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2,314
土扶可成牆,積德為厚地。在當下競爭激烈的傳媒,搶先獨家報道、充分挖掘價值高的新聞本系應有之義,無可厚非,但前提應恪守社會公德與責任感,一旦為吸引流量誤導喪失立場,成了謠言散播,公信力轟然倒塌,便走向消亡的墓地。近日,在《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的報道上,多數媒體報道和保安局局長說法一致,但有網媒《眾新聞》指鹿為馬稱保安局局長拒絕保證《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不以言入罪以此試圖誤導市民。完全違背了新聞的真實性,不僅讓特區管治者心寒,更讓市民心涼,折射出了作為媒體責任感、社會道德的喪失。
捍衛新聞的真實性,是媒體不可推卸的責任,誤導抹黑暴露一些新聞媒體居心叵測的心態。我們注意到,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在施政報告記者會上就《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是否以言入罪時清晰說道:“犯罪需有行為和意圖的元素,並有充分證據,以及律政司詳細研究有否足夠證據才作出檢控,不是草率決定,並非一句說話就可以入罪。”而《眾新聞》聲稱,鄧炳強拒絕保證《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不以言入罪。對此,鄧炳強10月15日對有人《基本法》第23條“妖魔化”及惡意抹黑一事說,相信隨着立法工作的推進,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會繼續惡意阻攔及抹黑政府的立法工作。會密切留意情況,迅速應對,令這些人無法得逞。《眾新聞》對于事件的跟蹤報道不安好心,喪失了新聞應有的客觀性,丟失了責任感,演變成流言風波,挑戰港府權威的同時,也對受眾市民產生負面的社會影響。
仍有不少新聞媒體以“輿論自由”為幌子,大肆毫無底線踐踏新聞真實性、客觀性,選擇性報道對反中亂港推波助瀾。翻查《眾新聞》的背景,或許我們可以從中看出端倪,眾新聞是由前香港“記協”主席麥燕庭、岑倚蘭等創辦,“記協”執行委員會主席楊健興曾擔任主筆。臭名昭著、包庇黃媒、假記者的“記協”“修例風波”期間成為黑暴分子的主要輿論陣地,成員主要來自“毒果日報”等反中亂港媒體,背后吸納資金支持黑記者違法訴訟案,近期拉攏“學生記者”入會,並做賊心虛企圖銷毀財務證據,涉嫌拿學生會員濫竽充數。現在《眾新聞》深得“記協”精髓,制造出失真報道抨擊港府的“新聞”。
部分媒體為吸引眼球打破新聞底線,甚至不惜借造假新聞以達到賺取流量的目的,加強新聞媒體監管已迫在眉睫。從被取締的“毒果日報”,到垂死掙扎的“記協”,再到現在的《眾新聞》,這些反中亂港媒體喪失了社會責任,忘卻了新聞的基本屬性,甚至突破了新聞發布的底線,而這種現象的廣泛出現,錯誤的引導青少年、市民思想,已成為一大毒害。鄧炳強說,港府會參考不同國家及地區的做法,就訂立網絡安全的法例進行準備工作。隨着香港法制的不斷完善,絕不能對其網開一面,這些媒體注定圖謀失敗。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隨着法制完善、國安法深入,更加凸顯媒體的傳遞信息、輿論監督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作用,對于混淆善惡,傳播負能量、顛倒是非壞導向的媒體毒害沒有“域外法權”堅決予以剔除!面臨新機遇、新挑戰,媒體要保持活力和動力,就需切實履行媒體的社會責任,不斷提高自身的實力及核心競爭力,讓新聞理念與創辦原則齊駕並驅,彰顯真正負責任的“媒體擔當”,齊心協力推動香港實現更好的發展!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