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860
  • 回覆: 3
  • 分享: 1
大蕭條的起點,一般可視為一九二九年十月二十四日華爾街股價的暴瀉,股市大瀉,並不出奇,有時也會(但非必然)帶來經濟衰退,但三十年代那次,卻是獨一無二的。從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三年,美國的名義GDP下降了一半,失業率最高達至百分之二十五,股市跌了六分五,一九二九年有二萬五千多銀行,到了一九三三年,只剩下不足一萬五千。一次股災很難帶來這麼恐怖的情境,當中尚有甚麼事在發生?

是擠提。當時有一間財政上頗為穩健的私營銀行,叫合眾國銀行,老闆是個猶太人。此銀行遇上短暫的周轉不靈,向其他銀行求助,卻因猶太人受歧視,不得要領。美國的聯儲局在一九一四年已建立,可扮演最後信貸人的角色,銀行被擠提時,願意無限量支持便可足可化解問題。不過,當時聯儲局內部有政治鬥爭,各地區分局中,以紐約的分局最受尊重,華盛頓總局的卻因是紐約支持,所以反對。合眾國銀行得不到支持而最終倒閉。擠提是有傳染性的,大量客戶起了恐慌,拼命吸納安全資產以免中招,而當時的安全資產正是美元現金,所以大家都跑去擠提。

本來在此情況下,政府應增加貨幣量,使到存戶有錢可提取,銀行也有錢借給商戶或投資者。若如此,情況便較難惡化,但當時聯儲局卻只知流通鈔票有增加,但沒注意到貨幣量M2大幅下降了近三分之一,信貸極其萎縮,這是大經濟學家佛利民有關大蕭條的重要發現。

這個發現直接影響了七十年後當上聯儲局主席伯南克。二○○八年金融海嘯初出現時,世界一片愁雲慘霧,很多人認為情況會比三十年代更嚴重,但最終世界只是出現了次大衰退,不是大蕭條,情況輕微得多。得到這理想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伯南克本人也是研究大蕭條的專家,他明白在危急存亡之際,大家都會拼命爭取持有較安全的資產,而不是當時銀行手中大量的所謂有毒資產。伯南克學懂了佛利民的思想,改為用量化寬鬆政策,即大量增加貨幣量,並用之買走了銀行的有毒資產。銀行手上持有大量現金,是安全了,但美國經濟未穩,不太敢借出去,銀行如何收息賺錢?答案是投資了不少到海外,包括香港。從二○○八年九到今年五月,共有一點三六萬億港元價值的外資湧入了香港,大部份是頭兩三年湧入的,資金來了便沒有怎麼離開。

這筆巨資遠遠超出香港的承受能力,金管局已經把近七成的錢從市場吸回,但香港的貨幣量還是增加了不少。外資來港不會買菜買衣服,所以不會推高通脹,它推高的是資產價格,包括樓價。當然,假如政府能有效增加土地供應,外資的流入也不見得能推高樓價。不過,我們卻可得到一個線索,大蕭條沒有增加貨幣量的反面經驗,促使了世界在金融海嘯期間用上了量化寬鬆,後者又引致大量資金流入香港,對推高樓價起了大作用。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849/20200710/867456/專欄-雷射針-三十年代大蕭條教訓影響今天香港

很多人一直以為香港樓價高企是 只有內地人來港搶樓而形成, 而不知真正的炒樓專家正是美國人。



美國領事館出售港壽辰山道豪宅, 套現走人, 跟手玩制裁香港
http://news.wenweipo.com/2020/06/01/IN2006010003.htm



嘩,果然只要金銀不要和平。


引用:
原帖由 yoyomamms 於 2020-7-11 01:23 PM 發表
嘩,果然只要金銀不要和平。
香港給予美國佬在港的貿易順差是全球最高, 美國佬在港嚐盡頭還不知足, 竟煽動港奸謀朝篡位, 簡直是狼子野心。
在港出售牠們的物業是為了高位獲利, 竟說成是撤資去唬嚇香港愚民, 實質上是從沒有想過放棄香港這隻肥羊。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