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15,333
  • 回覆: 84
+25
引用:
原帖由 arsenal2046 於 2022-6-29 01:58 發表

你怎麼知道中國能打中移動目標?
我聽火力君說,以中國晶片技術肯定做不到
中國有大空站,中國可以去月球攞啲石返黎,台灣有晶片點解唔得?



引用:
原帖由 亞藍米 於 2022-6-29 11:25 發表

福特號用2個A1B反應堆,數據說25年換一次原料棒,艦身壽命50年。但曾經有艦換原料棒換爛咗反應堆,又要換埋。又幾年。
通常軍備靠吹係常識。



https://m.guancha.cn/military-affairs/2022_01_28_624028.shtml
搵到了,福持號計劃今年秋季開始部署,比原計劃遲左半年,呢果好正常。但原來福特號累街坊,要係肯尼迪號上拆借備件,害肯尼迪號到而家重未完成。但真唔明,美軍軍工咁寒酸嘅。



啊,點解最先進嘅福特號要部處係美東,唔係美西威攝中國?然通福特號重未修好,定怕左鷹擊21?


[隱藏]
引用:
原帖由 佛口蛇心。十一 於 2022-6-29 00:53 發表
1450低等人謙虛啲啦~
日日睇呆灣綠蠵龜文章哈想腦殘都幾難



引用:
原帖由 愛國人 於 2022-6-29 09:02 發表

樓主,導彈幾多射程係一回事,找到航母又是另一回事,要懂點軍事知識,地球是圓的,艦艇雷達探測到只有幾十公里,根本發現唔到航母。
講講簡單的戰時狀態你知啦,開戰前所有艦艇飛機全部離開晒戰區,最常用手法突然所有電波失靈,北斗,gps導航全部冇晒,打伊拉克一樣有幾十到百支甚至更多導彈將源岸機場雷達,道路炸毀,再突然有遠程轟炸機疴蛋咁狂炸,再有大皇蜂,肥電,甚至易十易補中,呢d情節係發生過的,不是我作古仔 ...
除左北斗全球衛星定位系統,仲有各類高分系列,遙感系列衛星,另外仲有無偵8超音速無人機負責搜索制導,配套有多手段


除左艦載鷹擊21,仲有空基轟六發射鷹擊21射程更長


[ 本帖最後由 cwm001 於 2022-6-29 23:18 編輯 ]



引用:
原帖由 cwm001 於 2022-6-29 22:27 發表

除左北斗全球衛星定位系統,仲有各類高分系列,遙感系列衛星,另外仲有無偵8超音速無人機負責搜索制導,配套有多手段


除左艦載鷹擊21,仲有空基轟六發射鷹擊21射程更長
發現,在我們常規意義上講的看到,是非常容易的,會一點數學計算和有一個快一點的網路就能找到。情報部門通常稱之為OSINT,Open-source intelligence (OSINT),及通過分析公開的信息來獲得情報。


原理也很簡單,衛星圖片能告知大概什麼時間離開港口,根據速度和可能的方位畫出一個弧形扇區,商業船隻防撞船的系統會不斷公布自己的位置,以此信息再排出扇區內不可能的地方,最後只需要肉眼找剩下區域就行了。



不僅可以拍攝到航母,護航船隻數量等也沒有問題。更高清一點的甚至可以根據尾流波浪預估出航母的航速和行駛方向,畫出下一個扇區而後等衛星圖更新後,再根據新扇區從新衛星圖中找,以此循環。



不過要說軍事意義上的發現,那就是另一回事了。OSINT有很長的延遲,雖然能提供精確的位置,但都有幾個小時乃至幾天的延遲,滿足不了軍事要求。因而軍事上有各類型的衛星,有快速多次訪問的衛星縮短延遲:


還有檢測軍事通訊雷達信號等的電子偵察衛星。



航母也有反探測許多措施,比如EMCON,航母關閉所有對外釋放的電磁信號徹底電子隱形。



軍艦會轉一圈開進自己的尾流當中迷惑拍攝。



軍事意義上容易不容易,沒法回答。
簡單掃了一眼,這個問題實在是太冷門了,幾乎沒有一個答案是正確的,要麼是抖機靈,要麼是胡說八道。
我正兒八經的講講這裡面的道道,不耐煩的就不用看了。
1、傳統體制遠程預警雷達不能發現航母(編隊)。傳統體制的預警雷達解析度極低,採用的是長波無線電或者經過調製的電離層反射無線電作為偵察手段,不能在較遠距離上辨別是航母還是普通貨船,航母編隊成戰鬥隊形展開的時候,也無法辨別這是一個海軍艦隊。



大多數遠程預警雷達只能對空警戒,一般還是高空,通常只能用於預警戰略武器,如彈道導彈、大型轟炸機機群。早期遠程預警雷達甚至給不出精確的目標參數,如準確方位角、高度、速度,也就是說只能告訴你大概那個方向有個回波,高度大概有多少,對於海面目標根本就是個瞎子。

2、先進體制遠程預警雷達同樣也不是用於跟蹤搜索航母編隊的。



這是美軍的X波段遠程預警雷達,目標跟蹤精度提高了不少,能夠給出具體參數來了。但是對於海面目標依然是無能為力的,受地球曲率影響,回波基本上探測不到。
有一些採用電離層散射實現超視距探測的雷達,局限性也非常大,存在很大的盲區,跟蹤容易、發現很難。



3、目視發現。這就是開玩笑了……
肉眼都看見航母了,你肯定早在好幾個小時之前就被發現、跟蹤、定位了,要麼你根本沒有威脅,要麼人家在玩兒貓和老鼠的遊戲。
4、對海搜索雷達。目前確實有一些超視距對海搜索雷達能夠發現航母,不過發現距離都比較短,已經進入了航母戰鬥群的火力圈。

