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2,380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8日發布《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嫦娥攬月、北斗指路、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遊星辰、‘悟空’‘慧眼’探索宇宙奧秘,中國航天砥礪奮進,創造出新的成就,實現了新的跨越。”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在發布會上這樣總結中國航天過去5年的成績。這是中國第五部航天白皮書。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28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每隔5年就會發布一部航天白皮書,今年的白皮書之所以特殊,在于從2016年到2021年的這5年是中國從“航天大國”走向“航天強國”的承上啟下階段。對于中國在未來5年還有哪些大動作,將如何開啟全面建設航天強國新征程,外界充滿興趣。但其中也夾雜着美西方害怕被中國趕超,渲染零和競爭和“威脅論”的偏狹目光。白皮書說,未來5年,中國將在外空領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兩種胸懷,高下立判。

  發射前的神舟十三號船箭組合體。圖源視覺中國
“井噴式的發展”
《環球時報》記者28日在國新辦發布會現場看到,白皮書全文約1.25萬字,從“發展空間技術與系統”“推進航天治理現代化”“構建航天國際合作新格局”等6個方面闡述中國對航天夢的追求。
用楊宇光的話說,中國航天這5年在多個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可以說是“全面開花”。白皮書提到,在航天運輸系統方面,2016年以來,截至2021年12月,我國共完成207次發射任務,其中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發射共完成183次,總發射次數突破400次。在載人航天方面,“天和”核心艙成功發射,標誌着中國空間站建造進入全面實施階段。6名航天員先後進駐中國空間站,實施出艙活動、艙外操作、在軌維護、科學實驗等任務。   
“中國航天事業迎來新時代。”德國新聞電視台稱,航天事業是中國國家總體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儘管遭到美國的遏制,但中國航天在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后,最近5年開始開花結果。尤其是過去一年,中國航天事業取得顯著成績,亮點包括“祝融號”火星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國人的印跡,中國航天實現從地月繫到行星際探測的跨越等。俄羅斯“自由媒體”題為“中國如何成為偉大的航天強國”的文章稱,近年來,中國在航天領域取得的成就令人驚嘆,在全球太空探索中,中國已處于領先地位。
在空間基礎設施方面,白皮書說,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開通,完成30顆衛星發射組網,北斗系統“三步走”戰略圓滿完成,正式進入服務全球新時代,服務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與此同時,中國航天也在過去5年中圍繞宇宙起源和演化、太陽系與人類的關係等科學主題,取得一批貢獻人類的原創成果。   
航天技術專家黃志澄28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與5年前的白皮書相比,我國航天事業這5年取得的驚人成就讓人印象深刻,“可以說,中國航天在這5年實現了井噴式的發展,正如白皮書所言:中國航天進入創新發展的快車道”。阿聯酋事件電視台評論說,中國發布航天白皮書,凸顯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探索太空,並在未來保持領先地位的雄心和決心。
在談到白皮書的亮點時,楊宇光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此次白皮書首次明確提出在外空領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實際上反映了這樣一個現實:過去我們的航天活動主要以掌握技術和能力為核心,因為我們是一個“跟跑者”。而經過這5年的發展,我們很多的關鍵技術獲得突破,並轉向技術應用階段。這意味着我們的航天技術不僅可以造福中國,也可以造福世界。今年的白皮書闡述了中國航天在國際合作方面的具體舉措和安排,並翻譯成多語種文本。這表明中國開展國際合作的意向和能力,在外空領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恰逢其時。
8個提問中,5個關注中國航天未來計劃
《環球時報》記者28日在國新辦發布會現場注意到,在記者提出的8個問題中,5個涉及中國航天未來的發展計劃,顯示出社會對中國探月、探日等航天計劃的高關注度。楊宇光對記者說,約1.25萬字的白皮書信息量極其豐富,描繪了中國航天后續發展和計劃的實施路線圖。
英國路透社報道稱,中國的航天白皮書說,未來5年將繼續實施月球探測工程和行星探測工程,完成月球極區採樣返回,完成火星採樣返回、木星系探測等關鍵技術攻關,論證太陽系邊際探測等實施方案。中國還將研制發射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和大推力固體運載火箭,加快推動重型運載火箭工程研制。美聯社評論稱,中國將在今年全面完成其空間站的建設,並計劃進行40多次發射。這一發射計劃表明,中國正在加快執行航天發射任務的節奏。
“2022年,中國在月球、火星和海上發射火箭平台方面雄心勃勃。”香港《南華早報》稱,中國是世界航天事業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在2003年首位航天員進入太空后不到20年,中國又宣布要實現幾個關鍵里程碑,包括“祝融號”火星車為科學家收集更多數據,從而了解火星地貌是如何形成的等。
新加坡《海峽時報》則注意到,中國將在未來5年推進太空治理,包括加強空間交通管制,完善空間碎片監測體系,積極參與外空國際規則制定,與各國及相關國際組織就外空全球治理體系展開對話。黃志澄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此次白皮書以不小篇幅談到空間環境治理的問題,但這不是一個國家能解決的,必須在聯合國框架下加強國際合作,儘快制定空間治理的法律法規。
白皮書提到,未來5年中國將培育發展太空旅遊,這引起不少媒體關注。楊宇光對《環球時報》記者說,2021年被認為是人類亞軌道太空旅遊的元年,美英公司都開發了太空旅遊項目。實際上,中國已經具備開展太空旅遊的技術能力和條件。但它有其特殊性,那就是亞軌道旅遊畢竟是商業行為,要考慮盈利,也要考慮安全,成本也要可控。相信未來會形成國企和民企相互補充、良性競爭的局面,帶來技術上的創新和成本的降低。
反對外空武器化、戰場化和軍備競賽
吳艷華28日在回答《環球時報》記者提問時,介紹了中國和俄羅斯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的情況。去年3月,兩國政府簽署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合作諒解備忘錄。吳艷華透露,中俄兩國將就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簽署政府間協定,目前正在緊鑼密鼓地磋商具體文本,已基本達成共識,今年有望儘早簽署。彭博社評論說,這是中俄兩國在航天領域更密切合作的最新跡象。
中國始終強調航天領域的“合作共享”,一些西方媒體卻總是將中國的進步視作“威脅”。美國“突破防務”網站說,美國越來越多地將太空視為潛在衝突的領域。誰是最大的太空威脅?該網站的調查結果不出所料——考慮到華盛頓的論調,78%的受訪者認為中國是美國太空利益的“最大威脅”。
《南華早報》評論說,世界頭號航天強國美國將中國的航天夢等同于“生存挑戰”,且將此作為阻止中國持續崛起和獲取最新技術的理由。事實上,這只會迫使中國在航天問題上制定平行戰略,勢必帶來競爭和衝突。這不會打碎中國的航天夢,也無助于任何人的航天夢。美國《外交學者》稱,即便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等政府機構被限制與中國合作,美中仍能從民用空間探索和科學合作中互惠互利,這能降低美中關係變成零和競爭的風險。
黃志澄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此次白皮書強調,中方始終堅持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反對外空武器化、戰場化和外空軍備競賽,合理開發和利用空間資源,切實保護空間環境,維護一個和平、清潔的外層空間,使航天活動造福全人類。這是此前白皮書中提得比較少的部分。中國發展航天事業的目的是和平利用太空,為人類的共同福祉服務。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