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1,457
  • 回覆: 5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陳列室里,你會發現1輛傷痕累累的T-62坦克。這就是20世紀60年代末,中國邊防部隊(以下簡稱我軍)在珍寶島武裝衝突中從前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以下簡稱蘇聯)的邊防部隊(以下簡稱蘇軍)手中繳獲的處于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的T-62坦克。1969年3月16日至4月29日,中蘇雙方圍繞這輛T-62坦克展開激烈爭奪,從而引發了中蘇雙方坦克爭奪大戰。


政治軍事價值突出的T-62坦克

1969年3月2日蘇軍挑起中蘇珍寶島衝突后,大量使用性能先進的坦克、裝甲車,橫衝直撞,不顧我方嚴正警告,多次侵入我珍寶島以及島西側的中國江汊,企圖進一步擴大事態,以武力強占我國領土珍寶島。3月15日11時07分,蘇軍4輛坦克成縱隊引導2輛裝甲車駛入我珍寶島西側的江汊時,遭到我守島部隊和偵察排長于洪東率領的設伏分隊突然襲擊,頓時亂成一團,隊形混亂。慌亂中,蘇軍先頭1輛T-62坦克闖入我軍預設的防坦克地雷場中,右側履帶當即被炸斷。該坦克上的乘員在棄車逃跑過程中,均被我設伏小分隊擊斃,其中包括1名上尉軍官和蘇軍比金邊防總站站長楊辛中校。蘇軍其餘3輛T-62坦克見勢不妙,趕忙掉頭沿原路逃跑,爭相逃命。被我59式防坦克地雷炸斷履帶的T-62坦克就留在了我方一側的冰面上。

1969年珍寶島戰事時,我國正在緊鑼密鼓地研制性能先進的國產69式中型坦克,該型國產坦克也採用了紅外夜視儀、火炮雙向穩定器、大功率柴油機等大量新技術,但由于當時中蘇關係十分緊張,西方也對我實施全面技術封鎖,我國在研制69式中型坦克過程中遇到了相當大的困難。蘇軍的T-62坦克遺留在我方一側的情況上報后,立即引起了中央軍委和軍委裝甲兵的高度重視。周恩來總理得知情況后,親自給瀋陽軍區副司令員肖全夫打電話,指示:“一定要把江面上打癱的那輛坦克拖回來,這不僅有軍事價值,而且有政治意義。有這個鐵傢伙作證,就不怕蘇修在全世界面前耍賴。”

與此同時,蘇聯當局則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時任蘇聯國防部長的格列奇科元帥向勃列日涅夫報告了珍寶島戰況,並報告說有1輛T-62中型坦克被打癱在珍寶島的江汊上。聞此消息,勃列日涅夫勃然大怒:“T-62中型坦克是我國研究多年的新成果,上面的一些設備,比如紅外夜視儀、火炮雙向穩定器、大功率柴油機等等,都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這輛坦克不能落在中國人手裡,一定要弄回來,實在弄不回來就把它沉到江底。這是證據,也是你們軍隊的恥辱和笑柄。我們說中國是侵略者,可我們的坦克卻停在人家的領土上,我們怎么解釋?這會讓我們在全世界面前丟了理。”

這輛癱在冰面上動彈不得的T-62坦克,緣何引起中蘇雙方高度重視,進而引發一場坦克爭奪大戰呢?除了政治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T-62坦克採用大量的先進技術,是具有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的坦克,對我研制新型坦克的借鑑意義就不言而喻了,而蘇方除了怕這輛坦克落在我手中成為入侵的鐵證外,更怕這輛先進坦克的技術被我所掌握。這輛坦克到底有什么秘密呢?當時的坦克情報專家道出了其中的緣由:

一是該型坦克率先採用大口徑滑膛炮,開創了20世紀60年代坦克火炮使用滑膛技術的先河;二是該型坦克安裝了先進的火炮雙向穩定器,行進間射擊精度較高;三是該型坦克安裝了大功率發動機,彈架油箱設計別具一格;四是該型坦克集多種防護于一身,戰場生存能力很強。T-62坦克採用了先進的集體超壓三防裝置、煙幕施放裝置和自動滅火裝置等新技術,使其戰場生存能力大大提高。
]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該型坦克還安裝了TШ-2Ь-41紅外線夜視瞄準鏡,夜視距離800~1000米,具有較強的夜戰能力。而國產59坦克則只有駕駛員紅外夜視儀,車長和炮長在夜間基本無法有效觀察和實施射擊。正是由于T-62坦克藏着這么多的技術秘密,中蘇雙方圍繞着癱在冰面上的這輛坦克而展開的殊死爭奪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 本帖最後由 louis430 於 2009-8-31 01:45 AM 編輯 ]