真正有前途的航母追蹤技術主要有哪些呢?在了解這些技術之前,我們要掌握一個概念:「光學系統解析度」。這實際上是高中物理就已經大概提到過的內容,不過我估計好多人已經忘光了。簡而言之,就是一個使用電磁輻射來探測目標的設備,它的物鏡口徑決定了它的解析度有多強大。可見光也是一種電磁輻射,雷達也是使用的電磁輻射,這兩個其實是一回事。只不過雷達的「物鏡」是一個拋物面天線,光學望遠鏡的物鏡是一塊凸透鏡或者拋物面反射鏡。
玩兒天文望遠鏡的朋友對這個概念應當很熟悉,我們都知道,口徑越大的天文望遠鏡,越能夠分辨深空裡的物體,越能看清楚細節,就是這個道理。
想要深入了解這方面知識的朋友,建議自己搞一台天文望遠鏡來玩兒,大概的概念性的東西我放在這裡,注意這是對於「理想光學系統」,實際的光學系統沒這麼厲害,我們能夠買到的光學設備還會有「相差」、「球差」、「色差」等等不可避免的誤差。觀測環境也會影響觀測效果,大氣遮擋、雜光、儀器本身的震動都會影響觀測效果。
對於不想看的朋友,就一句話:口徑越大越厲害!這玩意兒就跟大炮是一回事,口徑為王!
目前有前途的航母編隊預警、追蹤技術手段主要有以下這些:
1、天基合成孔徑雷達系統。我們都知道,探測儀器工作的電磁波頻譜里,波長越短、解析度越高。然而有些波段的電磁波很容易被空氣里的水汽、雲霧遮擋,有時候不得不在較長的波長下工作。波長越長,解析度越低,我們就需要把口徑搞得更大!然而一台設備的尺寸總是有限的,比如放在衛星上的設備,不可能做那麼大,怎麼辦呢?

把兩台或者更多台設備的孔徑「合成」起來。
所謂「合成孔徑」,就是利用雷達與目標的相對運動把尺寸較小的真實天線孔徑用數據處理的方法合成一較大的等效天線孔徑的雷達,也稱綜合孔徑雷達。
這裡最關鍵的就是數據處理,合成孔徑雷達的數據處理演算法,歷來是科技含量最高的領域之一。優秀的合成孔徑演算法能夠將解析度提高到米級,甚至分米級,對於航母這麼大的鋼鐵物體,能夠做到準確分辨到底是航母還是貨輪、油輪。
而且工作在無線電頻譜的雷達往往不容易受到氣候的影響,注意避開容易被吸收的波段,是可以克服不良天候的。
2、近地軌道可見光偵察衛星。可見光波長位於400~760nm之間,這個波段需要的孔徑並不大,人眼在近地軌道就能擁有分辨地面數十米尺寸物體的能力。軍用可見光偵察衛星往往都是單台設備就能實現分米甚至厘米級的解析度。



所謂的「可見光偵察衛星」,實際上最核心的設備就是一台大口徑光學望遠鏡,只不過望遠鏡對著的是地球。因為近地軌道衛星,在地面上划過的是一條正弦曲線,可見光成像偵察衛星能夠「掃」過一定的區域。



這是一個近地軌道衛星的星下點軌跡,可以看到:近地軌道衛星有一定的規律性。它發現了航母,必須要繞一圈回來才能再次看到航母。
所以通常的可見光成像偵察衛星都是組網運行的,有鏡頭正對地面的、有斜向拍攝的,形成一張「網」,配合一些天-地通信手段達到連續跟蹤的目的。
我國前段時間報道的「吉林一號」光學成像衛星星座就是一種民用的可見光遙感衛星網,能夠實現高頻度連續追蹤。同時值得一提的「天鏈」數據中繼衛星,則可以保證實時圖像傳輸。這兩個系統結合,就相當於在近地軌道、同步軌道部署了一個「監控攝像頭網」,對地面實現高解析度連續監視。吉林一號第一階段60顆衛星組網完成後可以具有地球任意地點30分鐘重訪問能力,第二階段138星組網完成後,可以擁有地球任意地點10分鐘重訪問能力。



注意,這都是民用的,我們中國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balabalabala……(此處省略10000字)
有人肯定要問那為什麼不把望遠鏡弄到同步軌道上去呢?
1)口徑太大,近地軌道高才數百公里到千把公里,地球同步軌道高30000公里,距離遠了口徑就得成比例放大,那個軌道高需要的口徑得好幾百米吧,人類現在暫時還沒有那麼大的運載能力,也沒有製造如此大口徑望遠鏡的能力。
2)高軌道地區斜率太大,同步軌道在赤道上方,對於高緯度地區是傾斜著拍的,極地地區甚至看不到,成像效果會很差。
3、空中遠程預警雷達。大型預警機機載雷達,因為部署位置很高,10000米以上,通常具有遠比地面高解析度雷達更遠的視野,可以在航母的火力圈以外發現、追蹤航母。
4、水聲偵聽網路。大量部署、網路化配置的水聽器,可以在航母經過的時候根據航母獨有的噪音識別、預警。
5、特種偵察手段。農業部、漁政局、海警船、漁民們,該你們上場了!川建國同志,你建功立業的時候到了!
6、空中偵察平台。在大致確定航母編隊方位以後,可以使用高機動空中偵察平台進一步確認,以及獲得更多的信息。
7、被動無線電守聽與測向。航母編隊之間通信、敵方雷達工作,都會不可避免的發射無線電波,只要我們掌握了他的規律,也可以獲得不少信息。
8、紅外熱成像偵察衛星及其他波段偵察衛星。航母總是不可避免的造成高於背景的紅外熱輻射,利用紅外特徵也可以發現和定位航母。同樣,紫外特徵也是可以利用的,不過現在發展還不夠好,另外航母也不會主動發射紫外輻射。
總之,軍事偵察是一種非常複雜、非常專業的事情,你需要綜合利用很多工作在不同波段、工作機制千差萬別的感測器,還需要大量的分析判讀人員,最終才能精確定位敵方目標,這個不是抖機靈的事情。
敵軍的信息也不是那麼簡單,作戰意圖、作戰配置、位置方位、速度高度,這些都需要知道。不是說「我發現航母就在那嘎達」就完事兒了,你還需要知道編隊的配置,驅逐艦有哪些、護衛艦有哪些、可能有哪些潛艇跟著,反正知道的越多越好。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航母好不好發現呢?好,挺容易的,和平時間甚至直接告訴你在哪兒。
那這樣夠不夠呢?不夠。我們還需要動用非常複雜非常困難的手段,盡量獲得更多的信息,盡量在打仗的時候也能跟蹤發現,盡量發現對方而不讓對方發現。
這裡面的學問非常多的。
發現航母這個問題。
發現航母的基礎就是「建立全球監控系統」,這套系統包括了情報系統、偵察系統、搜索系統、通訊系統等多個模塊……就這一步就卡死了全球99%的國家。
對於絕大多數國家來說很難,但對於已經建成這套系統的國家來說,就易如反掌了。
別的不談,僅僅是這些模塊當中的一個全球衛星定位系統,造價就達到了多少呢……
北斗造價還不明確,但是GPS造價是很清晰的,總投入超過300億美元,而且每年還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維護,別的不談,衛星壽命最多也就10年左右,低軌道衛星還要更低,這意味著你平均每年都得發射4~5顆衛星,這個費用都非常恐怖了。
比如中國的北斗,2018年發射了10顆,2019年發射了7顆,今年再發射四顆組網完畢後。
明年就要開始準備發射新衛星替代以前早期的衛星了……
你想一下,大洋上真正意義的偵查航母需要什麼步驟?
首先,你安插過去的情報人員得知了航母出港的消息和大概方位,然後調集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監測大概方位內整個區域,確定出來以後再調集專業衛星(比如高分、遙感系列)鎖定,鎖定後天波雷達和衛星持續追蹤。
然後使用預警機和巡邏機偵查,然後才能確定位置。
你算算這一套系統做下來要多少錢……
造航母難嗎?對工業國來說並不難啊……
但是對於大多數國家來說就需要
「蘇聯、黨中央、國家計劃委員會、軍事工業委員會和九個國防工業部、600個相關專業、8000家配套廠家。」
以及配套的數百萬產業工人和數以萬億計的GDP。
這地球上很多事情啊,對於達到一定地位的國家來說,都不難……
但對於做不到的國家來說,航母開到你海岸線100千米以內,你都不一定能發現……



