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2,368
  • 回覆: 8
+2
紅星新聞:男童進女更衣室事件反轉,誰在“編”爆料“騙”情緒?



原標題:評論丨男童進女更衣室事件反轉,誰在“編”爆料“騙”情緒?
面對一氣呵成的“爆料”,誰能想到,這只是一份“網絡文學作品”?爆料不能“編”,情緒不能“騙”,始作俑者理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什么是“開局一張圖,內容全靠編”?最近發生的一件事就堪稱“標準化操作”。
前幾天,“媽媽帶十幾歲兒子進女更衣室”引起網絡熱議,相關話題迅速衝上微博熱搜,閱讀量已達2.8億。該話題之所以掀起軒然大波,不僅在于十幾歲男孩進女更衣室,更在于網傳男孩媽媽回擊的一句話:“孩子又看不懂的,就你精貴怕看!”令人大跌眼鏡的是,這件事現在出現了反轉,此前無數義憤填膺的口誅筆伐,又一次打在了棉花上。

此前引發爭議的照片  

日前,圖片拍攝者接受媒體採訪表示,網傳圖片實際拍攝于去年8月17日而非網傳的今年6月8日。其還表示,當時她把照片投稿給了當地一個博主,但發出來后並沒有引起多少關注。而在前幾天,她發現這張圖被重新發布,而且“配上了不符合實際的文字”,並因此上了熱搜。換句話說,除了圖片是現場拍攝的,文字內容完全與現場無關,全憑網絡爆料者的“腦補”。
那些“不符合實際的文字”,相信很多人都已經看到了,其中不僅有挑戰公眾情感的“雷人語錄”,甚至不乏挑逗公共情緒的“少兒不宜”描述。這正是面對同一張圖,輿論反差如此強烈的根源所在——此次事件中,真正令人憤怒的不是圖片中男孩的背影,而是充滿挑逗與暗示的“文字說明”。同樣是“開局一張圖”,內容“編”得怎么樣,無疑是能否快速收割情緒與流量的關鍵所在。
如果圖片拍攝者所言屬實,那么,此次事件就並非一次偶然的爆料,而更像是一場精準的“營銷”。所謂的網絡爆料者,顯然是一個工于心計、收割情緒的“高手”:男孩進女更衣室現象歷來為人關注,“少兒不宜”的細節描述,不僅迎合了低級趣味,而且渲染了焦慮與對立,在此基礎上,一句“就你精貴怕看”,更是引燃了輿論場。面對一氣呵成的“爆料”,誰能想到,這只是一份“網絡文學作品”?
因為這次爆料,網絡上一片口誅筆伐。然而反轉之后,人們才發現,當初有多少憤怒,現在就有多少尷尬——太多義正詞嚴的討論,都化作了“編故事”者念茲在茲的流量生意。如果說家長帶男孩進女更衣室涉及道德討論,“開局一張圖,內容全靠編”無疑觸及了法律底線。
人人手握麥克風的時代,每一種信息發布都觸達公共視野、關涉公共利益,客觀真實不僅體現着新聞素養,而且體現着法律信仰。爆料不能“編”,情緒不能“騙”,始作俑者理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網絡時代,有圖未必有真相。每一次新聞反轉,都是對公共情緒的褻瀆和消耗,同時也是對媒體素養的反思和拷問。面對光怪陸離的網絡爆料和傳言,只有深入調查、細心求證,才能拆穿“故事”的畫皮,避免“事故”的隱患。
梅爾文·門徹的名言“新聞是易碎品”廣為人知,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句話還有補充:“但要把它當成藝術品去雕琢”。把新聞“當成藝術品去雕琢”,就需要少一些奪眼球、搶流量的衝動,多一些明辨之、慎思之的堅守,這不僅是自媒體的行為準則,更是公共媒體的職業底線。

原來是假新聞。
是哪類敗類製造出來的假新聞?
誰是這宗假新聞的得益者?
自己想想吧!
應該刑事拘捕製造假新聞的人甚至他(或她)背後的集團!!

新聞來源連結:
https://news.sina.com.cn/c/2021-06-14/doc-ikqcfnca0983887.shtml



 
 
我支持立假新聞法


香討都勁多假新聞.


引用:
原帖由 我要真發達復活 於 2021-6-15 08:34 AM 發表
我支持立假新聞法
但記協說這是打壓言論自由。



[隱藏]
 
引用:
原帖由 chilawytk 於 2021-6-15 08:32 AM 發表
紅星新聞:男童進女更衣室事件反轉,誰在“編”爆料“騙”情緒?

http://n.sinaimg.cn/spider2021614/406/w880h1126/20210614/672a-krpikqe9696474.jpg

原標題:評論丨男童進女更衣室事件反轉,誰在“編”爆料“騙”情緒?
面對一氣呵成的“爆料”,誰能想到,這只是一份“網絡文學作品”?爆料不能“編”,情緒不能“騙”,始作俑者理 ...
蕭若元咪含錯撚?



對假新聞真係要立法咗,要不然為咗吸引眼球,乜嘢大話都編嘅出嚟


引用:
原帖由 半頁笨拙的美人 於 2021-6-15 09:59 AM 發表
對假新聞真係要立法咗,要不然為咗吸引眼球,乜嘢大話都編嘅出嚟
但記協說這是打壓言論自由。



引用:
原帖由 chilawytk 於 2021-6-15 10:46 AM 發表

但記協說這是打壓言論自由。
但如果是美國立《反假新聞法》,香港記協就會大聲叫好。



現在非常流行 「看圖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