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179
  • 回覆: 1
歷經23天的飛行,攜帶月壤樣品的嫦娥五號返回器已在17日凌晨1點59分成功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






昨夜內蒙古四子王旗夜間零下30度,對地面工作人員的準備是一大考驗。在嫦娥五號軌道器和返回器分離後,地面的搜索直升機即先於車隊啟動,飛往搜索區域上空,以著陸點為中心,呈四角分佈之勢待命搜尋。

「再入返回」這段旅途,堪稱本次任務最關鍵、最受關注的一段航程—返回器從距地球5000公里的太空中,以每秒約11.2公里的速度滑行進入大氣層,通過自主調整姿態,借助升力再「跳」出大氣層,然後再第二次「躍」入大氣層,直到下降到開傘高度(距地面10公里)。這意味著它將兩次進入會遮罩電磁波的黑障區(地球上空35公里~80公里的大氣層間),與外界失去無線電聯繫。

這種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方式,被形象地比喻成「打水漂」,意在模擬未來嫦娥五號探測器返回地球。

選擇「跳躍式再入」,可用較小的再入角,斜向下進入大氣層,依靠迎面的大氣阻力產生的向上分力即氣動升力,提升高度。衝出大氣層後,做一段彈道式飛行,再進入大氣層(也可以多次出入大氣層),每進入一次,都可利用大氣阻力進行一次減速。

以這樣的方式返回,飛行距離和時間明顯拉長,對於落點的調整就有了很大餘地,可使返回器儘量落到理想著陸區域。歷史上,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每秒11.2公里)再入大氣層的航天器不少採用「跳躍式返回」。

此外,要確保返回器再入返回成功,防熱技術也是關鍵。返回器面臨的峰值熱流密度、總加熱時間、總加熱量等一系列資料,得經受超過2000度高溫的長時間燒蝕。



同美國選海洋唔同中國的太空任務通常選擇陸地著陸, 反映中國航天技術在返回方面更可靠, 因為陸地著陸比海洋著陸更要精準否則著陸在不適合的地點就好可能令太空船損毀!
恭喜嫦嬌駕臨定回歸地球?

新聞來源連結: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03/5099089#prettyPhoto



恭賀祖國太空科技又進一大步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