引用:
原帖由 cwm001 於 2022-6-29 22:27 發表

除左北斗全球衛星定位系統,仲有各類高分系列,遙感系列衛星,另外仲有無偵8超音速無人機負責搜索制導,配套有多手段


除左艦載鷹擊21,仲有空基轟六發射鷹擊21射程更長
擊沉一艘美軍航母有多難?發現,跟蹤,突破困難重重(二)
如何突破航母戰鬥群的一體化防空系統

目標:美軍航母如今,沒有任何潛在的對手具有確定能力來追蹤和瞄準美國航空母艦。但是,合理的假設是,敵人最終將設計出針對性的技術,尤其是在與其領土相鄰的沿海地區。屆時,它們可以考慮成功攻擊航母的下一步:突破其防禦。
有四種類型的武器對航母構成威脅:從飛機,艦隻或陸基發射的巡航導彈;從艦隻,陸上基地發射的彈道導彈;從潛艇發射的魚雷;以及漂浮或繩系水雷。航母戰鬥群都有應對之道。

美軍航母上空機群就巡航導彈而言,攻擊者將面臨有史以來最密集,最複雜的防空系統,航母防禦要比抵禦將遭到空襲的陸軍基地容易得多,因為航母是可移動的,硬化的目標,周圍環繞著平坦的海洋,可提供最大的感測器可視性。地面基地是更大的,更不易移動的目標,通常位於阻礙偵測威脅的地理障礙附近。航母戰鬥群的分層次防空系統可以利用這些優勢發揮最大作用。

航母指揮和控制中心戰鬥群的最外層防禦圈-距航母數百英里-由戰艦的E-2C“鷹眼”機載監視雷達和“宙斯盾”雷達提供給水面作戰人員。隨著攻擊者進一步滲透,它們進入各種其他感測器的範圍之內,包括載體本身上的感測器。作為向“以網路為中心”作戰過渡的一部分,海軍將戰鬥群中的所有防空感測器整合到協作參與能力中,使每個參與者都可以看到一切。該系統可以快速合併,過濾和傳播來自數十個機載和水面雷達的資訊,從而提供周圍空域的綜合影象。
防禦者共享戰場的共同畫面,並從多個方面檢視任何特定威脅的能力極大地提高了航母戰鬥群的生存能力。即使是隱形的,掠海式巡航導彈也不太可能逃脫偵查,並且防禦性武器可以以最大的效率使用。

在最外圍,這些武器將由攜帶有空空導彈的艦載攔截機組成。更近一步,攔截飛機將得到宙斯盾驅逐艦和巡洋艦上攜帶的地對空導彈所加強。
防禦武器的最後一層包括航母自己的導彈,“方陣”近距離武器系統(20毫米加特林機槍,每分鐘可發射4000發子彈),誘餌和電子對策。在重大沖突中,航母戰鬥群會尋求在做出啟動決定之前很久就先發制人攻擊敵人的感測器,通訊和武器。即使這種努力失敗了,巡航導彈也不太可能穿透戰鬥集團的各種防禦系統。海軍對新型防禦系統(如“協作參與能力”和E-2C雷達現代化計劃)的投資範圍如此之廣,以至於儘管空中呼吸威脅的複雜程度不斷提高,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航母實際上已變得不那麼脆弱。
空中威脅-載人飛機和巡航導彈-並不是航空母艦可能從空中面臨的唯一危險。北約以外的三十多個國家擁有戰術和戰區彈道導彈。彈道導彈比巡航導彈能更快地到達預定目標,因此可以減少航空母艦機動性賦予的防禦優勢。

