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695
黎子珍
香港完善選舉制度後的首場立法會選舉圓滿結束,全港逾135萬名選民投下了神聖一票。在選舉委員會界別、功能界別、地方選區中,選委會界別的投票率高達98%;地區直選有逾135萬人投票,投票率達三成;而功能界別則有逾70,000人投票,投票率達三成二。投票率只是一場選舉的其中一個參數,與民主制度的品質並無必然關係。香港邁進由亂及治的新時代,社會由泛政治化回歸平和理性,今次的投票率屬正常水平。投票率回歸平和理性,說明今次選出的候選人也是平和理性,新一屆立法會更能推動良政善治,這才是廣大市民所期待的成果。
立法會選舉的最終目標是選賢任能,確保愛國愛港的管治人才能夠進入特區管治架構,真正履行「代表民意、監督政府」的使命職責,有力提升特區管治效能。從選舉過程來看,候選人代表各自界別和地區選民利益開展比拚,選民積極參與為治港者投出信心一票、為新選制投出信任一票。新當選的90位立法會議員構成多元、均衡,有不少議會新人、政治素人,具有廣泛代表性,表現出有能力、有擔當、有影響的「愛國者」新風貌。
社會撕裂下的高投票率不正常
很多人聚焦在地區直選和功能界別選舉的投票率,根據過往「非建制派」和建設力量得票率呈六四比例來看,三成的投票率並不算低。假如「非建制派」支持者不投票,只有建設力量支持者參與,今次選舉投票率應只有20.06%。但是,實際投票率高達30%,超過預期,反映除了建設力量支持者踴躍投票外,部分傾向「非建制派」的中間選民也繼續參與投票。
事實上,投票率高低與治理效果並無直接的關係。根據一般規律,越是政治狂熱、社會撕裂,越多人會被慫恿出來投票,投票率越高。同樣是地方性選舉,台灣去年舉行的民意代表選舉,投票率高達75.13%,但其背後卻付出了社會撕裂、族群對立、家庭反目等代價。在香港,2019年區議會選舉投票率高達71% ,「非建制派」趁勢拿下388個席位,令區議會變成一個反中央、反特區的政治平台,甚至以公帑資源資助黑暴。相比較而言,今次立法會選舉作為一個地方行政區的民主選舉,與今年紐約市長選舉24%的投票率、法國地方選舉33%的投票率對比,投票率屬回歸正常。
投票率降是由亂及治表現
今次立法會選舉,標誌香港政治範式轉移,過去立法會受泛政治化之累,反中亂港勢力把經濟、民生議題政治化,令政府施政舉步維艱,深層次矛盾難以解決,各種選舉更成為反中亂港勢力奪取管治權、謀取利益的角力場。但在新的選舉制度下,過去泛政治化的亂象積弊不復存在,香港的選舉回到聚焦經濟民生的正軌,各候選人集中拚理念、拚政綱。今次選舉湧現了一批過去從未參政的候選人,包括一些學者、專業人士和商界精英,他們躋身議會,對於議會的專業化、精英化和高效運作有正面作用。這種投票率的下降恰恰是香港由亂及治,破除泛政治化歪風的表現。
正如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所指出的,不能以投票率論得失,如果一個高投票率是建基於社會極端兩極化、政治劣質化,甚至是部分候選人藉此爭奪政權,危害國家安全,那麼這並非是值得眾人開心的高投票率,亦非一個令社會進步,甚至不是令社會邁向民主發展的高投票率。今次立法會換屆選舉的成功完成,中央和香港市民對新一屆立法會議員的真正期待,是切實提升立法會的議事品質,讓香港邁進良政善治新時代。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