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11,255
  • 回覆: 3
專訪德國學者、《偽聖美國》作者呂德斯:歐洲媒體掉入美國敘事陷阱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美國是一個正在衰落的世界強國。歐洲必須思考如何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保護自己的利益,走出華盛頓的陰影。」這是今年出版的德語著作《偽聖美國:為何我們必須走出美國的陰影》發出的呼籲。通過列舉大量實例,該書深刻地揭露了美國如何通過媒體和機構操控世界輿論,其中,歐洲媒體深陷在美國的話語霸權中,喪失了獨立思考能力。這本書還專門提到,美國政府發動宣傳機器抹黑中國。在德國,《偽聖美國》深受讀者認可,登上了權威的《明鏡》周刊暢銷書榜單以及亞馬遜德國暢銷書榜。前段時間,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記者會上也推薦了這本書。近日,《環球時報》記者專訪了《偽聖美國》的作者米夏埃爾·呂德斯博士。他曾多年擔任德國《時代周報》駐中東記者,目前是德國-阿拉伯協會主席。

西方媒體往往服務於權力精英的利益

環球時報:想請您具體說說書名中的「偽聖美國」指什麼?

呂德斯:美國是世界強國,打着「自由、民主、人權」的旗號行事,但理想與現實差距很大。冷戰時期,美國試圖在各大洲確保自身權力,這往往違背了當地民眾的意願。比如,1965年印度尼西亞發生了推翻蘇加諾的政變,在繼任者蘇哈托執政時期,大批左翼人士遭殘酷鎮壓。1973年9月11日,智利發生了推翻左翼領導人薩爾瓦多·阿連德的政變。這些事件的背後都是美國在積極支持。

之所以說美國「偽聖」,是因為它總是強調一種更高的價值觀,但實際上追求的是一種強硬且往往足夠冷酷的強權政治。如今,這種「更高的價值觀」正在被工具化。比如,美國政府及其歐洲盟友指責莫斯科對待反對派人士納瓦利內的方式,然而,華盛頓自己卻無情地迫害斯諾登、阿桑奇等「告密者」。如果今天美國要求中國和俄羅斯注重「人權」,但不是要求其盟友,那麼這種要求就是虛偽的。它正在運用兩套標準來衡量其他國家:這裏是「好人」,即西方及其盟友;那裏是「壞人」,即西方的地緣政治對手俄羅斯和中國。


環球時報:歐洲媒體為何會陷入美國設置的「主流敘事框架」?美國影響歐洲輿論的具體方式有哪些?

呂德斯:美國經濟學家、媒體分析師愛德華·赫爾曼和著名語言學家諾姆·喬姆斯基在1988年首次出版的《製造共識》一書中深刻闡明了大眾媒體在資本主義市場條件下的運作,將其稱為「宣傳模式」。他們提到了民主的假設,即媒體應該獨立並致力於真相。

大多數西方媒體人士相信,他們能說出事實和相關背景。然而,這種自我認知與現實幾乎沒有關係。因為「自由市場」的框架條件對啟發性、批判性新聞產生了一種「抵消」作用。西方媒體往往服務於權力精英的利益,尤其是他們的所有者本身就是精英群體的一部分。因此,西方媒體的報道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礎上的,通常具有傾向性,具體操作方式包括對主題的選擇、對議題和框架的設計與構建等。

美國影響歐洲輿論的手段有很多,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將世界劃分為「好人」和「壞人」,這點我前面已經提到了。美國將政治和經濟競爭對手俄羅斯與中國定位為「壞人」。無論那裏的政治領導層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都是錯誤的,「是對自由和民主的威脅」。正因為如此,西方媒體對中俄的客觀報道是很罕見的,比如,「一帶一路」倡議在他們眼中是中國削弱和滲透西方的企圖。

環球時報:在涉華報道中,歐洲媒體跟隨美國的敘事會掉入怎樣的陷阱?

呂德斯:美國是一個正在衰落的世界強國,而中國是一個正在崛起的世界強國。美國的外交政策首先追求的是:將中國和俄羅斯置於經濟、政治和軍事壓力之下,以維持美國的霸權地位。沒有人會公開說明這一目標,但它確實影響了華盛頓的行動。美國希望歐洲夥伴加入這條戰線,官方給出的說辭是:民主必須反對威權主義。大多數歐美媒體也都遵循着這種對抗邏輯。但是有民調顯示,大部分歐洲人並不認同這一點。他們希望歐洲採取中立態度,與美國和中國都保持良好關係。

美式雙標:己方陣營能做的事情,競爭對手不能做

環球時報:拜登上台後,歐洲在跟美國合作方面釋放出了樂觀、積極的信號。這是否意味着,歐洲媒體在拜登任期內將更難「獨立思考」?