美國海軍預計,在當前十年結束之前,將主要通過升級現有的感測器和武器,對所有戰術和戰區彈道導彈部署有效的防禦措施。例如,為宙斯盾戰鬥系統升級軟體,併為鷹眼預警機配備紅外搜尋和跟蹤感測器,將大大減少跟蹤敵對彈道導彈的挑戰,尤其是與已經存在或正在開發的其他聯合資產聯網時。
此外,在未來20年中,彈道導彈對航母的威脅似乎相對較小。潛在對手的彈道戰鬥部缺乏最終的制導或機動能力,無法在飛行的最後時刻將其對準航母。由於與大氣再進入相關聯的高溫和高速度,這種戰鬥部/尋找器很難製造。但是如果沒有這些功能,攻擊者將不得不在彈幕中使用數千枚戰鬥部,以便有希望傷害正在移動的航空母艦-除非使用核戰鬥部,否則很少有敵人能夠或願意採取這種措施。在攻擊單個航空母艦上消耗數千枚彈道導彈彈頭所需的資源。即使這樣做了,這也是一種差勁的策略,執行成本可能會比航母本身的價格還要高。在一些對手解決發展彈道導彈的終端制導和機動能力這一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之前,這可能是航母所面臨的最不重要的威脅。不幸的是,由於陸地基地體積更大,更易到攻擊,彈道導彈對於陸地基地的威脅是很大的。
如何突破海面防禦
面對綜合防空所帶來的嚴峻挑戰以及現有航空航天業的作戰侷限性,對手可能會尋求利用潛艇發射的地雷或魚雷從海上攻擊航母。美國海軍還開發了分層防禦系統來應對這些威脅,其在海底環境中的戰鬥優勢至少與在空戰中的優勢一樣明顯。

美軍航母的水面作戰能力也處於優勢航空母艦最普遍的海上威脅是漂流水雷或繩系水雷。幾乎每個沿海大國都有一定能力來使用水雷,並且有十幾個國家出口水雷。水雷比其他彈藥更便宜,更易於使用,但在適當的情況下可以造成可比的傷害。儘管水雷往往是相當簡單的機制,但新型水雷的效能卻得益於可增強其他種類武器的相同數字技術,但水雷存在一些固有的侷限性。在深度超過600英尺(通常在距海岸100英里以上的深度)的水中,海底水雷無效,而拴在底部的浮動地雷在該深度的水中相對較容易檢測到。此外,需要數以萬計的水雷才能在公海的航海活動海域有效“播種”。一旦被佈設,這些地雷對敵方船隻的威脅至少與對美國航母戰鬥群中的軍艦的威脅一樣大。
水雷在較難發現的淺水區和霍爾木茲海峽等扼流點構成了更大的威脅。美國海軍計劃僅在清除地雷後才在這些地區運營其航母,並已對各種探雷和中和系統進行了大量投資。到本十年末,每個航母戰鬥群將包括配備有機載鐳射地雷探測系統(ALMDS),有機機載和地面影響波及(OASIS),機載地雷中和系統(AMNS),快速機載排雷系統(RAMICS)和拖曳式地雷探測系統。戰鬥群還將部署能夠自主尋找和摧毀水雷的無人水下航行器。由於戰鬥群有機地擁有許多防水雷系統,因此,水雷幾乎沒有機會擊中航母。

面對綜合防空所帶來的嚴峻挑戰以及現有航空航天業的作戰侷限性,對手可能會尋求利用潛艇發射的地雷或魚雷從海上攻擊航母。美國海軍還開發了分層防禦系統來應對這些威脅,其在海底環境中的戰鬥優勢至少與在空戰中的優勢一樣明顯。
航空母艦最普遍的海上威脅是漂流水雷或繩系水雷。幾乎每個沿海大國都有一定能力來使用水雷,並且有十幾個國家出口水雷。水雷比其他彈藥更便宜,更易於使用,但在適當的情況下可以造成可比的傷害。儘管水雷往往是相當簡單的機制,但新型水雷的效能卻得益於可增強其他種類武器的相同數字技術,但水雷存在一些固有的侷限性。在深度超過600英尺(通常在距海岸100英里以上的深度)的水中,海底水雷無效,而拴在底部的浮動地雷在該深度的水中相對較容易檢測到。此外,需要數以萬計的水雷才能在公海的航海活動海域有效“播種”。一旦被佈設,這些地雷對敵方船隻的威脅至少與對美國航母戰鬥群中的軍艦的威脅一樣大。
水雷在較難發現的淺水區和霍爾木茲海峽等扼流點構成了更大的威脅。美國海軍計劃僅在清除地雷後才在這些地區運營其航母,並已對各種探雷和中和系統進行了大量投資。到本十年末,每個航母戰鬥群將包括配備有機載鐳射地雷探測系統(ALMDS),有機機載和地面影響波及(OASIS),機載地雷中和系統(AMNS),快速機載排雷系統(RAMICS)和拖曳式地雷探測系統。戰鬥群還將部署能夠自主尋找和摧毀水雷的無人水下航行器。
由於航母戰鬥群本身地擁有許多防水雷系統,因此,水雷幾乎沒有機會擊中航母。即使擊中,嚴重損壞的可能性也很小。尼米茲級航母具有成千上萬個單獨的艙室和重型側甲,它們會偏轉或應對地雷的爆炸力。大型船舶通常能夠吸收更多的傷害而不會被重創,而核動力航空母艦是有史以來最大的軍艦。因此,儘管潛在敵對沿海力量之間的水雷擴散是一個現實問題,但與其他型別的軍艦相比,它對航空母艦的威脅較小。