揚威珍寶島的中國工兵


1969年3月16日上午,蘇軍動用火箭布雷車,向我珍寶島地區發射了大量防步兵地雷,封鎖了我軍通向江邊的道路,企圖阻止我軍搶奪T-62坦克。3月17日15時40分,蘇軍向我珍寶島及縱深地區進行猛烈的炮火襲擊,同時,在坦克和裝甲車的引導下,蘇軍出動步兵70餘人,再次侵入我珍寶島,並在島上及江汊地區布設了大量地雷,妄圖阻止我登島搶奪坦克,並預留了一條寬20米的通路,以便把炸壞履帶的T-62坦克拖走。16時03分,我軍抓住蘇軍坦克裝甲車集中暴露在島上的有利時機,對登島之敵實施突然和猛烈的炮火襲擊,擊毀、擊傷敵坦克各1輛,打死、打傷敵步兵30餘人。17時,蘇軍見奪車無望,被迫撤走,並停止了炮擊,我軍遂于5分鐘后也停止了炮火還擊。由于珍寶島及其附近地區布滿了蘇軍各式地雷,我軍搶奪坦克的難度陡然增加。




3月19日,為保證我搶車人員安全順利地接近坦克,前指命令孫征民等10名同志執行登島查明和排除蘇軍地雷的任務。當時,珍寶島地區突降大雪,蘇軍布設在地面上的地雷被大雪覆蓋,而且為儘快搶回坦克,前指要求迅速排雷,時間緊、任務重、雷情不明,敵火威脅嚴重,加上執行排雷任務的大多數戰士沒有接觸過蘇制地雷,排雷任務十分艱巨和危險。同時,蘇軍為阻止我拖回坦克,其邊防部隊出動了配備有紅外夜視儀的狙擊手,對雷區實施了嚴密的警戒和火力封鎖。由于珍寶島面積狹小,雷場和坦克又處于蘇軍的嚴密監視之下,因此,孫征民果斷決定利用夜暗實施排雷作業。為順利排除蘇軍布設的地雷,孫征民將排雷分隊的人員分為3個偵排小組,每組都安排幹部帶隊,以加強指揮。凌晨4時,在岸上分隊的配合下,偵排小組借助夜幕的掩護由我側江岸開始邊排雷邊隱蔽登島。由于敵我雙方近在咫尺,我偵排小組都可以聽到對岸蘇軍構築工事的聲音,同時蘇軍還不時向我側江岸打冷槍。在敵情嚴重威脅之下,偵排小組的同志們臨危不懼,堅定、沉着地進行搜索和排雷。由于江汊和島上布滿了雙方在前幾次交戰中留下的彈片,加上草深林密,積雪厚,用電子探雷器難以準確發現敵人布設的地雷,于是,他們就用眼看、手摸、探針探的方法搜索前進。





當搜索到距島東側100米處時,偵排小組突然發現了蘇軍布設的帶有絆線的ΠOM3-2絆發防步兵地雷。這種地雷由雷殼、裝藥、引信、固定樁、控制樁和絆線組成,利用雷殼產生的破片或鋼珠殺傷人員。該地雷裝的是MУB-2引信,引信頂端有個黑色防水膠帽罩着。說起絆發地雷,大家可能對電影《地雷戰》中的一句精彩的台詞還都記憶猶新,那就是“不見鬼子不掛弦”,說的就是炸得鬼子魂飛膽喪的絆發地雷。這種地雷的詭秘之處就在于它的絆線,布設時通常先將地雷固定在一個高低適中的位置上(如利用路邊的樹幹等),在距地雷位置6~7米的地方選擇一個控制樁,爾后將絆線(此雷的絆線為黑色軟鐵絲)的一端拴在控制樁上,另一端掛在地雷引信的拉火栓上,絆線一般距地高約15~30厘米,不仔細觀察不易發現。地雷設置完畢后,進行必要偽裝,取下引信的保險銷,地雷就進入戰鬥狀態了,當絆線上受到0.5~1千克的絆發力時,地雷就會被引爆。這次蘇軍在島上布設的絆發地雷,大多布設在灌木林中的小道、土坎、溝沿等便于我巡邏隊隱蔽和行動的地方,並以雜草、樹枝偽裝。雷場正面寬約70米,縱深約60米,雷體和絆線多固定在樹根部,少數固定在木樁上。布雷時蘇軍十分詭秘——有的是1根絆線上拴着2~4枚地雷,有的則是1枚地雷拴着2~3條絆線。



