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1,518
  • 回覆: 4
  • 追帖: 1
  • 分享: 1
訪談/阿什利·史密斯 譯/碳烤肥羊

今年是2011年“阿拉伯之春”爆發第10周年。儘管在這10年中,阿拉伯地區的許多起義以慘烈的失敗告終,但阿拉伯革命並未結束。因為即使在當下的疫情與全球經濟衰退期間,反抗浪潮仍在阿拉伯各國接踵而起。

應《求真》報(Truthout)與阿什利·史密斯(Ashley Smith)之邀,黎巴嫩左翼學者、SOAS發展研究系教授吉爾伯特·阿卡(Gilbert Achcar)分享了他對阿拉伯地區歷次起義的結局和該地區新一波革命浪潮的前景的看法。阿什利·史密斯是美國作家、社會活動家,長期為《求真》《國際社會主義評論》《雅各賓》等多家媒體供稿,澎湃新聞經阿什利·史密斯授權,翻譯並刊發此文,以饗中文讀者。原文鏈接見文末。


阿什利·史密斯:時下正值“阿拉伯之春”爆發10周年,許多主流評論者對阿拉伯地區起義運動的結果給予了非常消極的評價。您是怎么看待這些結果呢?

吉爾伯特·阿卡:我不贊同將這些起義視作一個個歷史事件,而我們能做的是紀念它們的爆發。我認為應該更加準確地認為阿拉伯地區正在經歷一種長期的革命過程。
將阿拉伯地區的革命視為一種長期的過程,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在總結事實。阿拉伯革命的第一波浪潮爆發于2010年12月的突尼斯,並從那兒擴散到其他地方。而自2018年12月起,我們開始經歷阿拉伯革命的第二波浪潮。用媒體的說法,這是第二次“阿拉伯之春”。
阿拉伯革命的第一波浪潮曾席捲了六個國家,它們分別是:突尼斯、埃及、也門、利比亞、巴林和敘利亞;第二波浪潮則波及了其它四個國家:蘇丹、阿爾及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因此,直至目前,阿拉伯地區的20個國家中,有10個國家爆發過起義運動;這些國家集中了阿拉伯地區的大多數人口,這一點更加凸顯了這些起義的重要意義。
在一定程度上講,阿拉伯革命的這第二波浪潮確實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干擾,但疫情本身不會扑滅這些起義。相反,新冠疫情的蔓延使得造成這些起義的社會環境更為惡劣。
新冠疫情造成的經濟衰退,使得石油價格大幅下跌,削弱了阿拉伯地區的經濟實力,並且加劇了阿拉伯地區的社會不平等和政治動盪。一旦人們挺過了這次疫情,將會很快目睹阿拉伯革命又一波浪潮的到來。
阿拉伯地區正在經歷不間斷的革命過程。人們有理由對目前所取得的結果感到悲觀;阿拉伯革命尚未成功,而敘利亞和也門正在進行毀滅性的內戰。但在另一方面,人們可以為民眾的鬥爭決心感到樂觀。
許多民眾並未對過去起義的失敗感到悔恨。最近的一次民意調查顯示:阿爾及利亞、伊拉克、埃及、蘇丹和突尼斯的大部分民眾並不後侮在當初發動起義。
綜上,我們能夠展望一次新的革命與反革命浪潮。這是長期性的革命進程的特點。

2021年3月17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民眾繼續通過堵塞交通方式進行示威活動,抗議生活水平惡化和貨幣嚴重貶值。有部分民眾封鎖了通往總統府的道路,要求總統辭職。