配備先進彈藥的潛艇對航母的海面威脅更為嚴重,特別是尾隨自導魚雷。儘管由於俄羅斯海軍的衰落而大大減少了冷戰時代的核動力潛艇威脅,但其它國家正在國際市場上獲得非常安靜的柴電潛艇和現代魚雷。在與這些國家海岸線相鄰的淺水域中追蹤和中和此類潛艇是一項複雜的挑戰,然而,美國海軍已在可用於飛機,水面戰鬥機及其海底軍艦上使用的淺水反潛系統進行了廣泛投資。在最有希望的新系統中,有無人水下航行器(UUV)和先進可部署系統,這是一種行動式水聽器陣列,甚至可以檢測最安靜的潛艇。當這些系統與最新的美國核攻擊潛艇的強大海底作戰能力以及水面艦隊的廣泛反潛能力相結合時,不難理解美國海軍為何期望在2020年之前保持水下霸主地位。
美國海軍在海底聲學領域的壓倒優勢,部分是由於對先進技術的鉅額投資,部分是由於該部門對訓練的無與倫比的嚴謹性。沒有預期的對手錶現出可比水平的紀律或複雜性。例如,歸巢式魚雷所構成的威脅在很大程度上是假設的,因為實際上沒有潛艇的潛艇部隊實際在遠距離上使用了它們。未來這種情況可能會改變,但對手可能無法與美國在海底戰爭上的投資相提並論。
儘管具有分層和冗餘的海底防禦能力,但美國航母和敵對潛艇偶然相遇的可能性也無法完全消除。考慮到這一點,航母的設計採用了魚雷側面保護系統,海軍認為,這種系統可以有效地擊敗任何小型或側面攻擊的魚雷。像水雷一樣,航空母艦的大型體積,重型裝甲和複雜的分隔將使魚雷襲擊的後果定位在區域性,從而最大程度地降低了造成破壞的危險。影響外國潛艇對航母的威脅的最後一個緩解因素是任何國家在建立和維持戰術上有效的潛艇部隊時所面臨的挑戰。僅僅購買現代潛艇並不會自動使潛在的對手擁有水下作戰能力。這需要多年的培訓,稱職的工作人員,專業的領導才能和其他素質。幾乎沒有潛在的對手錶現出能夠整合一支真正有效的潛艇部隊所需的全部素質的能力。
航空母艦-即便是大型,核動力的航空母艦也不是無敵的。但是,當評估潛在的對手成功發動攻擊所面臨的全部挑戰時,很明顯,幾乎沒有哪個軍事系統比航母更具生存能力。航母很難找到,也很難追蹤。它們的多層複雜的空中和海上防禦系統很難被滲透。即使攻擊者設法將武器對準並擊中了航母,航母的固有彈性也使嚴重的破壞成為不可能。這不只是理論上的觀點。 1969年,美國“企業號”航母—仍是現役艦隊中的核動力航母—發生了一場災難性事故,9枚重500磅的炸彈被引爆。釋放的爆炸力大約為22枚俄羅斯巡航導彈。儘管有27名水手喪生,三百多人受傷,但企業號在數小時內就開始重新執行作戰任務。
隨後,在加強安全性和損管控制程式的同時,航母的設計更具彈性。從2001年1月開始,隨著授予建造最後一個尼米茲級承運人的合同開始,新航母設計得到了發展。增強了生存能力。將開發一種新的戰鬥系統,對艦船結構進行最佳化處理,其內部佈局將進一步合理化,電磁訊號將被靜音,並且許多功能(包括損害控制)將實現自動化。由此產生的CVNX類航母將更有效率,更有能力並且明顯更具生存能力。

歸根結底,航空母艦的脆弱性問題確實需要根據替代方案提出。自上一艘大型美國航空母艦沉沒以來的60年中,美國已經嚴重依賴航空母艦來應對海外威脅和危機。與“沙漠風暴”行動相比,如今的航空兵空中機翼已經更加擅長於打擊任務,它們將能夠在一天之內精確地攻擊敵方縱深的一千多個目標。
在沒有與土地基礎相關的政治約束或軍事風險的情況下進行此類行動的能力是美國所享有的能力。即使航母比它們實際上更易受攻擊,決策者也必須問實現這些任務的替代方案是什麼。在未來的二十年中,無人駕駛或跨大氣飛行器可能會在全方位打擊任務中替代艦載機。然而,如今,無人系統缺乏可靠地打擊機動目標的能力,並且大多數非海軍飛機都依賴脆弱的,可能不可用的陸基基地。因此,任何有關航母脆弱性的討論都必須認識到航母對當前戰略的重要性,以及在短期內幾乎沒有真正的替代方法存在。

美軍航母的生存能力仍很強幸運的是,航母具有很高的生存能力,並且在當前十年中可能會變得更加強大。航母可能和騎兵一樣成為歷史,,但就目前而言,它們是通向美好未來的必不可少的橋樑。
https://www.gushiciku.cn/dl/0gFvl/zh-tw



引用:
原帖由 愛國人 於 2022-6-30 03:58 發表

擊沉一艘美軍航母有多難?發現,跟蹤,突破困難重重(二)
如何突破航母戰鬥群的一體化防空系統

目標:美軍航母如今,沒有任何潛在的對手具有確定能力來追蹤和瞄準美國航空母艦。但是,合理的假設是,敵人最終將設計出針對性的技術,尤其是在與其領土相鄰的沿海地區。屆時,它們可以考慮成功攻擊航母的下一步:突破其防禦。 ...
擊沉一艘美軍航母有多難?發現,跟蹤,突破困難重重(一)
美國海軍的11艘核動力航空母艦是美國軍事力量最有力的表示。不過,近年來,人們越來越擔心,不斷變化的任務要求和敵方能力可能會使航空母艦更加容易受到攻擊。攻擊航母的第一步是找到它。只要航母仍在公海航行,採取審慎的迴避行動並積極實施反偵察活動,美國大多數潛在的對手就很難做到這一點。如果偵測到了航母,那麼對手必須採取的下一步就是建立連續的目標航跡。這是必要的,因為當打擊武器到達時,航母很可能會遠離首次被發現的位置。如今,幾乎沒有哪個國家擁有可以連續追蹤航母的能力。所有相關方法-雷達,電子竊聽,電光和聲學感測器-都具有主要缺點,例如成本高,容易被對方先發制人以及無法精確區分。

美軍航母是美國軍力的最有力展示雖然這種情況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但對手在穿透航母戰鬥群的分層防禦系統時仍將面臨艱鉅的任務,對航母的最大威脅是巡航導彈,尾流自導魚雷,彈道導彈和水雷。但是,巡航導彈不太可能突破航母編隊的綜合防空系統,而且幾乎沒有潛在的對手能夠有效地部署潛艇或魚雷。彈道導彈缺乏必要的瞄準特徵,水雷很容易使用各種現有的和預期的方法進行處理。大型甲板航母的內在堅韌性進一步減輕了對手的威脅。

