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13,836
  • 回覆: 2
  • 追帖: 1
  • 分享: 4
香港現在的局面是80年代英國為香港部下的一個局。
當時英國政府已經認為香港在九七年可能會交回給中國。
所以在思考有什麼發展模式可以在九七年前大量刮走資金,
而在九七年後就成為一個沒有前途的發展環境。
最後想到地產項目。首要的工作就是將香港極大部份的土地劃為郊野公園。並且一定死這是不得發展的。樓價就這樣上升了。
九七後中國政府多次希望也再三提醒香港發展非地產的項目來轉型。
但是在香港一群藉由地產項目來發達的所謂成功人士。
他們腦中地產項目已經根深提灌的藉入。因此他們對其他發展項目反而變成幼稚。
殖民地政府之下的一大群政府高官都是執行官,只管實行沒有創新思維。
因此在所有的創新發展之中都已守財奴的角色來看待項目。
將本地的新發展項目與外地的項目一齊看待,這群洋奴思想的執行官以着外國的月光特別圓。
在香港就是這種發展環境,創新科技如何得以發展呢。
就以生物科技為例,香港政府一向都支持,但是在美國創投基金很少會支持生物科技的。他們的理由很簡單就是生物是很難掌握的。
在香港很多人都不知道什麼事創投基金,創投基金並不會只是支持一兩個項目,通常會以大包圍的方式支持數十個項目。
只要其中一個項目成功回報率可能是10倍甚至乎百倍都有可能。
在中國創投基金已發展得比香港成熟得多,資產與創新科技融合。
這也是全球未來商業模式的新發展。
香港在這方面非常落後,歸根究底就是香港的地產思維根深提灌。
在中國很多大學生都已經知道什麼是創投,明白什麼是種子基金天使基金A輪B輪。中國很多大學生在未畢業之前,已經開始開發創新科技並且與創投基金合作,產能合一。

可惜在香港的大學生對這方面完全不理解,香港學生追求那些民主自由狗屁垃圾。
地產、民主、普選可能成為香港經濟的一個沮咒,成為香港轉型的絆腳石。
現在目光遠大的年青人早已經北望神州回國發展了。

[ 本帖最後由 tcell 於 2016-5-18 10:37 AM 編輯 ]



用阿里爸爸作為例子不能說明創投行業,因阿里例子太特別了。
創投的運作在公司未IPO之前,就能買賣股權獲利。
創投不是看公司最終會否IPO(當然IPO是最好的結果), 而是在公司未IPO前的股值上升時就可買賣。

以李澤楷事件為例,李澤楷九九年以220萬美元購入騰訊20%。
2年後以1260萬美元賣給南非MIH,成為一時佳話個個都讚李澤楷叻仔。
而南非MIH就話超抵買。
但現在20%騰訊是多少?應該超過400億美元了。
當時嘅叻仔依家變左傻仔。

我用呢個例子亦都想說明香港好多所謂成功人士,除地產項目外,其他投資都唔係好叻。

[ 本帖最後由 tcell 於 2016-5-23 12:27 PM 編輯 ]



中東產油國由於石油業太強,做成其他行業被忽視,現在形容這種經濟狀況叫做「資源詛咒」。
香港現在正正落入「地產詛咒」。
香港在這種詛咒下,加上英國遺留下來的那班執行官,香港只能一直下沉,未來看不出有什麼轉機。
現在IT行業好多人已經講,如果自己是大陸人有多好,起碼回大陸不會當你是外資。方便好多。融資也容易得多。
在香港搞IT融資難,有錢那班人又只懂地產目光短淺,政府d白痴政策又幫唔到自己。
真係創條毛。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