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1,363
都吹風吹左十幾年,有錢唔賺咩?

https://www.dw.com/zh/德语媒体西方需要反中新联盟/a-57471143

《世界報》的一篇客座評論認為西方需要北約之外的反中新聯盟。《每日鏡報》則解釋了一位德國知名學者不再前往中國的原因。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世界報》周六(5月8日)在其網站發表客座評論“西方需要北約之外的反中新聯盟”。該文由聯邦議院國防專員巴特爾斯(Hans-Peter Bartels)和綠黨聯邦議院外交政策發言人諾里普爾(Omid Nouripour)聯手撰寫。
文章開頭直言:“如果中國如北京所計劃的那樣在地緣政治方面不斷崛起,西方繼續像現在這樣如此分裂且孱弱,那么21世紀可能越來越會成為一個中國霸權下的世紀。”“所有人都不應該抱有幻想:中國不僅是一個被調控、受市場影響的資本主義經濟體,也是一個殘忍的中共獨裁政體。”文章作者隨后以香港、新疆、西藏和“一直受到侵略威脅”的台灣以及六四事件等為例說明上述觀點。
“自由民主制的內外壓力”
文章接着分析道:“這個再次醒來的世界強國如今不斷擴大其在印太地區,乃至非洲和歐洲的政治的經濟影響力。”在以“一帶一路”為例后,作者指出,中國也在擴大軍備,並提到中國的航母建造以及中國抗衡美國霸權的目標。作者也注意到前不久舉行的阿拉斯加會談上中方對美方的態度。
《世界報》這篇客座評論的作者還發現自由民主制不僅面臨來自外部的壓力,也受到來自內部的壓力:“獨裁統治擁有的朋友比大家以為的要多。”“一些人現在認為可以在以下領域以中國為榜樣:經濟、數字、抗擊新冠疫情的政策。”
“北約不夠”
在文章最后一個小標題“北約不夠”下,作者指出:“現在應該到了西方民主國家戰略總結分析和重新組隊的時候。為此,跨太平洋的北約聯盟是不夠的。該組織于二戰后的1949年成立,西方國家當時想借此防禦第二大擁核大國——斯大林的蘇聯。”
文章作者認為需要重新定義“西方國家”,而且定義標準並不是字面上的,而是以相同的價值觀為基礎。除了北約和G7以外,還需要“額外的聯盟和對話形式,將大西洋地區之外的民主國家明確包含在內。例如,澳大利亞、韓國、新西蘭、南非、日本和印度。而這其中有些國家因為殖民創傷並不認為自己屬于‘西方國家’。”
在作者看來,“民主和自由無關東南西北、所屬大洲、民族和宗教:人權的普世性、法治、權力分立、人民主權和代議民主並不只是’西方的’價值觀,而是經過努力爭取而來的如今人類自由世界的秩序原則。(它們應該)無處不在。”

“不再去中國”
德國《每日鏡報》周五也發表了一篇客座文章,題為“我為何不再去中國”,作者是柏林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GPPi)所長貝納(Thorsten Benner)。他在文中介紹:“2018年12月10日我訪問了北京,這是我最后一次去中國,以後也不會去了。其中的原因表明,北京的壓制不僅針對本國人民,而且早已觸及到外國研究人員。”
貝納繼續寫道:“當時我們在北京與政府代表舉行了一場沒有禁忌的公開討論會。而就在同一天,一名學者在中國被捕。”
貝納提到的這名學者是加拿大前前外交官康明凱(Michael Kovrig)——國際危機組織(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的研究人員。貝納還介紹,他當時是在回到德國之后才獲悉康明凱被捕的消息。康明凱至今身陷囹圄,外界認為他和另一名加拿大人被捕均與孟晚舟事件導致的中加兩國關係緊張有關。
貝納坦言,這件事讓他意識到一本外國護照並不能使其倖免于中國的牢獄之災。在他看來,中國的《國家安全法》更使危險升級,因為該法也適用于中國境外的活動。這也是他決定:“只要有像習近平這樣的掌權者歪曲法律,他就不會去中國。”
另外,歐洲最大中國研究智庫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日前遭北京制裁一事也出現在貝納的文章中。他認為,許多學者和政治家都對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表示了支持,而德國總理和政府卻緘默無言,這是可恥的。
貝納還建議,德國的大學和智庫不應該再接受來自中國的資金,有關中國的研究也必須要找到新的方法。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