擊沉一艘美軍航母是一項非常具有挑戰性的軍事任務美軍航母將面臨的威脅
美國海軍運營著十一艘大型甲板核動力航母,這是美國海上力量結構和作戰策略的核心。每架航母上有一個由70架飛機組成的艦載航空兵聯隊,如果需要,可以每30秒起飛一架飛機。美國海軍認為,典型的艦載航空母艦飛機聯隊將能夠在一天之內從數百里之外對一千個目標發動精確打擊。世界上沒有其他國家擁有這種航空母艦作戰能力。美軍航空母艦是美國塑造全球政治和阻止對方意志的最明顯體現。但是,正是這些龐大的軍艦的能見度和能力-排水量97000噸,載有近6000名人員,並且飛行甲板的面積超過4英畝-週期性地引發了關於其生存能力的爭論。
批評人士認為,由於潛在的敵方獲得偵察衛星,遠端巡航導彈,非常安靜的柴電潛艇以及其他拒絕美軍進入沿海地區的工具,因此在新世紀初期的幾十年中,美軍航母將變得易受攻擊。批評人士們批評說,由於其大量資源和作戰能力集中在極少的艦隻上,美國海軍將被迫避免將其航母暴露在波斯灣和臺灣海峽等海域的危險中。

航母的易遭攻擊性問題可能是當前這一代美國領導人在確定未來軍力組成時面臨的最重要議題。海軍數十年來為證明其部隊態勢而採取的機械公式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如果航空母艦在戰鬥中被擊沉,成千上萬的美國人可能會喪生,並且維持戰爭努力的民意可能會受到嚴重破壞。
對航空母艦脆弱性的擔憂並不是新問題,提出的補救措施也不具新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第一年,海軍汲取了關於航空母的優點和缺點的災難性教訓。美國進入戰爭的原因是日本對珍珠港的一次空襲,從六艘日本航母起飛的轟炸機消滅了太平洋艦隊的大部分,包括所有八艘戰列艦。太平洋艦隊的航母由於沒有不在港口而逃過一劫。然而,在襲擊發生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襲擊珍珠港的六艘日本航母中有四艘被擊沉,而太平洋上的大多數美國航母也被擊沉。1942年10月,“大黃峰號”航母在聖克魯斯群島被擊毀這是美國海軍最後一次失去大型航母。但是,戰爭第一年的教訓是,即使有了雷達和其他防禦性創新,航母也遠非無敵。由於擔心航母可能過於脆弱,導致海軍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嘗試使用較小體積的航母。海軍第一艘從龍骨上建造的航母“遊騎兵號”,於1934年服役-它要輕於“列剋星敦號”和“薩拉託加號”,它們是改裝戰列巡洋艦建造的。但是“遊騎兵”號令人失望的表現使海軍領導人確信,與較小的艦船相關的戰鬥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喪失,擁有數量較少的大型航母比大量的小型航母更有意義。 自那以後,儘管文職領導人頻繁努力為建設更小,更多的航母提供資金,但海軍仍繼續擁護這種觀點。

海軍傳統上將載人飛機和巡航導彈等空中威脅視為對其航母的主要危險。在早期,航母的速度可以超越大多數水面戰鬥機和潛艇。但是,它們無法超越源自陸上基地或其他航母上的飛機,從而導致對防空的重視。
即使在1960年代蘇聯開始部署大量核動力潛艇之後,這種強調仍然持續存在。因為美國在海底戰爭中享有巨大優勢-優越的地理位置,更好的技術和嚴格的訓練等各個方面,這是海軍的主要推動力。在整個冷戰期間,對航母的防禦性投資是為了應對空中威脅。以網路中心的戰是這種持續數十年努力的最新體現。
人們對蘇聯的巡航導彈感到擔憂,這促使福特政府做出了最後的重大努力,即建造更小型的常規動力運輸航母,而不是核動力航母 1976年,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提出了放棄一艘尼米茲級核航母,轉而購買了兩艘化石燃料驅動的航母的提議,化石燃料推動的航母可以容納垂直起飛和降落的飛機。拉姆斯菲爾德認為,為了應對日益增長的反艦巡航導彈威脅,海軍需要開始分散其海上戰術飛機。海軍認為,大型核動力航母在本質上對大多數威脅更具生存能力之後,國會拒絕了該提議。 除了更大的艦船吸收傷害的能力外,它還可以容納更強大的防禦能力,例如F-14攔截機和E-2C預警飛機。 此外,核動力推進使航母無限期地以最大速度(約30節)運轉。 因此,核動力航母因此更加難以攻擊,對後勤支援的需求較少,而艦上存放防禦性物資(彈藥和飛機燃料)的空間更大。 基於這些考慮,尼米茲級在過去三十年一直是海軍航母的主流設計。
在大部分時間裡,美國海軍沒有正在進行的航母研究計劃。自1975年最初的“尼米茲”號服役以來建造的每艘航母,包括計劃於2003年取代常規動力的星座號航母的羅納德·里根號(CVN-76),都是基線設計的“改良式重複”。這將隨著CVN-77(最後一架“尼米茲”級航母)的出現而改變,它註定要取代傳統動力的小鷹號航母。CVN-77是通向新型航母的橋樑,並將納入重要的變化,例如新的戰鬥系統和功能更強大的雷達,但由於它們具有五十年的使用壽命,因此目前建造中的航母可能在2050年仍在使用中。

