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1,742
  • 回覆: 16
【#原創時評】為何香港的經濟政策舉步維艱?

財政預算案派一萬元,相信是除了疫情外,最多人關注的焦點。有朋友認為派錢是民粹。但其實政府政策,本身便應該是因時因地制宜,沒有民粹不民粹的問題。比如你手上有粒糖,面前是一個沒有吃喝數天、危在旦夕的人,還要擔心他吃了會患糖尿病嗎?經濟政策和規劃有短期、中期和長期之分,市民明顯有短期需要,便應立即解燃眉之急。人都快要餓死,仍要堅持積穀防饑和長遠規劃,便是非常荒唐的事。現在的關鍵,倒是政府能否用省時方便的方式派錢,讓市民盡快獲得支持。財爺在記者招待會提到,會先與銀行和金融管理局開會確定細節,利用銀行系統以電子或支票方式發放,估計能在暑假開始發放。

說到長遠規劃政策,現時政府很難處理。一方面,疫情一日未結束,經濟活動未能全面恢復,現在談長遠規劃意義不大,倒令人覺得是「何不食肉糜」,誰會有心情討論?更重要的是,香港政府本身便處於弱勢,不要說經濟政策,就是任何政策都寸步難行。就算今次派錢,網上仍有很多惡意攻擊。以往香港政府嘗試推出六大優勢產業政策,但結果沒有多大作為。創新科技政策,香港政府算是區內最先搞的,但到現在最終被深圳拋離。究其原因,香港原有的資本力量過於強大,對產業發展很自然地傾向保守。資本從不考慮社會進步與否,而只考慮能否帶來永續的龐大利潤,能否消除所有的潛在威脅永續地盤。新產業的引入,除非能被原有資本牢牢掌握,否則難有發展的可能(但現實就是,香港的資訊科技界也一樣滯後和被玩死了)。結果就算發展成功,市民的生活方式有所進步,但被資本嚴重剝削的本質沒有解決。而香港除了資本利益,還有大量的專業集團利益,正如香港的醫療改革到現在還是寸步難行。弱勢政府遇上強勢資本和專業集團,就算沒有官商勾結,也難有作為。

本來,最有可能協助香港轉型的,就是靠中央的外力支援。有心人不斷製造陸港矛盾,正是為了令中央無法插手香港事務,以維護香港既得利益的地盤。

不過,港資的算盤是完全打錯了的。一方面,如果沒有這種政治上的威脅,中央本來就會放任他們,因中式管理本來就有讓利的觀念。正如澳門的原有勢力,也獲得中央的放任,條件是必須同時搞好民生和民心。

另一方面,香港的這些資本和專業人士,沒有預想到內地的高速發展,一貫的保守政策,讓他們錯失了可遇不可求的發展機會。現在,香港與內地的本地生產總值的比例只有2%左右,與當年的25%差天共地。現在就算當香港不事生產,只要把內地的本地生產總值抽兩個百分點出來,便足以維持香港經濟。當美國也希望透過中國進口來改善經濟和就業問題時,倒有一批自稱香港人的人,自以為高尚不願涉足內地。我經常跟年輕人說,按照香港的規模,加上原有的壟斷勢力,根本難有發展空間。旁邊的內地機遇處處,很多外地人千里迢迢到內地找商機,反而香港人故步自封,這才是問題,也是香港資本為了永續地盤所導致的後遺症。

到現在新冠肺炎爆發,保守勢力相信只會更加保守。中央也應心裡有數:即使最終搞不好香港的政治問題,也決不會讓香港成為國家的短板,包括經濟和金融上的短板,以至在文化和國家安全上的短板。

香港是一個在特大型經濟體旁的小型經濟體。而這個特大型經濟體,不但有自給自足的能力,也有完整全層次的生產鏈和科研能力。單看口罩生產機,內地可以在短時間內自行研發和生產、口罩原料自行供給,香港的口罩機要靠進口、口罩的生產原料也是內地的,台灣也要向德國等地進口專門配件、向內地進口口罩的生產原料。在學理上也好,從現實來說也好,香港沒有獨立的生存能力,也沒有規劃自身經濟的可能。如沒有認清這些事實,繼續與內地對著幹,相信不管香港怎樣走,結果也會是一事無成。
——————
#時聞香港 #真愛香港 #財政預算案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鍵盤翻頁
左右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