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1,276
  • 回覆: 1
+13
近期,有關海軍的各種新聞可謂是紛至沓來:美國海軍的“羅斯福”號航空母艦在經過半個月的碼頭隔離之后,正式出發開始進行2020年內的第二次巡航部署;美國海軍開始考慮在以澳大利亞為核心的海域裡設置第1艦隊的新編制;美國媒體曝出了美軍官方認可中國反艦彈道導彈成功試射的說法;法國和中國的新一代航母建造也都取得了各自的進步。在2020年即將過去的時代,圍繞大國競爭時代的世界海上力量比拼,幾個大國都在進行自己的緊張準備。




  法國人新航母的PPT,艦島前面兩部升降機是特色


美國海軍西太再布局


12月7日,以“羅斯福”號航空母艦為核心的航母打擊大隊離開聖迭戈港,開始進行其海外巡航部署。作為一艘母港設在美國西海岸的航空母艦,這次部署從周期上看顯得頗不尋常——在冷戰后的核航母時代,美國航母在完成巡航部署任務返回本土后,通常需要進行至少為其10個月的增量維修工程,再加上後續的艦員重新訓練工作,往往要超過1年以上的時間才能恢復可部署狀態。也正因此,除了母港設在日本橫須賀的航母每年進行一次部署之外,東西海岸的美國航母一般都是隔年部署。但“羅斯福”號在今年7月才剛剛返回美國本土,距離這次新的部署還不到半年。




  “羅斯福”號剛出門,就丟了個水兵


這其中一方面的因素固然是與“羅斯福”號的上一次巡航部署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有關。上次部署的“羅斯福”在1月從美國本土出發后,在3月份就在航母上出現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感染和傳播,並一度導致超過1/5的航母艦員確診陽性,儘管美軍高層希望該艦能夠克服疫情繼續執行部署任務,但時任該艦艦長的海軍上校布雷特·克羅澤爾卻對外透露了航母上的疫情,迫使美國海軍命令該艦在3月31日停靠關島,並將艦上的感染人員進行隔離治療。

雖然5月21日重回海上的“羅斯福”號隨后還進行了一部分巡航任務,累計在海外的時間也有半年多,但該艦實際只在海上部署了前後分隔的四個半月左右的時間,無論從艦船的損耗還是艦員實際駐艦時間看都不需要10個月的增量維修。考慮到原本可以在2021年部署的“尼米茲”號航母已經在2020年提前部署,讓“羅斯福”號在稍事休整后再進行一次巡航,確實是為其2020年突然缺勤“贖罪”的一種辦法。




  雖然心態發生了一些變化,但生理上美國水兵並不疲勞


在這種“背靠背”的部署形態中,前置航母母港,或者說具有一定能力的後勤保障基地的價值尤為明顯。同樣是進行半年左右的修整維護就投入巡航,母港位于橫須賀的“里根”號航母目前在西太平洋的行動一般就是半年海上巡航,半年在港內進行維護,由于母港本身位于西太水域,航母幾乎是一離港就進入了任務水域;而“羅斯福”號這樣母港設在美國西海岸的航母,則需要大約一個月的時間航渡到西太水域,並在超過半年的巡航任務后再花至少半個月以上的時間返回母港。

雖然這些時間裡航母艦員以及打擊大隊本身都不會閒着,會進行一系列的訓練和演習活動,但從機械的角度來看,將接近兩個月時間的機械壽命用在航母的航渡期間,對于眼下可用航母捉襟見肘的美國海軍而言,如果不是必須返回本土進行更換核燃料這樣的重大活動,多少都顯得有些浪費。




  橫須賀港對于美國在東北亞常態化保留一艘航母至關重要


正是基于這樣的考量,美軍在最近發聲考慮的另一件事情才更加值得關注。

12月4日,多家媒體報道了美國海軍部長的發言人證實,為了滿足美國政府高層對于應對中國快速增長軍事實力的應對要求,美國海軍正在考慮重新組建第一艦隊,並稱這一決策已經到了最終階段,暗示不久以後這一艦隊的編制也許就要變為現實。按照美軍的表述,第一艦隊應該要負責印度洋與太平洋交界的水域,再考慮到第七艦隊目前的管轄範圍,第一艦隊很可能以新加坡為其重要的活動基地,同時負責指揮美軍在印度洋上的海軍力量。




  新加坡的美軍力量只有較為快速的LCS,在南海可以打小摩擦,打不了大仗


歷史上的美國海軍第一艦隊時間並不算長,它在1947年建立,負責太平洋水域的一部分,並在1973年的艦隊調整中被撤編,其任務也被交給了現在的第三艦隊。在美國海軍中,艦隊主要負責指揮和作戰,而造艦的規划發展則由海軍部來負責。從這個角度來說,儘管組建第一艦隊意味着美國海軍對于中國毫無疑問的關注和針對性力量的加強,這種指揮編制的調整也會增加包括一個中將司令在內的職務空缺,讓美國海軍的中高級軍官多一條職業方向,但並不會憑空變出更多的水面艦艇。