壽命的長久,再加上在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中對未來威脅的不確定性,使航母的脆弱性問題難以忽視。雖然要預測從現在起的三,四十年可能會發生什麼技術突破是不切實際的,但通過觀察已經發生的趨勢,有可能對未來二十年的威脅進行可靠的估計。未來二十年美國航空母艦的優先任務將要加強對歐亞大陸的訪問,歐亞大陸是全球人口和商業的中心,也是對美國民主的所有主要外部威脅的歷史根源。未來的對手試圖阻止美國的這種進入,對手將可能對美軍航母使用四種類型的武器:從飛機,艦隻或陸基發射的遠端巡航導彈;從艦隻或陸基發射的彈道導彈;採用尾流自導和其他先進魚雷的柴電潛艇;漂浮或者繩系水雷;由於冷戰貿易壁壘的破裂以及相關的經濟全球化,在美國勢力的潛在對手中,所有四類武器都在逐漸擴散。
數十個國家擁有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 伊朗和巴基斯坦等國家/地區最近已經從國外獲取現代柴油電潛艇; 幾乎每個沿海大國現在都具有佈設水雷的能力。 此外,資訊科技在全球商業中的普及使向此類武器提供複雜的制導,反措施和其他數字戰爭特徵變得更加容易。
然而,僅擁有現代彈藥並不能輕易轉化為有效地反進入能力。 對於航空母艦,潛在的對手必須首先找到航空母艦,然後建立連續的目標航跡,突破多層防禦,並造成重大破壞。 對敵人的能力進行評估後,美國部隊計劃採取措施應對未來的威脅,這表明成功攻擊航母將仍然是可以想象到的最具挑戰性的軍事任務之一。
如何發現航母?
嘗試攻擊航空母艦的第一步是找到它。考慮到航母的大小-超過三個足球場,高達一個二十層的建築物-這似乎是一個簡單的任務。事實並非如此,尤其是在戰時。海軍與主要濱海對手進行對抗時的計劃最初是讓航母離岸至少200海里,使用潛艇,無人駕駛飛機和各種聯合資產來收集有關潛在威脅的資訊。
在遠海作業不會大幅限制航母的打擊飛機的使用,因為其F / A-18 E / F超級大黃蜂和下一代聯合打擊戰鬥機都有望在不加油的情況下達到約600海里的作戰距離。在衝突的早期階段,航母戰鬥群中其他戰艦的飛機和巡航導彈都將被用來摧毀對戰鬥群構成直接威脅的敵方感測器,武器和通訊裝置(包括衛星下行鏈路)。隨著這些威脅逐漸消除,航母可以靠近地面而不必擔心被發現,從而擴大了打擊飛行器在敵人領土上的覆蓋範圍。

只要航母仍在公海中,大多數對手找到它的能力就會受到限制。除了戰鬥群為壓制敵方感測器和通訊所做的努力之外,航母還將不斷機動,並且大部分機動將被設計為避開潛在的脆弱區域。在過去的十年中,除一艘以外的所有海軍航母都成為核動力航母,這一事實對於躲避偵察至關重要,因為核動力推進使船舶能夠以最大的最大速度機動數週,而不無需在海上頻繁加油的頻繁後勤作業。
不過,航母所要防止被發現的最基本的保護是距離。航母通常行動的地區如此之大,以至於即使沒有戰鬥群採取積極的對策,敵方也很難找到他們。例如,以南海為例,儘管其海洋麵積不到西太平洋的5%,但其面積卻超過了100萬平方英里。對此類廣闊區域進行監視的最實用方法是使用衛星,其視野比在大氣中執行的感測器要廣得多。但是,對手目前尚不具備能夠找到航母的軍事偵察衛星,而商業衛星可能要花費數天或數週才能完成任務並提供影象的,這使它們對尋找連續機動的航母毫無用處。
如何追蹤航母?
僅在特定時刻找到航空母艦並不能滿足攻擊者的瞄準要求。一旦發現航母,攻擊者必須做出一系列導致武器發射的命令決定,然後武器必須完成在其始發點與航母之間的空間。當所有這些發生時,航母仍正在移動。在30分鐘的時間段內,它可能在700平方英里的圓圈內的任何地方進行了機動。在90分鐘內,面積增長到6000平方英里。在一天之內(如果它以高速直線巡航),它可能已經首次被發現的地方機動了700海里。
為了跟上航母的機動,攻擊者必須使用陸基,海基,空基和機載感測器的某種組合來建立航母的連續航跡。此外,航跡必須足夠精確,以便當武器到達航母附近時可以為武器提供目標座標。到今天為止,即使是美國也很難實現這一任務,沒有其他國家接近擁有必要的能力。
有四種基本型別的感測器可用於海上船舶的跟蹤:雷達,聲波,電光和電子智慧。雷達通常用於視線應用(例如飛機或衛星),但在這種情況下在跟蹤航母方面,它還可能涉及將其能量從電離層偏轉的“超視距”系統。聲感測器攔截目標產生的獨特噪音,以確定其位置。電光感測器(例如偵察衛星)可以發現目標的可見或紅外“特徵”。電子情報感測器從目標機載裝置收集訊號傳輸,每種感測器各有利弊。具有跟蹤移動地面目標獲取能力的天基或機載雷達(例如聯合監視和目標攻擊雷達系統)具有提供可靠的目標資訊的最大潛力,因為它結合了精度和日間作戰能力或各種天氣的夜晚。但是,在下個十年末之前,很少有潛在的對手擁有這樣的系統。
美國推遲了發展星空雷達星座的計劃,沒有其他國家在積極考慮這一專案。機載雷達(如JSTARS或“全球鷹”無人機)在短期內是更具可行性的選擇,但它們的視野範圍有限,可以被攔截,並且目前已經超出了潛在對手的技術能力。
地面超視距雷達可以為對手提供接近於偵測航母的能力,但是它們在提供目標資料方面存在兩個關鍵缺陷。首先,它們收集的資料的解析度很差。可能無法將航母與油輪區分開。其次,雷達採用大型固定陣列來發送和接收在戰時容易受到攻擊的訊號,這樣的裝置不太可能在戰爭初期倖存下來。

