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1,339
社會脈衝, 精神健康, 市場, 醫療系統, 醫護人員, 醫院 2021年2月10日 BY BILLY TONG

A+A-
[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


圖片來源:Zhang Wei/China News Service2 月 4 日,林鄭月娥表示政府有意引入合資格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執業,以應付公營機構醫生短缺問題。申請人必須是香港永久居民,在認可醫學院畢業,據指認可名單有逾 100 所學府,包括多間中國大學。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馬仲儀就憂慮,非本地培訓醫生質素參差。究竟香港是否缺乏人才?要理解香港醫療體系問題,或要從一個經濟學概念入手: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
古典經濟學家認為市場有「無形之手」(invisible hand),透過供求和價格制度,就能達到資源分配的最理想狀態,生產者得到最大利益,用家亦可享受最大效用。可是在現實中,市場未必能正常運作,會出現壟斷、資訊不對稱和有公營制度介入等情況。在醫療領域,無論發達抑或發展中國家,市場失靈都很常見,例如醫生、保險公司、病人三方掌握的資訊極不對稱,還有藥廠寡頭壟斷等等。
很多國家會讓公立和私營醫療體系雙軌並行。由於前者透過公共資源作補貼,價格通常會較便宜,是中低收入的病人首選。有學者就認為,公共醫療能確保人民得以公平和普及地使用護理服務。可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各國長遠要擴大私人醫療產業的投資,以減輕政府的債務支出負擔;亦有學者指出,私營醫療能提供更個人化的選擇,有效地服務願意支付更多金錢的病人。
然而,由於公營醫療機構並非以牟利為目標,不太遵從市場法則,公私營價格出現嚴重差異,雙軌制度很容易衍生「公私營失衡」的市場失靈問題。新加坡國立大學公共政策教授潘家鴻指出,部分公營機構只是透過降低價格以跟私人機構競爭,同時提供過多服務,故此不能確保服務質素。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 Sanjay Basu 的研究團隊,曾經為多個中低收入國家的公私營醫院進行大規模的比較研究,發現公營機構普遍面對設備、藥物和醫護人員不足等問題。
在香港,公私營失衡情況十分嚴重。前公共醫療醫生協會主席佘達明曾在 2019 年撰文表示,「香港醫生不足,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問題其實在於公私營醫療體系人手分配不均,根據他當年提供的數字,香港大概有 1.4 萬名醫生,公營體系只佔約 6,300 人,但私家就有達 7,000 多位。由於需求差異大,香港公立醫療體系要用僅僅 45% 的人力資源,照顧全港 90% 病人,相反私家醫生就是以 55% 人手,照料全港 10% 病人。有能力的公立醫護,亦容易流失到私人醫療機構。
潘家鴻研究指出,私營機構並非一定只服務有錢病人,在亞洲多國,私營機構為普及醫療作出了重大貢獻。各國長遠要建立一套「公私營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 Participation),思考如何有效將病人分流到不同醫療體系。在武肺疫情間,新加坡就有評論關注公營醫療爆煲現象,認為在公立醫院排長龍的受資助病人,應被分流到私家醫院。

https://www.cup.com.hk/2021/02/1 ... ems-market-failure/


我都係覺得考試最好, 最多考多幾次, 如一年二次變四次.



主題標籤 #林鄭月娥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