呂德斯:對待歐洲人時,拜登的舉止彬彬有禮,看上去「樂於助人」。但實際上,他也在走「美國優先」的路線。華盛頓呼籲歐盟減少對華貿易依賴,希望歐洲人對北京和莫斯科採取堅決行動。與此同時,美國政府說服北約在印太地區展示軍事存在。一些西方政客和媒體界人士認為,西方國家軍艦被派往南海是理所當然的。但如果中國提出要向地中海派遣航母呢?這可能會被視為一種「侵略」行為。在美國的雙重標準框架下,允許「好人」做的事情有很多,而允許「壞人」做的事情很少。

環球時報:想要走出美國的陰影,歐洲應該做出哪些改變?這應該會很難吧?

呂德斯:歐盟的政治決策者普遍認為,美國作為北約框架內的夥伴是他們需要依賴的對象,尤其在軍事方面。不過對於跟美國的關係,歐盟內部也存在分歧。比如法國希望從美國獲得更多自主權,並呼籲建立一個由歐洲而非美國發揮決定性作用的防務聯盟,但德國對此堅決反對。

不過,在德國聯邦議院的各方代表(除了綠黨)都明白,中國在經濟領域越來越強大,布魯塞爾和柏林都依賴於與北京建立良好關係。這也解釋了為何今年6月的英國G7峰會最終聲明非常籠統。華盛頓希望歐洲人將其與中國的經濟關係跟「民主和人權進步」聯繫起來,但歐洲人沒有這麼做。歐盟內部有一個拒絕與北京建立更密切經濟和政治關係的強硬派,但與此同時,布魯塞爾和柏林也都有非常具影響力的經濟部門。

「白人時代即將結束」

環球時報:您認為,近年來美國在哪些議題上對中國的指責是不合理的?

呂德斯:在特朗普執政期間,美國開始將中國視為「邪惡帝國」。美國政府及其媒體通過「武漢實驗室泄漏病毒」論調以及香港、新疆等問題譴責中國。不過,這些聲音通常不是客觀合理的批評,而是一種「妖魔化」。這塑造了「敵人」的形象,令美國更容易對中國採取政治行動。

環球時報:您對於「武漢實驗室泄漏病毒」的論調有何看法?

呂德斯:我不是病毒學家,無法判斷新冠病毒從何而來。不過,這種說法適合作為給中國套上枷鎖的一種手段。

環球時報:最近幾個月,歐盟在所謂「中國人權」問題上跟隨美國的步伐,比如出台了制裁措施。您認為,中歐關係今後的走向會是怎樣的?

呂德斯:我不建議歐盟遵循美國對中國的對抗路線。歐盟在各層面與中國保持良好關係有着正當的自身利益。世界不需要新冷戰,本世紀將是中國的世紀。對於擁有4.4億人口的歐盟而言,認為自己能夠為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新興大國制定遊戲規則是幼稚的。建設性的政治和外交關係始於平等對待。「白人時代」即將結束。或許,中國確實存在不足之處,正如美國和歐盟的政治發展也有不足之處一樣,但是,在廣場上大聲喊叫並不能解決問題。

環球時報:您去過中國嗎?您認為,中國應該如何應對西方的輿論攻勢?

呂德斯:很遺憾,我還沒有去過中國,但希望能儘快去。我認為,未來幾年中國應該依靠軟實力,這非常重要,比如藉助電影業在西方市場站穩腳跟。中國有必要展現不同於西方盛行的形象。另外,中國也需要深化與其他國家的學術合作,儘可能簡化簽證程序,這有助於世界理解並相信中國的多樣性和開放性。

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這100多年間,美國一直與歐洲密集開展公共關係工作,在跨大西洋政治合作和媒體「聯網」的幫助下,試圖贏得公眾的支持。這樣的「聯網」非常重要,這也是中國應對西方輿論攻勢時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441Y729WYmb



引用:
原帖由 lukin2010 於 2021-7-21 18:38 發表
專訪德國學者、《偽聖美國》作者呂德斯:歐洲媒體掉入美國敘事陷阱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美國是一個正在衰落的世界強國。歐洲必須思考如何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保護自己的利益,走出華盛頓的陰影。」這是今年出版的德語著作《偽聖美國:為何我們必須走出美國的陰影》發出的呼籲。通過列舉大量實例,該書深刻地揭露了美國如何通過媒體和機構操控世界輿論,其中,歐洲媒體深陷在美國的話語霸權中,喪失了獨 ...
亊不離實,世界上蠢才雖然多,有智慧的人也不少。勢在轉,時間在中國一邊。



引用:
原帖由 神經箭 於 2021-7-21 07:18 PM 發表

亊不離實,世界上蠢才雖然多,有智慧的人也不少。勢在轉,時間在中國一邊。
嫌貧愛富,慕強欺弱,這是人類的天性和共性。
說一千道一萬,富強才是硬道理。



引用:
原帖由 robin09 於 2021-7-22 10:41 發表

嫌貧愛富,慕強欺弱,這是人類的天性和共性。
說一千道一萬,富強才是硬道理。
說起來;二十年前我返深圳找當官的朋友。向他投訴「香港狀況」。
他說;沒辦法,有錢人說話才有人聽。目前我們缺錢,唯有賺錢才有硬道理……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