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1,607
  • 回覆: 3
+3
「出嚟行切忌貪果盤」,偏偏舊時的香港官兵曾因為貪便宜光顧無牌妓院,大規模染上梅毒。 香港史學會理事施志明指,香港早在建立維多利亞城之後,已出現妓院這一古老行業。香港開埠初期移民較多,男性比例遠高於女性,所以在1843年妓院已開得成行成市,多在英軍軍營和城市邊陲。華妓集中在今日太平山街,擺花街則多為洋妓。
https://hk.appledaily.com/local/ ... 76NB3RDCRWBX2NIOKZQ/



不久染上性病的人開始多,於是政府定期為性工作者和英軍檢驗,其間一度想將性工作者全數驅逐出境但不果。最終政府採取「寓禁於徵」,向性工作者收稅並稱為「妓捐」,所收款項用以興建性病醫院(約今西營盤賽馬會分科診所位置),醫治患性病的英軍軍官和海員,也令政府擁有穩定的收入來源。
港府在1867年據英國重訂《傳染病法例》,規定妓院要領取華民政務司發放的牌照,性工作者須到公立醫院「體檢」。不過低檔次妓寨不願付這筆款項,於是出現「私娼」,價格往往較有牌照的「公娼」便宜。於是法例授權華民政務司和警察司,可派人強行進入民宅搜查暗娼,是為掃黃踢竇的起源。國際聯盟自1919年成立後,一直希望香港政府禁絕境內的賣淫活動,並在1931年派出人口販賣調查團到香港。時任港督貝璐初時反對禁絕賣淫,指香港的性工作者並非如西方想像的街頭孤兒,而往往能成為大戶人家的妾侍,反諷稱港府管理賣淫業,「比倫敦處理國務更井井有條」。
不過當時英國的工黨政府非常強硬,貝璐最終根據國際聯盟的調查報告,在數年間先後關閉所有洋妓和華妓的妓院,石塘嘴塘西風月不再,全港正式全面禁娼。但賣淫活動沒有減少,只是轉到地下發展,流鶯轉到灣仔街頭流連。駐港英軍感染性病比例,亦由以往7%急升至24%,可見政府以牌照管理的重要。
。。。。。。。。。。。
有牌嘅梗係比冇牌好囉,都唔知點解啲人要幫襯冇牌



毒果好似就快要摺埋。樓主有冇揾定工?


毒菓即將被宣布為癲覆國家組織,係時候準備好橡皮艇


引用:
原帖由 阿聞 於 2021-5-16 14:30 發表
毒果好似就快要摺埋。樓主有冇揾定工?
絕世靚抽!

所以毒果要盡地一舖,宣淫販賤!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