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1,096
中國和美國的媒體真的像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

我們以前總說中國媒體是宣傳隊,是喉舌,是聯繫群眾的紐帶,是與群眾溝通的橋樑。但如今的現實情況,這些定義好像並不是很符合某些中國媒體的作為。反過來看看美國的媒體,倒真的是各自歸屬的美國政黨、政治勢力的宣傳隊,喉舌。

美國媒體當然做得太偏了,為了達到政治目的,居然長期作假,編造新聞。中國的媒體好像又做得太不夠了,做不好政治宣傳也就罷了,日常工作也都是轉載翻譯外媒。

前不久有個事兒在我們中國輿論中鬧得挺大。我們外交部駐巴西總領事李陽,用私人賬號在在社交媒體上抨擊加拿大總理特魯多,結果特魯多沒回應,一大堆用中文和中文名字賬號的人,圍攻指責甚至是謾罵李陽。隨后李陽也對這些人進行了比較激烈的回應。也有媒體人對這件事寫了一篇點評。

這個事兒在我們中國輿論中,討論的焦點是,外交部工作人員用私人賬號發表一些激烈的言論是否合適,尤其是針對國外領導人發表一些激烈的言論是否合適。

我對這個事兒有一個感想:我們中國的某些媒體、學者和外交部的工作錯位了。

媒體照道理來說就是要搞輿論的,負責罵人的。在這個事情里,我們某些中國媒體給自己的定位是道德君子、文人、清流、很清高,道德捍衛者。這種定位不僅是媒體自己給自己的定位,同時也廣泛存在于我們很多老百姓的心中。

但事情應該是這樣的嗎?我們中國的某些媒體端着架子,覺得要有格調,要文人范兒,要講道德,但這是現代各國政府要求媒體承擔的責任和功能嗎?媒體什麼時候要講這些了?現代傳播學都是學西方的,西方媒體什麼時候講這些了?我們中國的某些媒體其實骨子裡學的是古代文人士大夫道德君子那一套所謂的風骨,而其實強調這套風骨的,是沒有出仕的落魄的 在家讀書的學子,真正出仕了,先要學會的是,離開書本的現實主義。

我們中國古代上陣前罵人的千古名篇多的很啊,晉國魏相或者叫呂相去罵秦國的《絕秦文》,陳琳的討賊檄文等等。無論是魏相也好,陳琳也好,當時在晉國或者袁紹集團都不是重要的人物,魏相是當時晉國一個卿的嫡次子,春秋時代是嫡長子繼承制,一個卿的嫡次子並不重要的,陳琳也是一樣,並不是袁紹集團的核心人物。

中美各種交鋒,我們現在的情況就是外交部沖在最前面,在第一線這本身是不正常的。媒體和學者應該在第一線,哪怕說了一些過激的話,哪怕有一些出格的事情,影響也不會很大,因為後面還有外交部、有國家機構可以作為緩衝。

我們可以看到,現在歐美媒體和學者就是沖在第一線,他們外交和政府人員在第二第三線。我們中國外交部的例行新聞發布會,很多時候就是回答外媒記者,中國怎麼看一些英國、美國媒體的報道。真的心疼外交天團的戰將們。

我們中國的某些媒體錯誤定位了自己,把自己當成了道德評判者,很多時候都可以看到我們某些中國媒體站在第三方視角,在評論中美交鋒。這是一個很滑稽的畫面。如果要做個比喻,就像是一場戰爭里的底層士兵,在寫兵法,評論戰爭里雙方的一些得失。這是作為媒體應該做的事情嗎?

我們中國某些學者的問題也是一樣,甚至比中國媒體的問題更嚴重。很多學者對中美交鋒,自我抽離的現象很嚴重,總想着以上帝視角觀察和評論說句不好聽的,自己多少斤兩,心裡沒數嗎?能打的不多,冷眼旁觀的不少。

最近我們輿論圈有一組視頻火了,幾個視頻都是前幾年美國智庫和學者的一個交流平台:“對話太平洋"的討論,美國學者說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如何遏制中國發展、如何造謠誣陷中國的方式。
反觀我們很多中國學者,以第三方視角看中美競爭,不覺得羞愧嗎?能力可以慢慢積累培養,正確的態度總要有吧。

通過這幾年觀察美國學者和他們旋轉門,產官學的合作模式,我有一個感覺。我們中國學者的日子真的過得太舒服了。美國學者各種對付中國的方式,其實早就有了,經濟的、外交的、民族的、政治議題的,只是看美國政府找什麼時機來啟動這些戰略。

相反,我們中國某些學者就比較弱了。我們中國研究什麼的學者最多?研究美國和台灣的學者最多。但我們對美國了解嗎?說句不好聽的,並不了解。我們對台灣倒是很了解,但研究台灣的學者,不同時研究美國、不同時研究地緣政治、不同時研究日本、不同時研究太平洋,那等于白忙活。

為什麼我們中國研究美國和台灣的學者最多,因為這兩塊資源最多。相反,對我們非常重要的東南亞有多少專家?對我們能源安全和一帶一路非常重要的中東,有多少專家?我們學者對歐洲的研究了解都極為有限。

比如說,這次日本傾倒核污水事件,也沒看到有學者拿出一整套戰略計劃,來應對這件事情。日本打算傾倒核污水不是現在突然決定的,福島核災之后,日本一直是這個處理方向。這個事兒我們處理得當,會是一個非常好的團結環太平洋國家的機會。是一個超級地緣政治議題。

說了這麼多,其實還是希望我們中國的學者和媒體能有所進步。我們現在做好多事情,成本比美國高,效果比美國差,這種局面要轉變。

過去中國不強,我們見招拆招是個好辦法,但現在就在臨門一腳的前夕,我們要有主動戰略,要為人類世界塑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我們是要所有準備的。

做個不恰當的比喻,春秋時代的秦國其實就定了東出戰略,圍繞東出,秦國嘗試了各種各樣的方式,直到商鞅變法,才有了真正的實力底蘊進行東出。而之后的過程依然充滿荊棘挑戰。

我們中國現在實力不錯,但各種戰略準備充分了嗎?媒體輿論搶奪國際話語權,有所準備嗎?

這段時間火的那一系列“對話太平洋”視頻,時間是2015年開始的,美國學者在當時就在討論如何遏制中國發展,如何造謠污衊中國。我記得我們中國2015年還在討論中國是不是應該繼續韜光養晦政策呢。

我們要儘快重視和解決,我們中國某些媒體和學者不適任的問題。​​​​



西方媒體學者衝在維護國家利益第一線!而中國卻是外交部在做這件事!中國媒體學者都在監督中國自己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