自中國自行設計制造殲教 1 (呢部機後面會有介紹)展開之后,瀋陽飛機設計室就在蘇聯飛機設計專家馬爾道文的幫助下,醞釀自行設計飛機的下一個目標,向超音速噴氣式殲擊機邁進。1958 年 4 月,飛機設計室提出設計東風 104 殲擊機的設想,飛機的設計 M 數為 1.4,升限 18,000 米,能夠全天候作戰。

1958 年席捲全國的“大躍進”浪潮、追求高指標的風氣影響下,自行設計飛機的性能指標一路攀升,1958 年 8 月,航空工業局根據空軍的要求,決定將飛機設計室提出的東風 104 殲擊機的 M 數提高到 1.8,升限提高到 20,000 米,裝兩台紅旗二號發動機,並將飛機改名為東風 107。

東風107
后來趙爾陸部長帶隊到哈軍工參觀學習,在東風 113 高指標的影響下,又將東風 107 飛機的最大速度提高到 M2。1958 年 11 月,瀋陽飛機廠制成東風 107 木質全機模型送北京審查。當月,國家航空產品試制小組正式批准進行研制。12 月,瀋陽飛機廠基本完成東風 107 生產圖設計。1959 年 2 月,東風 107 飛機設計圖紙送蘇聯諮詢,並在蘇聯做了氣動力試驗。5 月,蘇聯有關部門正式提出諮詢意見,認為飛機採用的變攻角活動機翼布局和發動機的選擇不盡合理,飛行速度將達不到 M2 的指標,只能達到 M1.8,還可能出現不安定現象,建議採用大后掠角的固定三角翼。根據蘇聯方向的諮詢意見、飛機設計室對東風 107 原設計做了較大更改,M 數 1.8,升限 20,000 米,定名為東風 107A,于 1959 年 10 月完成初步設計。1959 年 12 月,上級決定東風 107A 下馬,為東風 113 讓路。東風 107 初始階段還能按科學規律辦事,


東風 113
在 1958 年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空軍工程係為了進行畢業設計,要求各專業從本專業做起,共同設計一種新式殲擊機,當時並未準備研制。初始設計性能為 M 數 2.0,高度 20,000 米。各種技術性能超過美國 F-105 戰鬥轟炸機,當年 8 月完成方案論證和總體及部件設計草圖。后來國防科委領導將作戰對象定為美國 1958 年剛剛裝備部隊的 F-104 戰鬥機,遂將性能指標大為提高,開始設計號稱“雙二五”,即飛行速度 M 數為 2.5,升限 25,000 米的殲擊機,當時這種性能的殲擊機世界上還沒有。要求 9 月下旬設計出來,送北京審查。同月,航空工業局奉命下達《關于試制東風 113 高速殲擊機的決定》,要求瀋陽飛機廠、瀋陽發動機廠同時研制兩種高性能殲擊機——東風 107 和東風 113 及其配套的發動機。1958 年 11 月,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派 400 人到有關工廠成立設計機構。瀋陽飛機廠成立第二飛機設計室,負責設計東風 113 殲擊機。東風 113 的設計工作障礙重重,舉步維艱。1960 年 4 月,東風 113 圖紙設計基本完成,但新材料供應不上。最重要的問題是飛機飛行速度超過了“熱障”,當時國內的工業基礎條件根本不具備,耐高温材料和有關成品均無着落,試制工作進展很慢。如果採用國內已有的材料,飛行速度就會降低到 M 數 1.8,升限亦大為降低;如果等新材科研制出來,則飛機試制將大為延遲。東風 113 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加之瀋陽飛機廠任務很重,也無力同時進行兩種殲擊機的研制。1961 午 6 月,東風 113 研制正式中止。東風 113 立志“越英趕美”,設計指標嚴重脫離我國國情和航空工業實際,最后以失敗告終。

[ 本帖最後由 hellowhite123 於 2008-6-30 08:38 AM 編輯 ]



[隱藏]
最有可能實現就系東風104
從設計指標上來睇比MIG-19/J-6提高唔系太多
可能系全天候作戰比較難(因為當時中國系電子工業方面系一片空白,而蘇聯的電子技術亦是相當落後,好難提供什么先進技術比中國)
不過又面臨一個同J-6定位重複的問題----既然性能比J-6提高有限,為什么不直接改進J-6,而要重新發展一款同而家戰機性能基本相同既戰機?

