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2,023
  • 回覆: 6
【晴報專訊】留學法國的藝術家黃懷琰早前引進巴黎哲學人設計的兒童哲學課,讓3至12歲孩子邊玩邊思考。小朋友會繪畫神獸代表自己、照鏡觀察身邊朋友。黃懷琰謂巴黎的工作坊會應用不同素材,如手指偶、布偶、繪本……3歲小朋友已很有主見,令大人開眼界。

黃懷琰曾在內地任藝術學院的系主任,現於香港兩間大專教藝術,她謂回巴黎小住時認識到小光芒兒童哲學工作坊的創辦人Chiara Pastorini,獲邀合作成為旗下哲學課程導師。「先接受哲學培訓,之後入學校教學。課堂開始和結束都會點起蠟燭,傳一條說話棒子讓孩子發表觀點,原則是同學不可取笑別人。」

幼童思想獨立

她謂法國人自小已接觸文學、詩歌、藝術史,生活中這些東西都並非可望而不可即。「哲學在法國有300多年歷史,法國學生高中最後一年是必修科。哲學也應用到各方面,可以是藝術、電影、數學、科學……」她看到當地大人視3歲孩子已有獨立思想,其意見也會受到聆聽和尊重。「我有法國家長朋友,一向用大人口吻跟7歲女兒談話。而法國語文在幼年期教育上已有深刻的語意學分析,故兒童的語文表達很早已有其深度和廣度,那是文化使然。」

她回想教法國兒童,只要把命題拋出,大家便能你一言、我一語暢談1小時。「小朋友習慣公開討論,愛把問題的定義釐到清晰才罷休,故見過法國孩子7歲已有能力出來作結案歸納……但我不會拿兩地比較,反而想把同一命題,調整上課內容,好讓港孩也可以投入參與。」

老師角色低調

黃懷琰回想年前聽到香港學生自殺新聞,已萌生引入哲學課。「能讓孩子自小有不同角度,有一節討論甚麼是失敗,先播放Bauhaus電影,由建築組件中連環失控狀態中啟發問題,電影是給藝術系大一學生看的材料,但他們一樣懂。」她解釋哲學課老師角色很低調,如同蘇格拉底,並視每位孩子都是哲學家,雖然不提供答案,但探討過程卻可以非常奇妙。「首次觀課時,大人去喝咖啡,小朋友圍攏上課,7、8歲討論人類是甚麼?動物是甚麼?導師完全不用拿道具,小朋友輪流回應,你會聽到一些發人深省的觀點,例如有人講︰人住屋、動物住籠子;之後有人說︰是因為有了人類,動物才會住籠子……7歲孩子已很有想法,叫我們大開眼界。」

學習情緒與感覺

黃懷琰謂本地小孩子理解能力高,但不怎麼能分析問題。「香港小朋友當聽到問︰甚麼是小孩子?甚麼是幸福?便會感到太抽象,但孩子手作能力很高。」現時3至6歲班的主題分別有「情緒」、「感覺」,以及「若我的眼睛在身體外,會看到甚麼?」她謂課程雖然用回法國設計的命題,卻要針對港孩內斂性格,要加入藝術活動去打開話匣子。「學情緒和感覺時會關起燈,請學員大跳和尖叫,跳到身體發熱出汗,再坐下來分享;而教友情時,大家會對住鏡望自己和望別人,再畫一個朋友,討論友情有沒有條件?『朋友』、『死黨』或『有特別好感的對象』到底有甚麼不同?」

https://hk.news.yahoo.com/法國哲學課-啟發港孩學思考-225230765.html



讀哲學係好,因為哲學唔單止係讀理論,仲可以教人思考,不過小朋友真係會明?


香港家長對「哲學」嘅認識仲係停留係「吹水」印象,係香港好難推行


引用:
原帖由 FINNN 於 2017-12-13 10:52 AM 發表
香港家長對「哲學」嘅認識仲係停留係「吹水」印象,係香港好難推行
小學面試有分加,家長就會報啦。
不過香港呢個環境好難養到哲學思想



[隱藏]
法國經歷過中世紀革命,特別重視對皇權與制度的反思,所以教育裡面最重視思想的方法訓練,而對思想的訓練,其中一個較好的方式就是哲學訓練。
法國高中考試的題目,曾見過:
「只要觀察就足夠認識(一項事物)嗎?」
「我有權去做的所有事情都是正當的嗎?
「捍衛權利就是捍衛利益嗎?」
「一個人能從自己的文化獲得解放嗎?」
不是吹水地去答,而是由思想家盧梭,福柯,杜肯的思維去作辯證。



引用:
原帖由 socialwong 於 2017-12-13 11:26 發表
法國經歷過中世紀革命,特別重視對皇權與制度的反思,所以教育裡面最重視思想的方法訓練,而對思想的訓練,其中一個較好的方式就是哲學訓練。
法國高中考試的題目,曾見過:
「只要觀察就足夠認識(一項事物)嗎? ...
香港家長邊識咁多,只係睇搵唔搵到錢



近年社會的單一論述,錢等於一切,反映了現實,同時也塑造了現實,這正是當代的悲哀,正是窮得只剩下錢。
有能力的家長,早就安排下一代離開這個泥沼,站在不同的起跑線,剩下的只能搶奪餘下的點滴機會,可悲。
引用:
原帖由 Bill_Cipher 於 13/12/2017 11:31 發表

香港家長邊識咁多,只係睇搵唔搵到錢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