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5,079
  • 回覆: 1
新世界早前成立非牟利房屋社企「新世界建好生活」,於十二月六日首次發表建屋計劃,建議發展全港首個非牟利的私人資助房屋項目,以市價大約五至六折出售,買家只需要為樓價的一半承做按揭,首期可以低至樓價的百分之五,餘下一半樓價,可以在成交十年之後,一次過付款或承做按揭付款。

新世界打算捐出一幅位於新界西的地皮作試驗計劃,預計可建三百個實用面積介乎三百呎至五百五十呎的一至三房單位,估計三百呎單位屆時售價為二百七十萬元,呎價約九千元,若等如市價的六成計,該單位市價為每呎一萬五千元。

新世界這個提議,可以說是私人起居屋。新世界捐出地皮,並負責興建出售,擺明車馬並不牟利,變成社會服務。當然,政府需要同意相關計劃,並要在規劃方面予以配合,修改土地用途。

看完新世界的建議,我大有「禮失求諸野」的慨歎。

第一,新世界這個計劃值得支持,可以說是一個社會服務計劃,讓年輕人可以低至百分之五樓價上樓,以最細的三百呎單位為例,首期只需十三點五萬元,很多人正在申請居屋的年輕人也應該負擔得起。

第二,數量不多,杯水車薪。新世界建議捐出的地皮,只可以興建三百個單位,其實,就算三千個,甚至三萬個單位都不夠。現時政府推出居屋計劃,動輒都會有超過十萬份申請,渴求上車的年輕家庭數以十萬計。當然,我們不可以怪責新世界推得少,只能怪政府做得少。

第三,供應太少,樓價暴升。大話最怕計數,因為一看數字就會知道實情。一九九七年,市區樓價建築面積呎價升至一萬元,我當時正在財經報紙工作,某天,負責地產版的同事大叫:「樓價終於過萬啦!」時至今日,市區樓價每呎兩、三萬元的,比比皆是,大家都好麻木了似的,不當一回事。然而,在香港回歸的前後,大學畢業生的工資每月大約一萬元,而現時的工資大約只有一點二、一點三萬元,樓價卻升了兩、三倍,試問他們如何買到樓呢?

樓價貴與供應減少,絕對有直接關係。單是一九九七年那年,港英政府出售了三萬個居屋去平抑樓價。但是,相對於現時政府一年只推出幾千個居屋單位,公營房屋供應數量劇減,私樓那能不貴呢?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417/20211208/960733/專欄-巴士的點評-禮失求諸野-死結無法解

新世界的善心幫政府建居屋,雖然杯水車薪,但希望能像吸引人打疫苗的信和置業黃志祥先生的抽獎概念一樣, 能起出帶頭作用。
要知道建3百個居屋單位,每個單位成本價約2百萬元,新世界只要補貼上大約6 億元左右。
對於肥到穿不下襪其他發展商來說, 真係濕濕碎。
一年半載的業績倒退, 換來他日長做長有的日子, 是很化算的。



回歸之初,政府興建居屋的高峰期,是在董建華年代,二○○一年建屋量超過三點四萬個。其後因為樓市爆煲,大量減建。到了二○○五年之後,曾蔭權更完全停建居屋和開發土地。董建華當了七年特首,平均每年興建居屋一萬三千五百個單位,而林鄭月娥任內的四年,平均每年只興建了五千一百個單位,居屋供應大幅減少,變相逼市民買私樓,樓價那能不貴?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