東風107/同東風113
根本就系頭腦發熱的產物。。。
以東風113來計
機身裝一台帶afterburner既814型渦輪發動機,加力推力達到11噸!?最大速度M2.5,最大升限25000M,同埋一台用來加速或躍升既636型液體火箭發動機---感樣既推力發動機,系五十年代末既中國根本無辦法研制出來。。。。

機載截擊雷達搜索距離23KM,跟蹤距離17KM。。。。計算機控制導彈。。。。帶2導彈,射程10KM。。。飛機推重比到0.92!最大過載8G。。。不掛副油箱航程為1430KM。。。。

我無眼花吧。。。呢D要求,即使系20年后既J-8,都無辦法完全做得到,已經超過同時期美國既F-104/F-105同蘇聯既MIG-21,以五十年代末期既中國國力來計算,呢D要求根本系天方夜譚。。。而且仲要短短十個月出來一家機,根本系強人所難。

不過,都唔系話完全無創新。起碼中國比蘇聯更早拋棄機頭進去,改用兩側進氣,亦到意識到兩側進氣既優點(容易布置雷達)。。。有時候徒弟會比師傅更有創意。。。。

好啦,貼幾張圖比大家睇下啦。

東風107既模型


東方113既設計圖


幾張CG圖







還有就是風洞模型



[ 本帖最後由 hellowhite123 於 2008-6-29 08:37 PM 編輯 ]



引用:
原帖由 黑魔君 於 2008-6-28 11:41 AM 發表
我之前有似見過J-9,J-10原設計
J-9既設計會比較多見
老J-10。。。
我就好似未見過
但系聽講系VSTOL版J-6



好耐喇,係大陸見到,我D親戚有買大陸果D軍事書


就羅來講既就系大名鼎鼎的J-9。。。
最初既J-9同J-8系兩個競爭方案
J-9採用既系一台渦輪風扇發動機
而J-8就系採用兩台渦輪噴氣發動機,更多系MIG-21既雙發動機擴大型

研制的提出是在 1964 年,那時因為 1963 年冬季以來,殲7 飛機參加了幾次高空作戰(估計系對台灣飛來偵察大陸既U-2),暴露出它升限留空時間短,高空高速性能差,沒有雷達,高空機動性差等缺陷。

另外,在作戰火力和起飛着陸性能上也有待加強和改善。因此,自 1964 年初開始,六零一所就開始考慮改進殲7,以滿足高空作戰要求。1964 年 10 月 25 日,六院在瀋陽六零一所召開了“米格-21 和伊爾-28 改進改型預備會”。會上,六零一所提出了米格-21 的兩種改型方案,一種為雙髮型,另一種為單髮型。
前者計劃裝用兩台渦噴 7 發動機的改進型,飛機氣動外形則參照米格-21 飛機,不做大的改變,這一方案發展成了殲8;
而後者擬裝六零六所新設計的推力為 8,500 公斤的加力式渦輪風扇發動機(910),這一方案則發展成了殲9。當時,兩種方案的飛行性能均與美國的 F-4B 相當,即升限 20 公里,最大馬赫數 2。2,基本航程 1,600 公里,重量約 10 噸。
就感睇來,J-8難度較小,亦容易成功

