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7,961
  • 回覆: 1
美國人登月絕對是造假.


引用:
原帖由 輪皇 於 2019-1-4 11:11 PM 發表
美國人登月絕對是造假.
於上世紀60年代起,美國和當時的蘇聯曾有一段探索太空的競賽,互相爭先將動物、人和人造衛星送上太空,最後於1969年7月20日以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阿波羅登月計劃」(阿波羅11號)成功派太空人登上月球而告一段落。

自此,美國和世界各國派人升空的行動裏,都只限於大氣層以內,你覺得奇怪嗎?自成功登月數十年後,所有科技應比過去更成熟,設備比過去更先進,為甚麼派人升空計劃仍停留在如此境地?

如果重新查看是次登月事件經過,或者可能找真相。

成功登月疑點

以當年的科技和電腦技術,根本沒可能成功帶人類登陸月球,並成功返回地球。再者以今天太空總署所擁有的公開技術,也不能以活生生的太空人,坐著極為單薄的太空船,穿越充滿強大太陽輻射和宇宙射線的「范愛倫輻射帶」,從地球往返月球,並且能夠生存數十天之久。

那麼,該次登月行動中,有讓人覺得可疑之處嗎?有,最少有14個。

14個「美國登月」疑點:

1) 登陸月球的直播影片中,天空完全沒有繁星。月球是沒有大氣層的,應該會看到比地球天空更清晰的繁星。難道是用後期影片製作,把天空塗黑了?

2) 月球上是沒有空氣的,但美國的國旗卻在飄揚。試問月球上的風從何處來?還是,實際上是在地球上拍攝呢?


3) 登月艇降落時開動的強力噴射引擎,力度達到一萬磅,但登月艇下的地面卻沒有凹坑。

4) 能夠安全往返月球的機會率只有0.0017%,但美國第一次就能成功?有可能嗎?

5) 俄國的間諜衛星,拍攝到美國Area 51的秘密基地上,有類似月球表面的人造地形,甚至登月艇也在當中。難道那是拍攝登月影片的廠景?

6) 在登月艇著陸過程的影片中,非常清晰地收錄到地面控制中心和登月艇的對話,但完全沒有錄到高達140-150分貝的噴射引擎聲,可能嗎?

7) 登月艇在所謂「登月」前的幾個月,在美國艾靈頓的降落試驗中,仍然是完全失敗的,甚至太空人岩士唐要在最後一刻彈出登月艇逃生。在地球上尚未能成功,竟然第一次上到月球就成功降落?

8) 和地上登月艇降落試驗比較,實際登月時,竟平穩得像是由吊索放下似的。真是這樣嗎?

9) 在往後的登月任務中,影片中拍攝到在登月艇降落的地方,均留有之前登月任務的腳印。但登月艇降落時開動的強力噴射引擎,力度達到一萬磅,理應吹散所有附近的腳印。這又何解呢?

10 ) 月球上滿佈塵沙,但登月艇降落之後,著陸在地上的支架,竟然完全沒有沾上灰塵,可能嗎?

11) 有一些影片是拍攝登月艇離開月球表面的時刻,鏡頭更是隨著登月艇向上移動的,那麼,又是誰為他們拍攝?有另一架登月艇嗎?

12) 地球500哩以外,被一層叫「范愛倫輻射帶」所包圍,如果登月艇要通過它到達月球,而又能保護太空人免受輻射傷害,就需要有「六呎」厚的鉛板保護。但明顯,登月艇只是由很薄的鋁片阻隔輻射,根本無法保住太空人的性命到達月球。


13) 根據太空總署的記錄,有一些照片是在不同的日期拍攝,但這些照片竟會出現一個完全相同的背景,甚至連角度、距離和光影都是完全一樣,究竟照片是否在固定的攝影棚內拍攝呢?

14) 月球沒有大氣層,故此溫差極大,陽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溫度高達攝氏123℃。至於沒有陽光照射的地方,例如登月艇的陰影內,卻可低至零下攝氏153℃。薄薄的太空衣,能保護太空人在這種惡劣環境下活動嗎?

另一疑點:登月器材 -- 導航電腦

當年美國於阿波羅11 號和往後的阿波羅登月任務裡,火箭和登月艇所使用的唯一導航電腦,它的運算速度只有1Mhz。即是有多大效能?1300MHz 即1.3GHz 才等於今天(2012年)iPhone5 所使用的A6 CPU 的速度,再者A6 CPU 是一枚雙核心的CPU,已經把那部阿波羅11 號導航電腦比下去,並彷彿回到遠古時代。


此外,該導航電腦的記憶體,竟然只有2K 的主記憶體RAM 和32K 的儲存量。2K 的記憶體就等如兩張A4 白紙上的文字數量,而以現時僅僅一幅用手機所拍攝的照片,最低容量已接近1,000K(1M),遠遠不只32K 的儲存量。以iPhone 5 為例,擁有1G (1,000,000K)的主記憶體RAM 和64G (64,000,000K)的儲存量,你能相信導航電腦能勝任太空導航工作嗎?

43 年前的登月事件,是真實發生?其實在眾多駁斥的疑點下,都只是一堆騙人的神話而已。

若果你尚有懷疑,找回2009年的新聞報導時,會發現當年正是載人登陸月球40週年,美國的民意調查發現相信「阿波羅11號」登月事件純屬謊話的美國人比例,已從1979年的6%激增到現在的22%以上。這意味著美國最少有6,000萬人,相信載人登陸月球純屬騙局,並不是真實。

http://finalcall2012.blogspot.com/2013/02/1969.html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