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2,182
  • 回覆: 7
+6
https://www.hk01.com/周報/540816/國泰教訓-外因-從殖民到特區-港府縱容英資壟斷-國泰獨大

(希望今次冇放錯地方)
引用:
滙豐不能再左右逢源,國泰也無法屹立不倒,這一個個由老牌英資財閥在香港建立的行業巨頭,正在急劇轉變的時局中一步步後退,剛好折射香港經濟的由盛轉衰。作為曾經一時無兩的全球最大航空公司,國泰的衰退固然有其策略保守、落後形勢的內患,但從港英到特區政府的資源傾斜、放縱壟斷、從未好好謀劃航空產業政策,更是這顆巨星殞落的致命催化劑。

《國泰教訓,香港縮影》系列二之四


國泰航空不思進取,正在急遽轉變的時局中一步步後退,就像是香港縮影。(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國泰航空的輝煌往績,很多香港人都如數家珍,更是不少內地臨空經濟專家的研究對象。學者綦琦曾在《誰動了國泰的奶酪——由國泰引發的航企改革思考》總結——在安全方面,國泰曾經憑藉規模龐大的B747、B777、A330等寬體機隊,減低平均機齡,提升飛行安全,多次被譽為最安全航空公司;在航線方面,國泰曾經以香港為依託,在「歐洲-香港-澳洲」和「內地-香港-台灣」這兩大航線中獨享區域和政策優勢,幾乎獨佔市場份額;在服務方面,國泰既能滿足香港居民近乎苛刻的服務要求,又能兼顧各地來港中轉旅客的出行體驗,藉此練就了遠超同行的空中和地勤服務能力——是全球仰望的行業翹楚,也是內地三大航空公司的模仿對象。


國泰昔日的成功,既要歸功於當時能夠因應市場採取合理戰略佈局,例如以香港為基地、盡顯中轉優勢,但更受益於殖民政府的傾力扶植,甚至放縱壟斷,直到香港回歸也未見好轉。可以說,國泰成也港府,敗也港府。



很多年輕人嚮往港英殖民時期,殊不知那正是英資肆無忌憚剝削香港的年代。(資料圖片/高仲明攝)
英資主導資本結構
梳理國泰的發跡歷史便不難發現,它的成長在很大程度上受惠於鄰近地區的政治危機,而它的崛起則是深受港英政府的極端庇護,得以不斷打擊港資和中資航空,在香港獨大數十載。
國泰航空於1946年由美籍企業家Roy Farrell等人成立,最初以「澳華出入口公司」名義在上海發展,後來受保護主義影響遷往香港,並正式確立「國泰航空」的中文名稱。至1948年,早已進駐香港的最大英資商行之一太古洋行(太古集團前身)收購了國泰大部份股權,並獲得港英政府批出香港以南(包括東南亞及澳洲等地)的航線經營權,開始與取得香港以北(包括中國內地、台灣、日本及韓國等地)航權的另一老派英資財閥怡和洋行旗下的香港航空(舊港航),展開一場「太公分豬肉」的本地航空市場競賽。
原本鑑於國共內戰,大量富商南逃來港,舊港航獲利頗豐,但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政府毅然與英屬香港斷航,令舊港航航線折損大半,至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連朝鮮半島航線也相繼停飛,舊港航只能以部份日本和台灣航空苦苦支撐;到1958年,已在東南亞空域雄踞一方的國泰,趁機收購經營困難的舊港航,也吞併了後者的航線資源,成為香港唯一的基地航空。



國泰航空10月21日公布重組方案,裁減5,300名駐香港員工,國泰港龍航空即日起停止營運。(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滲透各行業各領域
不太熟悉港英歷史的讀者或會好奇,國泰就沒有其他競爭對手了嗎?為什麼能夠得天獨厚?要回答這個問題,就不得不提,當時基於港英政府的過份支持而形成由英資主導的香港資本結構。
根據1992年初時任港督衛奕信向英國政經高層派發《香港對英國的好處》小冊子,當時英國直接控制的香港公司超過1,000間,總市值超過2,800億港元,佔香港股市總值的30%。至1994年,早於英國佔領香港至十九世紀中葉期間進入香港的英資財團,例如怡和集團、滙豐銀行、嘉道理集團、太古集團及香港電訊公司,仍然掌控香港15家重要上市公司,佔香港股市總值近四成。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馮邦彥所著《轉型時期的香港經濟》一書指出,這些伴隨香港成長並崛起的英資主要有兩大特色——首先,規模龐大,直接滲透到衣食住行的各個領域,包括貿易、批發、銀行、電訊、金融、保險、地產、建築、酒店及航空等,可謂無遠弗屆,幾乎主導香港經濟發展命脈;其次,英資財團長期與港英政府保持緊密聯繫,實際上都直接或間接地參與了香港政治和經濟的決策過程,成為港英管治香港的重要支撐,並從中獲取各種特權,享有無可比擬的資源傾斜和不可挑戰的經濟地位。
由太古集團掌控的國泰航空,就是這樣的時代產物。最顯而易見的例子是,香港太古集團的歷任董事局成員皆獲任命為香港行政及立法兩局的議員,或者在政府及半官方機構中擔任要職——最經典的也最離譜的,當數在七十年代出任香港太古集團主席的彭勵治,不但同時兼任行政和立法兩局議員,更於1982至1986年間被破格任命為香港財政司,主掌港府經濟大權。



