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915
  • 回覆: 1
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在2月5日新春酒會上致辭時,提到自己對香港有「四個判斷」。經歷了修例風波及新冠疫情,或多或少打擊了港人對香港的信心,駱惠寧的「四個判斷」,除了是面向香港市民,試圖打強心針,相當大部份亦是對香港政府說,而且甚有「督促」的意味。



《施政報告》並無大幅度處理土地房屋問題



就以土地及房屋問題來說,港府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多項措施,包括為正輪候公屋的劏房戶提供現金津貼、未來三年提供可見1.32萬個過渡性房屋單位的土地、出售租置計劃的收回單位等。不過,這些措施均非根治香港房屋問題的辦法。



過渡性房屋本身就不是公屋、居屋、私樓同一類別,數年內就要搬出,並不是市民安居的地方。出售租置計劃收回的單位,亦只是「左手交右手」,將現有出租的單位轉售,並沒有真正增加全港住宅單位數目。



至於「明日大嶼」計劃,亦是長達10多年甚至更久的發展遠景,在香港房屋問題泥足深陷的今天,遠水實難救近火。




劏房戶達8.9萬戶非一朝一夕 林鄭當政三年間持續惡化



房屋問題之中,以劏房戶尤其水深火熱。疫情之下,舊樓劏房的居住環境受到廣泛關注,而根據2020年12月中推出的《長遠房屋策略》周年報告,估計全港多達8.9萬戶,是居住在如此惡劣的劏房環境,而計及其他情況,全港有12.2萬戶是居住環境欠佳。



包括劏房在內,居住環境欠佳住戶累積至今時今日這個驚人數字,絕對不是一時三刻的結果。在林鄭月娥擔任特首的三年,數字錄得三連升,證明這段期間問題持續惡化。



業主獨大不受控 貧民、租客、商戶均被剝削



有分析指,劏房背後涉及兩大深層次問題。第一,是業主即資產擁有者與租客「權力」嚴重不平衡,業主獨大,這是社會結構的問題。過去政府及政府重視的新自由主義學者,奉行「大市場小政府」積極不干預政策,將原本可為政府公共開支提供收入的項目市場化,將大量工種外判,甚至有人相信「樓價飆升證明香港經濟實力」,而一直主張不能過度干預樓市,有意無意製造「高地價、高樓價」的現象。但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銀紙」貶值、資產升值,擁有資產有「話語權」,宏觀上導致「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微觀上令到除了業主之外所有人均受害。



以劏房戶以言,租金大升、貧民在無選擇下「焗住交貴租」,無理徵收過多水電費用時有所聞,多年來均沒有解決之法。





希望中央真係幫到手啦,香港窮人真係好慘啊

新聞來源連結:
https://www.hk01.com/政情/586745/拆局-駱惠寧四個判斷-暗藏促解深層次矛盾密碼-港府能否聽懂



港豬刁民又能否聽懂?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