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21,229
  • 回覆: 13
全國人大和政協兩會結束後,中央官員進行多場宣講兩會精神的活動。中聯辦主任鄭雁雄3月29日向特區政府官員傳達兩會精神,值得重視。

鄭雁雄指,香港工作既要服務「國之大者」,本身也是「國之大者」。全國兩會為香港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更好發揮作用,指明了方向。

解讀鄭雁雄說的兩個「國之大者」,意思是一:香港要為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服務,這個就是服務「國之大者」;二:香港本身在過程中也會找到重大發展機遇。而香港是國家的一個重要部份,所以,香港本身的發展也是「國之大者」。

這個說法與香港人過去的觀念有不同的方向。香港有部份精英過去認為香港和內地之間的「線」,畫得愈清楚愈好。香港特別是要為美國等西方市場服務,就會有美好的未來。

先不論這個觀念是否政治正確,但已經過時,香港對西方國家的態度應該是和而不同,生意照做。更重要的是,香港要配合國家發展成為現代化強國的方向,在服務國家之餘,找到自己的機遇。

另外,鄭雁雄亦提到,香港要抓住機遇,發揮好「一國兩制」的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地位,主動對接國家的戰略佈局,他提出了三個香港發揮獨特地位的方向:一是鞏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的地位,發展國際創科中心等新優勢。二是保持好法治香港重大優勢,必須堅定維護香港的普通法制度,保持香港與發達國家法律體系、市場體系相銜接。三是發展好文化多元重大優勢,堅定不移走國際化道路。

不少香港精英將「香港保持普通法制度」按他們傳統的政治角度去解讀,將之純粹理解為保障自由人權,而忽視普通法制度在解決商業衝突的作用。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417/20230330/1021967/專欄-盧永雄-香港保持普通法制度的焦點-巴士的點評
 
國家全盤大策略, 不旦要穩住香港政局, 也要全力對付美國的挑釁, 今回絕不會幫助美國在債務上違約的爛攤子,更會以更加決絕的方式對付美債, 跟美西方相反方向而行, 讓美國的債務加快膨脹,讓美國內部爆雷。讓美西國陷入更大的混亂, 自我掏空, 既得利益者逃出西方, 反國家者走進美西國接火棒, 引火自焚!



未來是一個東西方分庭抗禮的世界。在東方的世界裏,香港既是一國之下、社會主義制度以外的國際金融中心、國際創科中心和爭端調解中心。香港採用國際上熟悉的普通法制度,和發達國家的法律和市場體系相銜接。國際之間發生商業衝突,不再需要拿到英美法庭打官司或仲裁,在香港也可以做得到。


引用:
原帖由 dlive 於 2023-3-30 10:03 發表

中國依家精啦
所以,好好理解香港行使普通法的重點,讀懂國家發展這本複雜的書,就可以找到香港的機遇。



引用:
原帖由 dlive 於 2023-3-30 10:29 發表

明白,而家通關後希望漸漸會好,有啲鋪做唔住都係執笠。
執左好多, 當中大都是捱不到租金而結業!



[隱藏]
引用:
原帖由 傷心尋回犬 於 2023-3-30 11:32 發表

但香港利用普通法做武器,去同中央奪權。中央係時候要考慮一下普通法存廢問題,至少要縮滅普通法使用範圍,以避免香港利用普通法去抗衡中央事件再次發生
師兄所言甚是!
內地不是用普通法, 全球大商家也爭相湧入中國做生意, 所以香港用普通法制度去解決商業衝突, 已不再不是萬靈丹。



引用:
原帖由 dlive 於 2023-3-30 10:42 發表

咁業主投資個鋪諗住養老,佢都要收租生活。


以前疫情期間每日150個名額落嚟香港應該冇啦?要隔離15日點落,係咪依家通返關先有?
投資個鋪諗住養老當然沒問題, 但養老需要十幾萬一個月嗎? 
 