國泰雖然打擊本地競爭對手,但未有與中資直接抗衡,反而讓股予中信集團。(視覺中國﹚

港英政府政策傾斜
無獨有偶,就在彭勵治出任財政司期間,由曹光彪、包玉剛、霍英東及中資機構合組的港龍航空騰空出世後便被折翼——原本被寄予打破壟斷的厚望,後來不敵彭勵治所宣布的被指保護國泰的航空政策,最終被國泰據為己有。
事源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訂後,香港前途逐漸明朗,而其作為區域航空中心,航權自然備受重視。鑑於國泰濃厚的英資背景,曹光彪等人出資一億港元,希望成立一間具中資背景的本地航空公司,透過租借波音737-200型客機,提供包括「香港-北京」、「香港-上海」在內等八個城市的定期包機服務,藉此阻止英資獨佔香港航權;然而,民航處先以機型問題撤銷有關申請,後又要求港龍提供由英籍人士持有大多數股權的證明,才能批准港龍代表英方取得中英航空協定下的指定航空公司資格。
港龍因而進行大規模資本重組,並取得與國泰享有同等經營定期航班的資格;然而,好景不常,彭勵治突然於1985年底宣布全新航空政策,規定每條航線只能由一間本地航空公司營運,而率先獲發牌照的航空公司將優先享有獨家經營的資格—換言之,只要是國泰已經營運的航線,港龍就不能分一杯羹—結果,「香港-北京」、「香港-上海」、「香港-倫敦」等高利潤又高客量的航線繼續由國泰獨營,港龍只能選擇其他利潤較低、客量較少的航線,並漸漸陷入經營困難,到1989年底,港龍已經累積虧損23億元,國泰趁機部署收購。
此前早於1986年上市的國泰,為了保護商業利益,未有直接與中資對壘,而是選擇出讓國泰的12.5%股權予中信集團,將潛在對手納入同一陣營。當港龍董事局基於前景堪憂而萌生退意,國泰先向包玉剛提出換股建議,其後港龍進行資本重組,令太古集團、國泰航空和中信集團分別持有5%、30%和38.3%的股權,而國泰更以第二大股東身份接管港龍管理權。直到2006年,國泰向其他股東全面收購港龍,令其正式成為國泰全資擁有的附屬公司;然而,國泰長期未能釐清與港龍的定位問題,也漠視廉航崛起的挑戰,最後只能親手「埋葬」港龍。



原本為打破國泰壟斷而成立的港龍,其後歷經國泰打壓而被納入旗下,最後更糟國泰親手埋葬。(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打壓對手排斥競爭
國泰備受港英政府庇佑,得以掃除政治障礙、打壓競爭對手,在香港一家獨大;但這種所向披靡的優越,正正加固了國泰固守家業、排斥競爭的企業保護主義性格,缺乏與時並進的戰術精神,直到後來面對激烈競爭,往往也是想方設法打擊對手,而未有反省自身—更大問題是,連特區政府也繼續放縱國泰的傲慢與霸道,未有察悉航空產業的嚴峻挑戰。
例如近年廉航需求激增,內地三大航空集團之一的東方航空曾於2012年與澳洲航空簽訂合作諒解備忘錄,成立首間以香港為基地的廉航—捷星香港。然而,計劃遭國泰及港龍等本地航空公司指控違反《基本法》第133條所指的「主要營業地」,質疑捷星香港最終控制權在澳洲而非香港,且沒有以香港作為主要營業地點,故聯手反對當局發牌。空運牌照局就此進行研訊期間,國泰代表表示,按照捷星香港提供的文件顯示,公司收益管理和航線網絡等均由澳洲總部操控,因而認定捷星香港沒有自主權力。港府最後於2015年正式拒絕批出牌照,同樣認為捷星香港不符合《基本法》第133條所指的以香港為主要營業地的要求。
珠三角地區五大機場的惡性競爭,也與港英政府和政府縱容國泰不思進取的航空政策息息相關。《香港01》曾於2018年報道,根據解封政府檔案,中央曾經構思讓香港和深圳「共同規劃、共享基建」—建造一座橫跨港深兩地的香港新國際機場。在1980年1月4日,《南華早報》獨家披露了這單新聞,據悉需時五年完成,造價約20億港元,先由央港政府各自分攤三成資金,餘下費用再由香港、美國及海外中國商人合組的財團承擔。到1980年8月,據報包括香港太古在內的兩名香港英資高層獲邀到深圳,與時任國務院第三機械工業部(專掌航空工業)副部長陳少中會面,據指中方已經批准計劃,只待英方同意。不過,署理政治顧問Iain Orr認為計劃不利香港,而港英行政局也不願放棄赤鱲角機場,跨境機場最後作罷。