目前美國海軍已經將其六成的海軍力量部署到太平洋方向,進一步向太平洋傾斜海上力量自然需要拆東牆補西牆,考慮到美國海軍在大西洋方向上目前已經常年處于缺少隨時可用的航母的狀態,加上包括地中海、歐洲和非洲的地緣政治格局眼下同樣處于多變狀態,美國海軍進一步增強在亞太的力量雖然還有可操作性,但從現有的艦隊規模來看空間已經不大。




  第一艦隊是一個非常有太平洋戰爭色彩的編制


而在針對現有力量挖潛方向上,隨着F-35B戰機近年來逐漸成建制地加入美國海軍兩棲戒備大隊,並伴隨兩棲攻擊艦開展巡航部署,美國海軍將兩棲攻擊艦作為輔助航母加入巡航的做法也已經逐漸成型。

相比伊拉克戰爭時期美軍將兩棲攻擊艦作為“鷂式母艦”承擔近距離對地支援任務,F-35B與兩棲攻擊艦的搭配由于戰機性能的跨越性提升,無論是其防空攔截能力還是攻擊能力都相當強大,從艦載戰鬥機性能來看,甚至要強于包括中國、俄羅斯、法國等幾個海軍強國現役的艦載機。雖然今年美國海軍失去了“好人理查德”號兩棲攻擊艦,而且其造艦計劃看起來很難在短時間內彌補這一缺失,但F-35B的批量入列卻能讓其兩棲攻擊艦隊的攻擊能力放大了。

雖然相比正規航母,兩棲攻擊艦存在諸如指揮控制能力相對不足、缺乏專用預警機等缺點,但美軍可以動用包括戰區其他預警機和指揮力量對其進行支援,雖然這樣的支援很難保證全天候全時段,但對于在亞太地區經營多年的美軍而言,讓兩棲攻擊艦在這一區域巡航時充當一艘輕型航母顯然並不困難。當然多帶F-35B就意味着要少帶直升機和MV-22,其執行傳統兩棲作戰的能力自然會受到影響,但對于西太平洋的美軍而言,如果連海上制空權都無法確保,兩棲登陸作戰能力原本也不重要。





  駐日美軍的F-22,美軍駐日航空兵很難支援作戰半徑以外的地區


作為在世界海軍技術領域裡至今仍然處于領先地位的國家,美國在海軍力量部署上的調整更多強調的是作戰力量的位置和規模,而對于很多其他國家,在技術上更進一步,有時候才是更加重要的內容。


七萬多噸的大航母


本周,法國總統馬克龍宣布法國將設計建造一艘新型核動力航母,用于在法國現役唯一的航母“夏爾·戴高樂”號退役的2038年前後將其替代。而根據目前透露出來的消息,這艘新型航母的排水量將遠超現役的“戴高樂”號,達到70000噸以上,配備兩台升降機和三台電磁彈射器,並且搭載法國下一代戰鬥機和無人機。這一項目就是2018年開始上馬的PANG航母項目。



  法國人野心勃勃的新航母計劃,PPT基本上透露了設計理念


這一消息在背后有一個相當重要的潛台詞,多數報道它的媒體都沒有太注意到,那就是法國正式徹底放棄了要擁有兩艘航空母艦的“野望”,開始以單艘航母作為法國海軍核心的設定,規划法國下一代的海上力量。

法國雖然早在二戰前就擁有了航空母艦,但其以航母為核心的海軍力量構建要到二戰末期才開始,依靠從英國和美國租借的航母,法國一度同時保有三艘航空母艦,但其中兩艘都無法搭載噴氣式艦載機;在法國自行建造了兩艘“克萊蒙梭”級航母后,法國海軍完全進入了噴氣式時代,但在租借來的航母退役后,法國海軍的航母數量就下降到了兩艘。

在整個冷戰時期,法國曾經至少兩次計劃建造額外的航母,將法國海軍的航母數量增加到三艘以上,但因為預算問題最終都未實現。“戴高樂”號航母原本也不止計劃建造一艘,而是建造兩艘,對等替換掉兩艘“克萊蒙梭”級。但由于前者高昂的造價,最終法國海軍決定只建造一艘。

此后的幾年時間裡,法國仍然在試圖再造一艘航母,將法國海軍的航母規模恢復到兩艘,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在英國研制伊麗莎白女王級前後,法國海軍大量吸取英國航母方案的“靈感”提出的PA2航母計劃,採用常規動力以試圖降低造價,同時放大噸位試圖改善性能。