每日150個名額極需檢討, 這是犯民爭取回來的, 當年可能是為了替商家解決勞工短問題, 就以家庭團聚為借口把原本每日75, 迫政府大開中門, 增加至每日150, 當年已有國家領導人警告過香港, 說香港不能承受那麼多新移民的。
結果落來香港的人有多少個是真正勤勤力力去打工? 有調查發現, 來港人士大都是被香港沒有一孩政策, 生多少個也沒問題所吸引, 更被高福利所吸引。 或來了香港之後, 寧願開間舖賣菜, 也不肯去打工。

[ 本帖最後由 劉婕 於 2023-3-31 10:00 編輯 ]



引用:
原帖由 dlive 於 2023-3-31 15:03 發表

佢啲舖頭仔二萬幾蚊姐


原來150個名額係泛民搞㗎,我以為民建聯添。
民建聯有責任扭正過去的錯誤, 可惜至今仍未有人夠膽推翻犯民所爭取的敗政!

打倒昨日的我!
屈穎妍
近日炒作得厲害的一個數字是150,反對派把所有社會問題歸咎到每日150個單程證名額上,彷彿什麼事都關新移民事、都是那150個名額惹的禍。
反對派議員更提出要「源頭減人」,從根本解決問題。
說到根本,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事實,這150名額的根本,源出何處?
其實,把單程證配額由75加至150,是英殖年代的決定。1982年港英政府與內地政府達成協議,每日給予配額150個內地人持單程證來港定居。
為了人道立場及家庭團聚,在1995年把配額加大至每日150人,這數字,是當時一班叫泛民的政客成功爭取的。
2002年,時任特首董建華向中央提議削減單程證數目,希望騰出名額轉為吸納內地專才和優才,以減輕社會福利壓力及人口資源錯配,可惜最後在社會反對下無疾而終。
2013年,毛孟靜、范國威等人為反對時任特首梁振英的覓地政策,把房屋問題歸咎於150個配額,提出取消名額的「源頭減人」概念。
當時,張超雄、胡志偉、涂謹申、郭榮鏗、莫乃光、梁繼昌、葉建源等共21個反對派議員聯署反對,認為家庭團聚是基本人權,支持維持配額。
這些人,今日仍健在,奇怪卻坐在議事堂反起新移民來。
人權當然是冠冕當皇的借口,當年他們反對「源頭減人」,主要因為反對派視這些新人口是他們的新票源。
根據《獨立媒體》當時一篇李柱銘專訪,他是這樣說的:
「希望泛民將焦點放在爭取新移民支持,而不是爭取減少新移民數目上。我堅信,當大陸一個家庭來到香港,是因為大陸沒有自由,如果7年我們都不能夠令他們愛上自由民主,那就是民主派的失敗。」
有趣的是,當年寫這篇專訪的記者,叫做朱凱迪,就是今日站在歧視新移民最前線的反對派議員。
兜兜轉轉,原來神又係佢哋,鬼又係佢哋,此刻大家應該明白,什麼叫做「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了。



引用:
原帖由 傷心尋回犬 於 2023-3-31 12:13 發表

肥佬外籍律師案已經係普通法對中央抗法的一個例子

但中央不作為,繼續讓普通法違害香港
香港已經成為雞肋, 在鄰省讓路之下, 港黃沒有珍惜機會, 拖政府後腿, 讓香港不進則退。
如今鄰省已經不需要讓路給香港, 香港發展如何對內地已不太重要, 港人要一國兩制多過一個國家, 就是自尋煩惱 
要活在完善的國家體制, 唯有融入大灣區才有保障!



引用:
原帖由 dlive 於 2023-4-3 14:44 發表

做神係佢做鬼又係佢,搞到烏煙瘴氣。
嗰班人害死香港新一代



[隱藏]
引用:
原帖由 傷心尋回犬 於 2023-4-3 23:34 發表

但係中央仍然為保住香港將其他省市打壓,偏幫香港

講融合,同一個國家的人進入香港比外國人更苛刻更多限制,極不合理

中央應該檢討一下對港傾斜政策,不要再為香港犧牲內地利益,偏幫香港
不過,海南邁向自由貿易港的步伐愈來愈快,難免對香港購物天堂的地位,造成衝擊。近日博鰲論壇在海南召開,媒體關注海南島建設自由貿易港的情況。
海南對國際的一線放開,變成一個入口免稅的地區,甚至外商去海南建廠,加工產品內銷其他省市亦免稅。但海南輸向內地省市的產品,在二線仍會有適當控制,以避免所有產品都會繞道海南入境中國內地。
連香港發展商也正大力投資海南,在當地興建大型商場,希望迎接逐步邁向封島的商機。由此可見,說對香港沒有影響是假的,問題是如何應對?