阿什利·史密斯:自2008年全球經濟衰退以來,我們就目睹過一次遍布全球的起義浪潮。但中東地區的起義運動最為激進。這是為什么呢?
吉爾伯特·阿卡:從全球的總體情況看,新自由主義在2008年衰退后就陷入危機。總的來說,2008年后爆發的大多數抗議均要求政府改變其新自由主義政策,甚至要求政府下台,但很少有抗議行動要求全面廢除現有的權力體制。
但是,要求全面廢除現有的權力體制,正是自2011年起阿拉伯語地區許多抗爭運動的訴求。“人們要求廢除現有的政權體系”是這些起義的核心訴求。這一有阿拉伯地區特色的訴求,反映出在新自由主義的總體危機和中東與北非地區特殊的結構性危機之間,存在着差異。
新自由主義是一系列政策的組合,是資本主義體制下一種具體的管制模式(“廢除管制”是它的具體表現)。選舉和政府的變動或會改變新自由主義政策的實施,但不會推翻新自由主義所賴以生存的資本主義體制。
相比之下,阿拉伯地區的民眾意識到若要改善他們的社會處境,就必須廢除現有的權力體制。阿拉伯地區的所有國家機器都是由裙帶關係構成的。一些國家機器是世襲的,由一些家族長期把持統治權,例如敘利亞的巴沙爾·阿薩德政權;一些國家機器是“新型世襲”的,其中蘇丹、阿爾及利亞和埃及均由軍方把持統治權。
在中東與北非地區的大部分地方,民眾無權通過選舉活動罷免官員。該地區的許多國家,在收入上極其依賴石油、天然氣的出售和其他自然資源的租讓。長久以來,美國政府和英國政府通過扶持殘暴的石油國君主制政權,長期把持對這些自然資源的優先獲得權。
由于上述情形,中東與北非地區的權力體制(它們是在新自由主義轉向的年代形成的),面臨着結構性的發展瓶頸。這解釋了自2011年開始的阿拉伯革命為何如此漫長。阿拉伯地區的民眾會一直鬥爭下去,直到廢除該地區的政治、社會與經濟體制。阿拉伯民眾要么贏得勝利,要么繼續忍受悲慘的日子。


阿什利·史密斯:哪些階級和社會集團加入到阿拉伯地區的反抗運動?
吉爾伯特·阿卡:由于缺乏可靠的材料,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取決于怎么診斷阿拉伯地區的結構性危機,取決于怎么談它的出路。國際貨幣基金與世界銀行承認阿拉伯地區處于深重的社會與經濟危機。
但是國際貨幣基金與世界銀行的官員分辨說,這些危機並不是源于他們開出的新自由主義方案,而是由于這些方案沒有如他們所要求的那樣得到徹底的貫徹落實。數十年來,這兩個組織的官員一直施壓于阿拉伯地區的各個政權,要求它們削減社會支出、私有化國有公司、放鬆市場管制,並且向世界經濟開放。
因此,這兩個組織的官員想渲染的是:阿拉伯地區的起義是以“中產階層”為主體的、要求深化新自由主義改革的社會運動。他們謊稱:“中產階層”會帶來充分發展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會帶來“良好的社會管理”(這是他們所慣用的民主與法治的代名詞)。
但是這種說法與事實不符。在埃及,正是由于得到了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所領導的殘酷獨裁政權的支持,國際貨幣基金與世界銀行才有機會實現最為徹底的新自由主義改革。這個例子表明:新自由主義和民主自由是孿生兄妹的說法不過是自欺欺人。
當然,中產階層的一些人確實參加了起義。但是,在街道和廣場上行動的大多數人屬于城市的中下階層,是工人和失業者。
以突尼斯的情況為例。推倒獨裁政權的不是突尼斯的“中產階層”,而是由阿拉伯地區力量最強的獨立的工會聯盟所領導的大規模群眾運動。
我們再看埃及的情況。與突尼斯的情況不同,埃及的官方工會完全受控于政府。但在官方工會系統以外,埃及擁有非常有戰鬥力的工人階級。
在2011年2月,工人階級發揮了主要的作用。當政府呼籲民眾“各安本份”時,數十萬工人發動了罷工,決定性地導致了總統的下台。
我們在其他國家中也可以發現相同的模式。在2011年起義的第一階段,巴林的工人聯盟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在也門,相互聯手的工人與青年人是自發性起義的主力。
在2019年,相同的社會階層被卷入了阿拉伯革命的第二波浪潮。在蘇丹,“蘇丹職業協會”(會員包括一些低收入的社會群體,例如教師和記者)發揮着核心作用,並且吸收了新近組建的工會和蘇丹的草根運動力量“抵抗委員會”。“抵抗委員會”以社區為基礎,動員了數以萬計的年輕人(主要是學生、低收入工人和失業者)。