國泰不再獨大,香港機場也不再一枝獨秀。(資料圖片/羅國輝攝)
航空政策不思進取
珠三角空域的複雜和競爭因而被忽視,直到後來廣州、深圳、珠海及澳門機場陸續崛起,令香港機場不再一枝獨秀,港府依然後知後覺,未有及時與之協調合作。最可惜的是,深圳機場早就有意學習並借助香港機場的營運優勢,想透過股權互換的方案與香港機場合作,但深圳有心,香港無意。例如2017年8月深圳市政協曾經發表調研報告,建議由一間香港的航空公司與深圳合資組成以深圳為基地的全新航空公司,藉此爭取在香港機場建設飛往內地的航線,實現粵港澳大灣區空域管理一體化;然而,據悉計劃遭國泰極力阻撓而未能成事。
如今,那四地機場相繼崛起,當中深圳機場的內地和東南亞航線與香港嚴重重複,香港已經失卻航空中轉的優勢。試想像,如果當初港府不是只顧滿足國泰的市場保護策略,最後又怎會損人不利己?而如果港府向來不是傾向照顧國泰利益,又怎會令其不斷坐大、爾後不思進取?更重要的是,這種根深柢固的資源傾斜和放縱壟斷,導致港府從未把發展目光移離國泰,既無法通盤審視香港航空產業的優勢與不足,更無法洞悉地區空域競賽的全新格局,自然也無法把握機遇,與穗深珠澳等地機場加強協助,藉此重整市場、重新分工、重構利益。


《國泰教訓,香港縮影》系列:
國泰教訓.內患|35年港龍一朝殞落 國泰怎麼了?
國泰教訓.外因|從殖民到特區 港府縱容英資獨大、國泰壟斷
國泰教訓.升級|低技術服務工種如何升級?
上文刊登於第237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0月27日)《外因︰從殖民地到特區 港府縱容國泰獨大》。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好似雄霸咁,成亦風雲,敗亦風雲!

[ 本帖最後由 貓男 於 2020-10-28 11:05 AM 編輯 ]



☑花生
☑凳仔
☐睇戲
一句講晒
廿年前國泰空姐質素 指身材樣貌
同依十年比?
差天共地....... 短途我寧坐香港航空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容許職工盟利用國泰工會癱瘓機場的運作, 內部必定存在著很嚴重的問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DsCxh5bT2Q

[ 本帖最後由 劉婕 於 2020-10-28 04:21 PM 編輯 ]



[隱藏]
今次國泰"做嘢",可能係"投名狀"
不過,中央收唔收貨?藍絲buy唔buy?黃絲辣唔辣着火?


我就咁睇,由社運到疫情,
香港只係有錢佬同政棍從中穫益,
中產及基層大多係受害者——那管你係藍係黃。


東歐中東太多國家例子搞民主搞到民不聊生盡失自由喪權辱國,
香港人醒未?



引用:
原帖由 貓男 於 2020-10-28 05:44 PM 發表
今次國泰"做嘢",可能係"投名狀"
不過,中央收唔收貨?藍絲buy唔buy?黃絲辣唔辣着火?


我就咁睇,由社運到疫情,
香港只係有錢佬同政棍從中穫益,
中產及基層大多係受害者——那管你係藍係黃。


東歐中東太多國家例子搞民主搞到民不聊生盡失自由喪權辱國,
香港人醒未?
香港大部份人係唔會醒,因為而家先係開始,香港都未去到最仆街嘅地步!
等多幾年之後香港連漁港都不如嘅仆街地步時候先可能會醒一小部份!



幾時改名?


香港呢二十年都不求進取,加上年脛人自視過高。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