部署在海底的無源聲學感測器網路可能能夠通過監聽發出的聲音來跟蹤航空母艦。但是,此類網路的解析度和可靠性與它們的密度直接相關,並且在大多數對手中,在數百萬平方英里的海洋中部署密集網格的成本將是無法承受的。在戰時,可能會因聲音干擾,主動欺騙(使用誘餌)或直接破壞而阻礙網格的執行。因此,儘管水下聲學陣列可能在關鍵阻塞點(例如霍爾木茲海峽)中成為有用的反訪問工具,但它們在西太平洋之類的地方的用途尚不清楚。
另一個被動跟蹤方法的價值,即電子情報收集(或電子竊聽)的價值也不清楚,航空母艦從其感測器,通訊裝置和其他機載系統中產生大量電子發射,至少在理論上可以用來建立這種目標航跡。但是,美國海軍已經開發出在戰時對電子輻射進行管理的方法,而無源感測器則受到多種對策的干擾,例如干擾和欺騙。像聲學監控一樣,電子情報收集是追蹤水面船隻的次佳方式,而對於空基或機載電光感測器而言卻是不那麼理想的,這是公開文獻中最經常討論的追蹤航母的方法。美國和其他幾個國家已經在執行照相偵察衛星星座,有一天可能會演變成跟蹤系統。然而,重要的是要認識到為了連續跟蹤航母,這種系統將會複雜,而且費用高昂。
就南中國海而言,將需要三個頻段,每個頻段由46顆衛星組成(總共138個航天器),以40度傾斜極化軌道執行,以提供持續的監測。 衛星星座的大小受連續覆蓋和高解析度需求的驅動。 高解析度決定了低地球軌道。 反過來,低地球軌道決定了每個頻帶中必須有多少顆衛星才能避免覆蓋範圍的空白,並且在給定每個頻段300海里的視野下,必須有多少個頻段才能覆蓋整個海洋。 可以使用較少的衛星從更高的高度實現連續覆蓋,但是解析度會降低到不再適合用作目標資料的程度。
包括美國在內的任何國家,在未來二十年內部署這種偵察衛星群的可能性極小。 如果這樣做的話,它將仍然只能覆蓋西太平洋的一部分。 如果它是美國的敵人,那麼它的航天器及其與之的聯絡都將在戰時受到攻擊。 如前所述,商業衛星不太可能在短期內提供跟蹤航母所需的解析度,覆蓋範圍或即時性。
有一天,無人駕駛飛行器可能會為軌道平臺提供替代方案,以部署可監視航母的電光感測器。 但是,它們更容易被先發制人,並且視野範圍更窄,因此這不是理想的解決方案。 無論如何,今天除了美國以外,沒有其他國家擁有使這種解決方案起作用的技術,而且這種情況可能會在未來很多年保持下去。

美軍航母上空的機群
https://www.gushiciku.cn/dl/0gFv6/zh-tw



[隱藏]
米國的是火箭發射電磁炮彈🤣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傻完米~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引用:
原帖由 愛國人 於 2022-6-30 03:32 發表

發現,在我們常規意義上講的看到,是非常容易的,會一點數學計算和有一個快一點的網路就能找到。情報部門通常稱之為OSINT,Open-source intelligence (OSINT),及通過分析公開的信息來獲得情報。

...
目前世界上衛星偵察體系最先進最完善的國家當屬美國和中國。其中,中國對反航母的需求最大最迫切,經過多年的苦心鑽研,終於有了自己的一套絕活兒:那就是配套反艦彈道導彈的天基探測系統。偵察航母的衛星主要包括電子偵察衛星、光學成像衛星和雷達成像衛星(我國軍用的是遙感系列衛星,這3種衛星均包括)。

電子偵察衛星負責大範圍捕捉航母戰鬥群發出的電磁信號,對其進行大致定位;高解像度的低軌道光學成像衛星和雷達成像衛星負責精確跟蹤識別。但是低軌道成像衛星的運行高度只有數百公里,觀測範圍較小,重訪周期較長,需要大量衛星同時在軌才能有效執行任務。

為了彌補這一缺陷,中國又研發了高軌道凝視成像衛星。2015年12月,具有革命性意義的高分四號衛星成功發射,這是世界上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的光學成像衛星,也意味著中國太空監測能力實現了重大突破。


高分四號運行在3.6萬公里的高空,採用一億級像素的光學成像器件和大面陣凝視成像體制,具備可見光、多光譜和紅外成像的能力,最高解像度小於50米,可以通過指向調整,實現對中國及周邊地區的大範圍觀測,設計壽命8年。

與傳統的低軌道成像衛星相比,高分四號有三大特點:一是觀測範圍大,一次成像的照片能夠覆蓋10幾萬平方公里,一張照片只需要三到四秒就可以傳回地面。二是連續快速拍照,可以在短時間內對不同區域進行連續成像,在緊急情況下,一天之內就能對整個中國實現完整成像。三是運動目標跟蹤,能夠捕獲動態目標的運行軌跡,對其進行跟蹤識別

根據高分四號的研製單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官方介紹:「高分四號可以從3.6萬公里高度看見海上航行的大型油輪。」充分表明了高分四號也完全有能力發現跟大型油輪體積相當的航空母艦。我國官方資料表明,我方已經實際完成了對全球19艘大型艦船(你可以計算下是哪19艘)的持續跟蹤,也已經完成了彈道導彈打航母的整個作戰流程的試驗。


2016年,國家科技部發佈了「地球觀測與導航」等十個重點專項,其中計劃在未來五年內實現地球靜止軌道不低於2.5米解像度的光學成像能力,這意味著中國的高軌道凝視成像能力將不僅僅局限於發現航母,還可以對更多更小的目標進行即時跟蹤監測,實現類似現場直播的戰場感知能力。

毫無疑問,高軌道凝視成像衛星將成為中國構建的龐大天基探測系統中的重要一環,就像長明燈一樣不眨眼睛地牢牢盯住敵方航母戰鬥群的一舉一動,為反艦彈道導彈以及其他反艦武器提供信息保障和目標指示,在數千公里之外對航母戰鬥群發起毀滅性的打擊。



引用:
原帖由 6道 於 2022-6-30 06:23 發表
米國的是火箭發射電磁炮彈🤣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傻完米~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陪師兄笑笑,好耐未試過真係忍唔住大笑。



引用:
原帖由 arsenal2046 於 2022-6-29 01:58 發表

你怎麼知道中國能打中移動目標?
我聽火力君說,以中國晶片技術肯定做不到
嗰個火力XX,台視,三台呢D偏頗到極限, 所以你未一味quote佢地D Youtube出post呃錢囉 145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隱藏]
引用:
原帖由 simon713 於 2022-6-29 16:46 發表

中國有大空站,中國可以去月球攞啲石返黎,台灣有晶片點解唔得?
中國太空站只是對比美國數十年前科技吧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