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4,203
  • 回覆: 1
香港11月將舉行「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這是香港逐步「復常」、重新聯通世界的一場重要峰會,據金管局表示,現時約有200名銀行家或財金領袖出席,英倫銀行前行長卡尼(Mark Carney)、花旗、高盛、摩根士丹利、瑞銀、滙控及渣打等多間國際大行領導層將會在峰會上發言。坊間有意見認為,金融峰會的順利舉辦,可讓全球大班親身目睹香港恢復正常,將是對香港最佳的對外宣傳,真正能夠講好香港故事。
行政長官李家超上任後,着力「對外宣傳香港、講好香港故事」,在首次行政長官答問會上,李家超聚焦社會普遍關注的七大範疇,其中之一便是加強外宣,他並提到「世界上面,我哋雖然係君子,但有好多小人」,指不能單靠「有麝自然香」,亦要「畫公仔畫出腸」。講好香港故事是近年一個熱點話題,原因是2019年修例風波之後,大量不實報道以至帶有政治偏見的評論,令香港國際形象受損,在香港實現由亂轉治到由治及興的重要階段,講好香港和「一國兩制」故事,修補香港的國際形象,自然是重要工作。
講好香港故事當然沒有問題,但首先要搞清楚:講甚麼?講給誰聽,而兩者又是互為表裡。李家超既然明確提到「對外宣傳香港」,這樣講好香港故事的受眾應該主要是國際社會及其民眾,是外宣而不是內宣。這樣,講好香港故事就需要有針對性,簡單而言就是要講國際社會及民眾所關心的故事,講他們聽得入耳的故事,講他們有同感共鳴的故事,而不是講一些他們一聽就會立即抗拒或者是早有定見的故事。
近年為了講好香港故事,建制陣營在輿論宣傳上也有不少新動作,籌組了以英語為主的宣傳團隊,用了很多新媒體、新平台,也增設了不同語言的頻道來講好香港。這些工作固然重要,但不是最重要,講好香港故事最重要的始終是內容而不是平台和手段,故事永遠是「內容為王」,而不是將一些報道或評論翻譯成英文、拍攝製作一批英語節目就是做好外宣,如果內容仍然是不能令受眾信服,得不到國際社會共鳴,這樣的宣傳恐怕是效果有限。這是本與末的關係,內容是本,平台只是輔助,不能本末倒置。
香港近年外宣最大問題,在於所宣傳的、所強調的,並非國際社會最關注的議題,又或是這些議題一講就是涇渭分明,「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這些宣傳內容難免用力大而收效少。所謂「內容為王」,就是要講能夠吸引國際社會的故事,講他們聽得入耳而喜聞樂見的故事,而不是一味講我們想講的故事。例如講國安法,對於建制群眾而言,當然是讚好不絕,成功一法定香江,推動香港由亂及治,這樣的表述是正確的,但問題是西方社會以至反對派支持者會不會接受?會不會因為這樣的宣傳就完全改變觀感?恐怕很難。這樣的宣傳基本就是你有你講我有我講,又或是最後外宣變成內宣,宣傳是宣傳了,卻針對不了目標群體,變成「圍爐取暖」。
所以,要講好香港故事,必須講國際社會關心的故事,除了政治之外,國際社會最關心的,主要是香港的營商環境、法制能否繼續保持健全、金融體系如何發展、香港原有制度會否改變、香港會否繼續開放,以至香港未來發展前景、與內地融合情況等,這些內容與政治類不同。政治議題比如國安法、新選制,國際社會基本已有定見,繼續向國際社會介紹固然有必要,但卻不應寄望這些內容能夠輕易改變他們的看法,這是客觀事實。既然如此,講好香港故事的重點應該放在香港經濟、社會制度、對外開放等國際社會關心的議題上,把這些內容講清楚講清白,以數字、個案,讓國際社會西方民眾看到香港真實情況,這些內容才是國際社會感興趣,也是最能夠講好香港故事的素材。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其實已經示範了如何講好香港故事,他在發言中充分肯定了香港的普通法制度;明確「一國兩制」將長期堅持;強調中央重視及維護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地位和優勢;以至提出的「四個希望」,講的都是發展、民生等問題。這些內容正正就是講好香港故事最好的題材。事實上,西方媒體對於習主席「七一重要講話」,最關注、最重點報道的就是講普通法、講「一國兩制」、講經濟民生的內容。
講好香港故事,就是要講這些國際社會聽得入耳、有興趣聽的內容,而不是我們單方面想講、想宣傳的故事,否則受眾一看標題已經不感興趣,連聽也不聽,這些宣傳用了多少種語言、用了多少新媒體,又有多大作用?



咪哂氣啦!

成日都話習主席要香港講好香港故事,佢夠叫你香港負起主體責任去抗疫,又有冇做到???

真係叫香港做嘢,香港就推三阻四,問阿爺攞著數嗰時,個個就忘記咗自己原來要做嘅嘢就乜叉都冇做到!!!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