當然最后的結果依然是一分錢難倒英雄好漢,法國海軍一直沒有下定決心為建造第二艘航母撥付足夠的資金,而隨着“戴高樂”號航母的服役時間越來越長,法國的第二艘航母計劃現在也就變成了法國的下一艘航母計劃。





  “戴高樂”計劃就是妥協的產物,妥協之下甲板設計也有不少缺點



從新航母的設計來看,法國海軍對于“戴高樂”號的使用心得與教訓都體現在其整體布局上。“戴高樂”作為上世紀末全球唯一新建的傳統中型航母,其總體布局在當時顯得相當不“平衡”,但又被認為有法國海軍的獨到考慮。在整體看來中規中矩的斜角甲板布局之下,“戴高樂”的艦島位置相當靠前,目的是用高大的艦島來遮擋前方的風浪,以方便後面的兩個升降機進行艦載機提升作業,同時改善航母在航行中的前向視野;而其付出的代價就是航母艦島前方的停機區面積幾乎清零,以至于回收艦載機后所有飛機都要挪到前部飛行甲板,徹底斷絕航母同時進行起降作業的可能性。

而新航母的艦島則類似于美國海軍“福特”級,非常靠近艦尾,將兩台升降機留在艦島之前,以削弱航海觀測為代價,增加了前甲板的停機面積,以便停放尺寸更大的法國下一代艦載機,而將抵抗風浪的職責交給更高的甲板位置,從而增加了一次回收艦載機的數量,同時讓航母能夠同時進行艦載機的起降作業,而這一切的基礎,都是法國基于“戴高樂”不甚成功的運用史總結出來的一個簡單而樸素的教訓:大噸位航母有大的好處。






  在2011年利比亞打擊行動中,儘管法國海軍不需要組成大的機隊,但“戴高樂”號的甲板運作效率低下還是讓法國海軍有些手忙腳亂


對于航母設計而言,控制噸位可以有效控制航母所需的動力系統規模,減少對艦上相關設施數量的要求,從而在降低設計複雜程度和建造難度的同時,一定程度上壓縮航母的建造成本。但隨着當代艦載機本身的規模越來越大,運作艦載機,特別是常規方式起降的艦載機所需要的“底線尺寸”也水漲船高:“克萊蒙梭”設計所在的上世紀50年代末,中型航母只需要能起飛不到15噸的艦載機;而到了設計“戴高樂”號的時候,即使是自我克制的“中型戰鬥機”的起飛重量也到了25噸級;至于下一代艦載機,單發動機的F-35C都已經達到了30噸以上,雙發重型戰鬥機的尺寸和起飛重量顯然只大不小。

加上艦載機在航母上的有效調度需要大尺寸的飛行甲板和機庫,而持久的支援戰機行動所需要的海量油料、彈藥和零部件同樣需要更大的艦體來承載……把航母造大固然要多花錢,但如果只考慮建造成本而忽略了航母需要執行任務的想定,那么最終要付出的將不僅是更多的錢那么簡單。




 

 下一代歐洲自研戰機平台,現在所有的預案都很“大”,這意味着基于該機的新平台都不會小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其他幾個海軍強國的新一代航母的設計上。英國的兩艘“伊麗莎白女王”級雖然還使用短距起飛/垂直降落的艦載機,但在噸位上已經全面增大,通過接近7萬噸的大型艦體,在英國造船工業所能容納的能力範圍之內,儘可能的提升航母執行各方面任務的能力。


中國雖然剛剛加入建造航母的國家行列中沒有幾年,首艘航母和首艘國產航母的噸位也都達到了5萬噸級,但由于中國海軍使用的殲-15重型艦載戰鬥機在起飛重量和占據的甲板面積上都更大,讓中國的下一代航母也已經迅速地走上了進一步擴大航母尺度和噸位的道路上。從互聯網上流傳的中國海軍下一艘航母的圖像來判斷,雖然我們無法準確推測出這艘航母的排水量,但僅從其超出現有兩艘中國航母的艦體水線長度來判斷,該艦在主尺度上將進一步擴大,從而在搭載多套電磁彈射器的同時,能夠加大飛行甲板和機庫的面積,優化艦載機的調度,同時配合新一代艦載戰鬥機,增加航母的載機量和作戰能力。





  新航母要承載殲-15,所以也小不了。圖源見水印



當然更大的航母同時意味着更高的建造難度和成本,而對于軍費和海軍規模本來就有限的法國而言,這自然意味着多年以來法國海軍追求的雙航母海軍的目標更加不可能實現了。雖然隨着新型航母的入役,法國海軍的作戰能力肯定會得到加強,但單航母這一情勢的無法改變則令困擾法國當下進行軍事外交的難題仍然無法解決:如何處理法國的對外政策,才能讓法國在唯一的航母可以執行任務與不能執行任務時,都能同等有效的維護法國的國家利益?



哈哈哈哈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