J-9 CG圖


但是到了 1965 年 4 月 12 日,三機部又正式下達“關于開展殲9 飛機方案設計”的通知,要求在兩個方面進行方案論證和比較:
  1.突出殲擊性能,兼顧截擊作戰和對付低空高速目標,最大馬赫數 2.3 左右,升限 20 公里左右,航程要大,作戰半徑大于 450 公里。
  2.突出截擊性能,兼顧殲擊作戰,最大馬赫數 2.4-2.5,升限 21-22 公里,作戰半徑 350 公里。
  飛機總重量控制在 14 噸左右。
  
在隨后的時間裡,殲8 飛機很快得到了批准,並定下了試制的具體時間表。殲9 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六零一所先是進行了殲9 氣動布局參數的選擇,選出了 4 種機翼平面形狀,即前緣后掠 50 度的后掠翼,前緣后掠 57 度的三角翼,前緣后掠 55 度的后掠翼,以及雙前緣后掠角的雙三角翼,並設計了風洞模型。
  
1966 年 4 月 1 日,三機部向國防工辦,國防科工委呈報了“殲9 飛機設計方案”。國防科工委開會審查了殲9 飛機的設計方案,並向軍委呈報了“殲9 飛機戰術技術論證報告”。報告提出殲9 最大馬赫數 2.4,升限 20-21 公里,最大航程 3,000 公里,作戰半徑 600 公里,最大續航時間 3 小時,最大爬升率 180-200 米每秒。
  
六零一所對四種機翼平面形狀方案均做出了模型,進行了風洞實驗。其中主要是考慮採用后掠翼還是三角翼,后掠翼和三角翼都是採用前緣后掠的方法來增加機翼的臨界馬赫數。但是如果超音速飛行增加到馬赫數為 2.0 時,要採用亞音速后掠翼方案就必須使前緣后掠角大于 60 度,但前緣后掠角過大,翼根結構受力就會惡化,將增加結構重量;另外,低速時空氣動力特性也將惡化,升力下降,阻力增加。故採用大后掠翼很不利,而三角翼則比較適用,不但具有后掠翼所具有的優點,而且比較長的翼根弦長保證了根部結構受力狀況,減輕結構重量,而且還有助于保證飛機的縱向飛行穩定性。所以六零一所淘汰了前三個方案,又把三角翼的前緣后掠角改為 55 度,稱為殲9IV 方案。這是一種正常布局形式的三角翼方案,起動外形上除機頭改為兩側進氣外,其餘均與殲7,殲8 相同,類似于超7 的早期型,也就是殲7CP 的氣動外形,只是尺寸上要大得多。由于這種方案對米格-21 的改動並不算很大,所以成功的把握性挺大。

[ 本帖最後由 hellowhite123 於 2008-6-30 08:40 AM 編輯 ]



但從 1966 年第四季度到 1967 年初,經過風洞實驗發現,殲9IV 方案的機動性不夠理想,于是又提出無尾三角翼方案,稱 V 方案。V 方案是兩側進氣的無尾三角翼飛機,前緣后掠角 60 度,翼面積達 62 平方米。由于降低了翼載荷,V 方案的機動性較好,但升降副翼的剛度和操縱功率問題以及零升力矩帶來的操縱困難卻難以解決。

然而在此期間,殲8 則發展的較為順利。1966 年底,六零一所完成了全部圖紙設計工作。8 月由一一二廠開始試制兩架原型機,1968 年 6 月,01 號原型機總裝完成。12 月 19 日完成首次地面滑行,雖然滑行中前輪擺振嚴重,緊急剎車時左側主輪輪胎爆破。但是殲8 仍于 1969 年 7 月 5 日,由試飛員尹玉煥駕駛,在一一二廠完成了首次航線起落試飛,歷時 30 分鐘,試飛中飛行高度 3,000 米,速度 500 公里每小時。

  但是隨后“文化大革命”開始,兩機的研制工作也就處于了停頓狀態。

  1968 年 3 月,六院召開了“動員落實殲9 飛機研制任務”會議,決定採用 V 方案,並提出力爭 1969 年“十一”前把殲9 送上天,向國慶 20 周年獻禮。由于 V 方案一些技術問題難于解決,加上國內生產不正常,V 方案一直搞不下去,于是六院指示停止了 V 方案的試制。

J-9 V方案(Mirage 2000中國版....)