阿什利·史密斯:阿拉伯革命的第一波浪潮與第二波浪潮有關鍵區別嗎?
吉爾伯特·阿卡:在阿拉伯革命的第一波浪潮中,革命運動和兩種反革命力量相抗衡。第一種反革命力量自然是當時試圖扑滅起義的各政權,另一種反革命力量則相反,它們是宗教激進主義者。穆斯林兄弟會屬于宗教激進主義的主流範例,而ISIS則是極右的範例。無論在哪,宗教激進主義者都不是起義運動的發起者,他們不過是順竿子爬的機會主義者。
在埃及,穆斯林兄弟會企圖綁架反抗運動,他們想利用反抗者爭取到的民主成果,最終奪取政權。他們所主張的是新自由主義、宗教獨裁主義和性別歧視的綱領,不會有助于解決埃及的社會問題,只會惡化這些問題。
宗教激進主義者一度統治了埃及和突尼斯,然而在起義爆發后的早期階段所積累的社會支持(因為在當時,它們是最為強大的反對派力量)很快就被它們揮霍光了。ISIS作為極右勢力,在伊拉克和敘利亞裂土而治;它的殘酷統治極具壓迫性與反動性。儘管ISIS一度利用宗派主義而獲得一定的社會支持,但很快它的可憎面目便廣為人知了。
阿拉伯革命的第二波群眾性運動浪潮吸取了前一波的經驗教訓。這一次,宗教激進主義者就沒法混進去了。
在蘇丹,群眾性運動面對的是軍方與宗教激進主義者聯手的國家機器。在阿爾及利亞,主流的宗教激進主義者和軍方所控制的政權狼狽為奸。在伊拉克和黎巴嫩,宗派主義的宗教激進主義勢力既是當局的統治支柱,也是伊朗政權在這兩個國家進行滲透的代理人。
因此,阿拉伯革命的第二波浪潮堅決地反對被視為反革命勢力的宗教激進主義。革命者也未再對軍方抱有幻想,尤其是在經歷了塞西在埃及的暴政后。


