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1,009
  • 回覆: 1
大家最近兩個月是不是常常遇到「星期一到星期五日日都落雨」,又或感覺「逢到周末長假期就落雨」?那不是錯覺,香港每逢五、六月的確都會出現梅雨天氣,天文台的「氣象冷知識」指,於五月中下旬開始,華南地區的東北季候風開始減弱,同一時間從熱帶海洋的西南季候風開始增強,兩股勢力相遇,形成一度類似低壓槽的天氣系統,通常稱為梅雨槽。隨著本港踏入雨季,上月13日香港天文台發出了今年首個紅色暴雨警告信號。我們日常上班上學,都依靠天文台的天氣預報,究竟他們是如何做預測的?

天文台鄭楚明台長上月接受電視台訪問時表示,暴雨預測方面,他們用上了兩方式:電腦模式和臨近預報模式。前者把觀察資料輸入電腦,再利用物理方程式,預計未來數小時至數天的轉變,但預測時間越久、準確度也會隨之下降。後者利用臨近預報,則透過雷達掃描本港附近地區的大雨及預測趨勢,每六分鐘掃描一次,天文台現正試驗一部新式且較細和便宜的雷達,可加密至每分鐘一次,但覆蓋範圍收窄,加上本港多高山阻擋,亦構成局限。台長更表示:「氣候變化帶來極端天氣頻率增多,預計未來發出暴雨警告信號更趨頻密」。

氣候問題已非近年問題,極端和反常天氣今年也現端倪:4月29日是天文台首次在四月發出的酷熱天氣警告,5月2日隨即創近105年以來五月最低溫紀錄。就香港上月第一次紅雨,鄭台長在訪問時出,因為是次降雨頗嚴重,事前曾與澳門及廣州的氣象部門開會互通消息,主要討論科學氣象議題。

為什麼不同地方的天文台要互相交通氣象議題?獲得2018年「呂志和獎-人類福祉獎」的世界氣象組織(WMO)告訴我們,天然災害和鄰近地方的天氣狀況存著因果關係,氣候變幻莫測,越多跨境氣象數據才可以更準確預測天氣變化。我們2018年到訪WMO在瑞士的總部時,其副秘書長跟我們說,他們是在做全球公益事業,讓國家透過交換天氣預報及分享知識來互助,沒有國家能獨自完成氣象任務,而這些合作可以令我們更精準預測未來7日的天氣。
://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1230/20220620/987569/%E5%B0%88%E6%AC%84-%E5%91%82%E5%BF%97%E5%92%8C%E7%8D%8E-%E5%A4%A9%E6%B0%A3%E7%84%A1%E7%96%86%E7%95%8C-%E5%8B%B5%E2%80%A7%E5%BF%97

香港推動日常環保過去做得差強人意, 近年得到政府的大力資助, 已漸入佳境, 特別是在廢膠瓶回收機所投放的資源, 需要市民合作 正常使用, 不可濫用資源, 而做成政府加倍人手去跟進!



為配合日後的「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環境保護署(環保署)於2021年第一季推出為期一年的入樽機先導計劃,以測試入樽機在香港的實地應用。在先導計劃下,環保署在人流較為合適的公眾地方或政府設施等地點,分階段設置共60部入樽機,並透過電子支付平台提供即時回贈(每個塑膠飲料容器為$0.1),以鼓勵公眾交回使用完的塑膠飲料容器。市民可就每一張持有的八達通或每一個持有的支付寶(香港)帳戶每天最多可交回30個塑膠飲料容器,並領取有關回贈。市民亦可選擇將回贈捐給指定的慈善機構(香港公益金、香港童軍總會或香港女童軍總會),每天數量不限,造福社群。政府委聘的承辦商會將收集到的塑膠飲料容器會交予合適的本地回收商,確保妥善循環再造。第一批入樽機已於2021年1月開始投入服務。
https://www.hkrvm.com.hk/hk/



主題標籤 #天文台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