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1,386
+2



中國在領土糾紛中,通常都會基於歷史,以“自古以來”式話語理直氣壯地主張權利,比如“南沙群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然而,在中印邊界爭端中,中國卻遭遇了印度版“自古以來”,成為中印解決邊界問題的癥結。




中印邊界問題示意圖



中印邊界問題的癥結
在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爆發前,中國政府為解決中印邊界問題做出了很多努力,也有做出讓步的心理準備。最終卻因印度政府拒絕談判導致戰爭,使兩國關係全面倒退,邊界問題至今猶存。
在印度拒絕談判的背後,是兩國對於中印邊界問題認知的南轅北轍。中國政府基於毛澤東提出的“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的外交原則,拒絕承認一切不平等條約,在中方看來劃定“麥克馬洪線”的《西姆拉條約》本就不合法,自然也包含在內。
因而,中國政府認為中印邊界尚未劃定,需要中印兩國以談判解決。同時,中國政府又認可以中印兩國實際控制線為基礎進行邊界談判,實際上變相承認了“麥克馬洪線”。1960年中國與緬甸簽訂的邊界條約,西段實際即是以“麥克馬洪線”為基礎劃定的邊界。也就說,中國在中印邊界問題上,既堅持了原則又實事求是地保持了靈活性,展現出了願意通過談判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誠意。
但在印度看來,中印之間不存在邊界爭端,何談通過談判解決邊界問題。1954年印度即全面修訂地圖,將中印邊界由未定國家改為已定國界,將藏南、拉達克等爭議地區全部劃入印度境內。中國官方出版的地圖則堅持未定國界,不承認印度的“地圖開疆”,反而招致印度的抗議。
1958年12月14日,印度總理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致信中國總理周恩來稱,中國新近出版的地圖“把兩國之間的邊界畫錯了”,“我們的邊界很清楚,不是什麼有爭議的問題”。次年,尼赫魯再次致信周恩來稱,中印“傳統疆界的大多數地段是由當時的印度政府和中國中央政府之間的專門國際協定確認的”,“已出版地圖上所標明的我國疆界是毋庸置疑的”,“我們之間不存邊界爭端”。
在印度看來,中國實事求是地以實際控制線為基礎談判解決邊界問題,變相承認麥克馬洪線,不僅多此一舉而且是對印度已定邊界的挑戰。印度這種中印之間不存邊界爭端認知,實際堵死了中印通過談判解決邊界問題之路。最終中印之間爆發邊界戰爭也就不難理解了。



印度版“自古以來”



印度之所以認為中印之間不存在邊界爭端,是因為在印度看來中印邊界早已形成,中印之間早已存在一條“歷史邊界”。用中國話語表達即是,藏南、拉達克等中印邊境爭議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印度的領土。
在中國看來,中印邊界爭端是英國殖民者遺留的問題,東段的麥克馬洪線與西線的約翰遜—阿爾達線都是英國殖民者劃定的,中國官方從未承認,英印當局也從未對爭議地區實現有效管治。
英印當局之所以劃定麥克馬洪線、約翰森—阿爾達線,目的為了將英屬印度防線儘可能外推,以保障印度的安全。就連一些印度學者都對英國的這一做法提出了批判,如印度智庫“政策選擇研究中心”的古魯斯瓦米(Mohan Guruswamy)和辛格(Zorawar Singh)指出:“英國人處理西段邊界的辦法‘是由其帝國之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的需要所決定的,從來都不是為了滿足主權國家的主權的基本需要’。總之,英國人在西段留下了紛爭的根源。”







無論從那方面來說,英印當局劃定的這些“邊界”都是不合法的,也不符合公平正義的國家法原則,印度如果要以此宣稱“自古以來”很難站住腳。可能印度人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因而他們在宣稱“自古以來”時,將所謂“歷史邊界”提前到英國殖民者進入前。
聲稱“事實上,印度的現有邊界一直是歷史上邊界。不過在英國人時期,行政管理只是逐漸地擴及到這些邊界線”,英印時期的麥克馬洪線與約翰遜—阿達爾線等只是對“歷史邊界”的承認而已。
以尼赫魯為核心的印度的決策層堅信:“英國人曾違反印度人民的意願佔領和統治印度次大陸。然而,印度的邊界是幾個世紀以來由歷史、地理、習慣和傳統確定的。”在他們看來,英國人要麼強化了這些邊界,要麼基於戰略考慮或因缺乏對印度地理知識的全面了解而背離了歷史形成的邊界。進而指責英國人,在劃界時沒有依據“歷史證據”,有意或無意犧牲了印度利益。
具體到中印邊境東段,印度政府認為,“麥克馬洪線不是英國人的發明,早在英國人到來之前,印度已經在東北部所有的山地部落行使着有效的、經常的政治管轄權”。至於達旺地區,在麥克馬洪線醞釀出來前幾十年就已經是獨立於任何外來政治權威的實體。

1954年10月12日時任中國總理周恩來(左一)訪問印度時與印度總理尼赫魯(右一)的合影(圖源:VCG)

曾任印度外交部歷史司司長、印度第二任總統之子的戈帕爾(Sarvepalli Gopal)對於印度版“自古以來”有着精闢的論述:“撇開大量各種各樣的傳統、習慣和已經延續了幾個世紀的證據,只關註上個世紀臨時繪製的幾幅地圖,這無異於為了眼前的灌木叢而丟掉森林。假定英國人到來之前的印度歷史毫無價值,而且沉醉於英國統治時期政策制定中的細枝末節,並津津樂道某些關於邊界的折中安排,其唯一目的就是凡事以英國人馬首是瞻。這只能展示其智力上的淺薄。”
在這種“自古以來”之下,印度對待邊界爭端的基本原則,正如《印度對華戰爭》作者、英國泰晤士報記者馬克斯韋爾(Neville Maxwell)所說,即是“印度所主張的領土,都應自動成為印度的領土”。



印度人的自圓其說
印度版“自古以來”固然使印度人堅信對爭議地區擁有主權,卻繞不過印度在英國殖民統治建立前只是一個地理概念的事實,並且這是世所公認的。
“按照歐洲人的看法,印度,即使是作為一個國家的印度,現在沒有而且從來也沒有過任何有形的、政治的、社會的或宗教的統一。”“這個政治實體不是民族國家,而是‘英國多年軍事威力、外交技巧和欺詐拼湊到一起的不同領土和人民的集合體,然後憑藉強力依靠英國人控制非英國人的手段維護其存在’。”
為了自圓其說,印度民族主義者在爭取獨立的過程中,構建了印度的民族統一性和國家認同,提出印度是一個新興民族國家,但不是一個新生的國家——“自古以來就存在一個由文化、共同經歷、風俗和地理明確界定的國家”,即印度。“印度作為一個以文化認同和歷史特性界定的國家已經存在了數不清的年代,印度存在共同的語言——英語。”
既然印度“自古以來”就存在,那麼“印度的傳統習慣邊界線也已長期存在,而且是自然演變形成的”,中印“邊界位於現在的位置已經有約3000年之久”。由此,在“自古以來”的包裝下,任何內部或外來的領土挑戰,都是印度民族主義者不能接受的。中印邊界戰爭被印度視為侵略也就順理成章了。
也正是由於“自古以來”,在民族主義盛行的今天,中印要解決邊界問題,相比1950年代難上加難了。



殲英犬,滅港獨!!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