阿什利·史密斯:像美國等帝國主義勢力在反革命中扮演着什么樣的角色呢?
吉爾伯特·阿卡:我們應當謹記:阿拉伯革命的第一波浪潮爆發之時,正值美國在阿拉伯地區的領導權處于兩伊戰爭后的歷史最低點。1991年,當蘇聯解體之際,美國在阿拉伯地區的領導權達到了巔峰。老布什抓住機會,通過發動對伊拉克的戰爭來維護其在阿拉伯地區的霸權。
美國政府對待阿拉伯地區的國家時,要么收編為盟友,要么爭取其中立。它甚至爭取到敘利亞的阿薩德政權(俄羅斯的前盟友),共同進攻伊拉克。美國政府通過制裁束縛住伊朗與伊拉克當局的手腳,並通過奧斯陸協議籠絡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小布什之所以揮霍掉美國在阿拉伯地區的支配權,在于他出兵占領了伊拉克。對伊拉克的占領最后演變成一場災難:最先遭災的自然是伊拉克人,但華盛頓當局也被卷進去了。這使得美國政府在國際上和在阿拉伯地區的挑戰者(尤其是普京政權和伊朗當局)坐收漁翁之利。
奧巴馬在2011年推動美軍撤出伊拉克時,美國政府在阿拉伯地區的霸權處于最低點。2011年也是阿拉伯革命第一波浪潮爆發的時候,這波浪潮威脅到該地區的全部統治秩序。
美國當局沒有多少影響力去左右民眾中的事變。美國的弱勢在利比亞地區表現得最為明顯:它雖然可以派出空軍,但無法部署地面部隊。北約對利比亞的干涉以完敗告終,在卡扎菲倒台后,該國完全脫離了歐美的控制。
這一遭遇使得奧巴馬政府更加不願意干涉敘利亞,直到ISIS勢力從敘利亞滲透進入伊拉克境內。美國政府在敘利亞部署了極少的地面部隊,主要依賴當地部隊(包括敘利亞境內的左翼庫爾德武裝)來對抗ISIS的軍隊。奧巴馬政府在最初的消極態度使得伊朗以及隨后的俄羅斯有機會站在阿薩德政權的一方,大規模地插手敘利亞問題。
現如今,俄羅斯當局的手已經伸到了利比亞。俄羅斯在利比亞的成功滲透,得益于埃及的塞西政權和阿聯酋當局,以及利比亞的舊政權勢力為其提供的支持。
一部分持左翼立場的人未能認識到美國的全球性霸權的相對衰退,以及與美國作對的帝國主義勢力的崛起。他們未能在認識上與時俱進,誤以為事態還是像在冷戰時代那樣。
當然,美國仍然是世界上頭號帝國主義勢力。但是,如今的俄羅斯足以成為美國的帝國主義對手。而在阿拉伯地區,還有幾個與美國進行競爭的區域霸權,包括同樣反動的沙特和伊朗。


阿什利·史密斯:阿拉伯革命的第二波浪潮正處于怎樣的狀態呢?您如何展望未來幾年又一輪起義運動的爆發點呢?
吉爾伯特·阿卡:我在前面已提到,第二波浪潮被新冠疫情綁住了手腳。阿拉伯國家機器以疫情為由禁止示威抗議,而民眾出于對病毒的擔憂而被迫就範。但與此同時,新冠疫情與經濟衰退惡化着阿拉伯地區的社會環境,並且加劇了民眾的憤怒與沮喪。一些事件甚至使民眾氣憤到不顧防疫所需,決然走上街頭(類似的例子見于美國的“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
阿拉伯革命的長期性進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值得高興的是民眾已經在實踐中認識到他們反對的是什么,並學會了從失敗與成功的經歷中吸取經驗教訓。
例如,2020年8月黎巴嫩貝魯特港口的爆炸激起了新一輪國內抗議浪潮,儘管規模不大。如今,即便疫情在總體上束縛住起義,但當疫情過后,更為浩大的起義運動將會來到。
我們很難預料下一波起義會在阿拉伯地區的具體哪個國家率先爆發。每個阿拉伯國家都是一個炸藥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埃及,我們即便從官方公布的數據中也能看到:在過去十年塞西政權的統治下,埃及的貧困率大幅提升。在阿爾及利亞,起義運動只是蓄勢待發,會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重新開始。阿爾及利亞的總統選舉的民眾參與度非常低,現政權被廣泛認為是不具備合法性的。
摩洛哥是另一個火藥桶。在2018年,約旦爆發了一場群眾性起義,把當時的政府拉下台。伊拉克的群眾起義仍在繼續。蘇丹的革命遠未結束,正處于群眾性運動和軍方對峙的過渡時期。
即便沙特也是一個火藥桶。爆發起義的幾率最小的兩個國家是卡塔爾和阿聯酋,只有10%的民眾享有公民權,其他人所享有的權利比西歐國家的移民工人所享有的權利還要少得多。