  1969 年 2 月 3 日,六零一所決定抽出部分力量繼續進行殲9 飛機的研制。1969 年 10 月 10 日,航空工業領導小組決定研制殲9,並決定先試制兩側進氣的正常布局三角翼方案,即殲9IV 方案。把試制工作安排在了一一二廠,要求 1971 年底上天。1969 年 10 月 30 日,三機部和六院軍管會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把殲9 試制任務定點在一三二廠(成都飛機公司)。


 1970 年 5 月 4 日,六零一所抽出 300 多人到成都空軍十三航校(后組建成六一一所),從事殲9 飛機的試制工作。1970 年 6月 9 日,航空工業領導小組在北京開會審查殲9 方案,要求“殲9 的機動性要好,活動半徑 900-1,000 公里,重量 13 噸,使用過載8g,升限 25 公里,飛行馬赫數 2.5。

  1970 年 11 月,六院在西安召開廠,所領導幹部會議。空軍領導對正在研制中的殲9 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雙 25 太小,雙 28 太高,應該是雙 26,即最大使用馬赫數 2.6,靜升限 26 公里,最大使用錶速 1,300 公里每小時”。

  根據這一新要求,殲9 原有布局均不能滿足,最后選擇了鴨式布局,腹部或兩側進氣的方案。可是工作一段后發現,升限指標太高,發動機性能達不到,殲9 飛機的研制工作又可能擱淺。

  1975 年 1 月 10 日,三機部以(75)三院字 8 號文“關于請求繼續研制殲9 飛機的報告”上報國務院,中央軍委。文件希望對殲 9 的指標作些調整,即最大馬赫數 2.5-2.6,升限 23 公里,最大爬升率 220 米每秒,基本航程 2,000 公里,作戰半徑大于 600 公里。

  1975 年 2 月 18 日,國務院,中央軍委下達國發(1975)34 號文,同意按調整后的指標繼續研制殲9 飛機。

  1975 年 12 月 23 日。國家計委,國務院國防工辦以(75)工辦字 395 號文批准三機部上報的殲9 飛機研制實施計劃。同意零批試制 5 架,1980 年首架上天,1983 年設計定型。並原則上同意到 1983 年撥給研制費 4 億元。


殲9VI-II (J-10的直系祖先。。。話J-10抄襲Lavi的人入來睇睇)

  
1976 年初。六一一所進一步調整了殲9 總體氣動力布局和設計參數,形成殲9VI-II 方案,其特點是:鴨式布局,60 度三角翼。面積 50 平方米,鴨翼為 55 度三角翼,面積 2.58 平方米,固定安裝角 3 度,機身長 18 米,兩側進氣。進氣道為二元可調節多波系混合壓縮式。裝一台 910 渦扇發動機,地面全加力靜推力 12,400 公斤。裝 205 雷達,探測距離 60-70 公里,跟蹤距離 45-52 公里。帶兩枚 PL-4 攔射導彈,最大有效射程 8 公里,導引頭截獲距離 18 公里。

[ 本帖最後由 hellowhite123 於 2008-6-30 08:30 AM 編輯 ]



[隱藏]
1978 年,由于六一一所承擔的殲7 大改(即殲7III)的設計發圖工作要求緊迫,殲9 的研制工作開始收縮。1980 年,為貫徹國家國民經濟調整方針殲9 的研制工作即全部中止。機體研制費約 2,122 萬元。(PS.當時已經準備好原型機既材料同部件,就差整出來。。。真系可惜。。。)