引用:
原帖由 dlive 於 2023-4-3 16:16 發表

應該係,對我哋年輕一代唔好,影響極壞。
今後香港必定要加入愛教育, 而且要教年青人批判思考, 棄絕偏頗信息!



引用:
原帖由 傷心尋回犬 於 2023-4-8 01:22 發表

但係中央不會容許其他省市將香港封死,中央仍然會為香港打壓其他省市阻止其他省市搶奪香港份額,保住香港繼續壓制其他省市
不同地位, 不同發展, 不可以說成壓制其他省市。
香港和各省市的分別是十分明顯, 香港生活指數甚高, 內地除了北京和上海的生活指數追到香港外, 其他省市都處都要保持讓平民過得容易的水平, 又能吸引外地人响往的生活水平。



引用:
原帖由 傷心尋回犬 於 2023-4-11 21:39 發表

明顯中央對香港與內地有着差別待遇,容許香港對內地實行不平等條約,例如同一國家內地人進香港比外國人進香港更難更覆雜。內地人要簽證才可來港,而且只得7日,外國人來香可免簽90日,而香港人到內地則無限制。還未計其他如港車北上,港人免稅等不平等條約
經過內地暴富來港洗黑錢後, 這些保護措施都是必需的!
中央歡迎香港人到內地發展, 當然就是要放寬限制, 即使全港7百萬人湧晒上去發展, 對中共來說都只是一個小數目, 但若對內地人不設限制, 任由他們來港發展就不得了, 單是廣東省來者的數目也可以做成香港陸沉。
至於外國人進香港有著相對的條件......
一. 輸入外勞政策使然
二. 外國人來港經商有著多項方便措施, 但是否能在港定居就不是那麼簡單了。



引用:
原帖由 傷心尋回犬 於 2023-4-12 12:36 發表

咁即係對香港傾斜,對內地其實係不公平,剝削內地資源去餵養香港
好似這個假期,個個香港人湧上深圳,難道人家深圳沒壓力?只係深圳忍住出不到聲而已
都冇用.......
香港的吸引力有下降趨勢,以前非常受歡迎的申請家庭團聚開始不足,引致基層勞動力補給出現短缺;相反,從高才通方面批出簽證來港的專才,加上可留港發展的外地畢業生,每年估計有4.5萬人,但似乎缺乏屬於他們發揮的平台,難以吸引人才長留香港。這一點,香港必須加快引進國內外大型企業和龍頭科技公司,方可將香港打造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真正留住科研人才。
最後當然是近期港府匆促重推的資本投資者入境計畫。這是一個很好的政策,既能引進資金和企業,又可以吸納人才。希望港府不要把門檻定得過高,也應考慮給予投資非住宅物業,支援疲弱的工商市場。不少人喜歡將香港與新加坡作比較,但移民條件絕不可與其看齊,今天的星洲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可以形容為「肥到襪都著唔到」。
星洲移民生意應接不暇
客觀地說,從銀行體系總資產、上市公司數目、股市的市值、外匯儲備等等,香港都是絕對領先的。然而,過去幾年香港發生社會動亂及新冠疫情,吸引不少家族辦公室跑去落戶新加坡,根據分析公司Handshakes統計結果,2022年有1500個家族辦公室落戶新加坡,4年共增長了54倍。
新加坡政府於今年3月初重新宣布,將「全球投資者入境計畫」的門檻進一步提高。移民新加坡最少需要投資1000萬坡元(約6000萬港元),也可投資家族資產管理公司等,很明顯,新加坡的投資移民生意早已應接不暇。近期港府召開家族辦公室論壇是趁機扳回新加坡的優勢。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