阿什利·史密斯:阿拉伯起義運動的鬥爭目標是什么呢?要想取得勝利,起義者需要怎樣的組織方式?
吉爾伯特·阿卡:起義民眾是為了生計、民主和社會公正而鬥爭。要實現這些方面的訴求,必須從根本上改變阿拉伯地區的國家機器與經濟體制的社會與政治性質。
阿拉伯地區的群眾性運動務必打倒腐敗的世襲性政權,以真正的民主政權取而代之。只有這樣,民眾方能談得上推行平等的社會經濟政策。
而建立真正的民主政權離不開普通民眾高度的組織性和政治決心。阿拉伯地區的現存統治者以及他們的國家機器是非常殘暴的,為了保住權力與地位,他們會無所不用其極。
我們只需要以敘利亞為例。作為統治者的阿薩德家族摧毀了國內的大部分地區,使得數百萬人無家可歸,而這一切不過是為了維護其統治地位。
要想擊敗這些政權,離不開有效的組織。新一代的阿拉伯革命力量已經遠遠區別于舊時自上而下的集中制和強調領袖魅力的領導方式。
因此,自2011年后,大多數抗爭運動的關鍵特徵是扁平化的草根架構,而且鮮有極具個人魅力的領袖。
但所有人都意識到需要有效的組織方式。蘇丹的“抵抗委員會”一方面拒絕建立一個中央領導機構,另一方面又實現了高度的政治與組織協作(部分地借助社交媒體)。
在蘇丹首都,一部分社區委員會發揮了先鋒作用。它們與“蘇丹職業協會”(屬于一種工會聯盟)聯手。這兩股力量共同領導蘇丹的革命運動,但它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政黨組織。
要想革命運動往前推進(且不提取得成功),上述程度的組織方式是起碼要求。革命不能只靠社交媒體的作用來贏得勝利。把阿拉伯地區的起義定性為“臉書革命”,往往是在誇大其詞。
蘇丹的革命運動提供了一條出路。在至今為止爆發了大規模起義運動的10個阿拉伯國家中,蘇丹革命的組織性最強。阿拉伯地區的起義民眾都在向其取經。
之前提到,阿拉伯革命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而民眾已經在實踐中認識到他們反對的是什么,並學會了從失敗與成功的經歷中吸取經驗教訓,這是值得高興的事情。
因此,希望仍在。若無秉持希望,若只有“智識上的悲觀主義”,將不可能具備意大利革命家安東尼奧·葛蘭西所說的“意志上的樂觀主義”。

原文鏈接:https://truthout.org/articles/after-the-pandemic-subsides-we-may-see-a-third-wave-of-the-arab-spring/

https://www.toutiao.com/a6946827921466065416/


美帝好忙



眼見中東同中國交好,肯定要阿拉伯之春啦


鄧小平模式


拜讀《在疫情緩和后,我們將可能目睹到“阿拉伯的第三波浪潮”》


謝謝Starr君好文,十分詳細地交代了複雜的阿拉伯亂局。可惜愈讀愈混亂,正是剪不斷理還亂的所謂「革命」,原來糟糕得很。但悟到十分清晰的一點;當世亂局只有鄧小平模式可解;由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號召
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各方人馬的領頭人坐下來開會,呼籲「歇一歇;既然都無法消滅對方,為何不可以合作?將問題放在經濟休先;如何解決阿拉伯民眾的生存權?」
各自在已有的基礎上解決生活問題,若有爭議;先擱置,再共同開發。
由我「長者」以上帝之名向中國借疫苗、賒糧食,要求中國派遣工程專家協助;帶領當地民眾修築道路、建房屋、抽水造田、建立工廠生產各項民生所需……發揮回教善良一面;凝聚民心。
政治上;我們不作附庸,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廣交天下。政制模式是「只做不說」,各酋長用成績顯示自己的政績。
組聯邦制,成立阿拉伯共和國,可效仿馬來西亞模式。


和諧萬亊先
飽肚第一鞭
發展超然硬
同心帶路連



[隱藏]
阿拉伯國家根本不可能玩改革開放。

佢地係需要一場大革命去建立一個為人民服務既政府。

伊拉克原本走得最前,比美國收了皮。

[ 本帖最後由 wilsonkf 於 2021-4-4 09:11 AM 編輯 ]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