但殲8 的研制工作並沒有停下來。根據最初的戰術技木要求,殲8 飛機本來就是全天候的。但殲8 擬裝用的交流供電系統和新雷達的研制工作動手較晚,趕不上殲8 的研制進度,于是上級決定殲8 飛機分兩步設計定型。第一步按直流供電裝測距器的“白天型飛機”定型,第二步再按交流供電裝新雷達的“全天候型飛機”定型。1979 年 12 月 31 日,航空產品定型委員會同意殲8 設計定型,1980 年 3 月 2 日,中央軍委常規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以(80)軍定字第 40 號文批准。1986 年 2 月 20 日。國務院、中央軍委常規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批准殲8 白天型飛機生產定型。

  中國在下一代主力殲擊機選擇上,本着務實,求穩的態度,最終選擇了殲8 路線。雖然一開始時該方案僅僅是米格-21 的簡單放大,性能也並不出眾,但經過后來的不斷改進,在技術指標上具備了三代機的水平,並最終成為了一種成功的殲擊機。而殲9 設計思想前衛,在設計性能上無疑是大大超越了殲8 方案,但是在研制過程中所遇到的不可逾越的困難屢屢不斷,研制工作很難進行。所以在這個事關祖國命運的重大抉擇上,選擇了殲8 這個漸改方案顯然是正確的,而殲9的研制過程中也取得了許多經驗和技術,后來成功地運用于殲8,而611在殲9身上積累了不少鴨式布局的經驗從而促進了殲10 的發展。



對于J-9來講,最大問題出系所配既發動機上面----WS-6,遲遲未能完成,其次就系中國空軍既問題,指標一變再變,從雙23到雙26再到雙25,用途也不明確,究竟系用來護航(同H-6以及傳說中既大型戰略轟炸機護航)定系作為截擊用途(攔截蘇聯的逆火TU-22同美國既B-58,SR-71)都吾明確。。。。。東風104/107/113的噩夢又再出現系J-9身上。。。

假如J-9真系成功出現,按照設計的目的雙26(最大速度M2.6,最大升限26000M)的標準搞出來在2代中截擊性能還是很強的,格鬥空戰性能和J8II差別應該不大,不過要搞掂熱障問題系相當頭痛,估計好似MIG-25感樣用全不銹鋼,亦到有人稱J-9系最強二代機----明顯過于誇大,即使真系有原型機,估計都吾會批量生產---畢竟有更成熟既J-8,要中國同時養三種二代機,費用太高,仲有就系J-9既發動機同J-8/J-7完全吾同,對于後勤壓力好大,所以要服役都系無咩可能既事情

仲有一點,假如J-9真系服役,估計而家既J-10就吾會系而家感既樣,可能由601所(沈飛)設計既F-16中國版所取代。。。。

J-9最大意義莫過于對于后來發展J-10就有不可估量既影響----611所系據上面累積了好多鴨式布局的經驗,所以J-10的出現絕非偶然

[ 本帖最後由 hellowhite123 於 2008-6-30 08:36 AM 編輯 ]



老J-10暫時未有確切資料。。。
所以暫時不能寫

老J-11倒是有圖。。。
上幅圖先
無圖無真相



睇個樣好似Mirage F1。。。



我想問下有冇關於槍枝的秘聞
我只聽過74式LMG



強帖!!!支持!!!!!
期待直六,七.直八



引用:
原帖由 Jagdtiger 於 2008-6-29 10:08 AM 發表
我想問下有冇關於槍枝的秘聞
我只聽過74式LMG
尼方面貌似吾系我強項
而且有排到陸軍裝備
不過我會盡力穩有關方面資料
假如想知道咩
提供比我
槍械方面我就睇過87式5.8mm步槍~

[ 本帖最後由 hellowhite123 於 2008-6-29 06:57 PM 編輯 ]



[隱藏]
多謝捧場!
點解C Hing你會有金幣?



鍵盤翻頁
左右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