對于這種地雷,連排雷專家孫科長也沒有見過,特別是該地雷引信頂端的黑色防水膠帽,引起了大家的高度警覺,認為可能是敵人設的詭計裝置。所謂詭計裝置是指將地雷的觸發裝置,巧妙設置在帶有誘惑性、激怒性和排雷一方可能觸動的物體上,如顏色鮮明的絆線、樹枝等,一旦觸動這些物體,地雷就起爆。為迅速排雷,偵排小組就地進行分析研究。孫征民認為該黑色膠帽不是蘇軍設置的詭計裝置。但為了保證戰友們的安全,孫征民身先士卒,指揮大家靠后,由他先進行試排。在仔細觀察了絆線的方向和絆線的連接方法后,孫征民用手捏住拉火栓,輕輕剪斷絆線,爾后旋下地雷引信,擰下起爆管,順利排除了第1枚蘇制ΠOM3-2絆發防步兵地雷。孫科長排雷成功,極大地鼓舞了排雷分隊的其他戰友,他們迅速展開排雷行動。就這樣,偵排小組的同志們邊排邊研究,很快熟悉了蘇軍地雷性能,掌握了排雷要領。經過1個小時的緊張作業,偵排小組共排除蘇軍各式地雷39枚,開闢出一條通向珍寶島東側的道路,並基本查清了蘇軍布設的ΠOM3-2絆發防步兵地雷的敷設規律。在以後的幾次排雷作業中,排雷分隊又先後發現了蘇軍布設的ΠMH壓發防步兵地雷和CM-320信號雷。有了排除絆發地雷的經驗,戰友們信心十足、幹勁倍增,也很快掌握了蘇軍的布雷規律和排除方法。其中,蘇制的ΠMH壓發防步兵地雷是一種常見的防步兵地雷。它由塑料雷殼、裝藥、擊發機構、壓杆和起爆管等組成,利用炸藥爆炸的衝擊波殺傷人員,其特點是體積小、重量輕、威力大,一旦人員踩上,輕則炸傷,重則喪命,而且它採用了塑料雷殼,不易被金屬探雷器探到,布設的基本方法是挖坑埋設(雷蓋與地面水平或稍露出一點),也可直接放在地上。這次蘇軍將這種地雷大多布設在開闊地的草叢中,雷場正面約100米,縱深6~10米。針對這種地雷,排雷分隊主要用探雷針進行探測,探到后先小心拆下引信,然后用戰備鍬將地雷周圍的土輕輕地挖開將地雷取出放在一邊;對于直接布在地面的壓發地雷,排雷分隊直接拆下引信,就迅速排除了。為不驚動敵人,排雷分隊將這種地雷挖出來后,先暫時放在安全地點,準備戰后再集中引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在排雷過程中,排雷分隊還發現蘇軍在島上不規則地布設了CM-320信號雷。這種雷也是一種絆發地雷,引信及設置方法與ΠOM3-2絆發防步兵地雷相同,雷體距地面高1米以上,通常設在防步兵地雷場中和防坦克地雷場的邊緣,以及重要目標的隱蔽接近地段上,一旦絆發,該地雷首先放出白色火焰和在200米距離左右可以聽到的聲響,爾后連續拋出多個信號彈,高達20余米,整個拋射過程持續20秒鐘左右。這種地雷主要用于對雷場實施警戒,一旦有人進入雷場就發出聲光信號,是名副其實的“雷場哨兵”。對于這種地雷,排雷分隊採取了與絆發殺傷地雷相同的排除方法,也很快將其排除。在偵排雷過程中,偵排小組還發現了被蘇軍遺棄的背地雷用的袋子和裝引信的紙盒等物品。這一重要特徵,為偵排小組及時和準確地判明蘇軍的布雷情況提供了重要線索。


一個緊張和不安的夜晚過去了。在這一夜,孫科長率戰友們以夜色為掩護,查明了蘇軍的布雷情況,並排除了部分地雷,首戰告捷。排雷分隊返回后,及時總結排雷經驗,同時,針對蘇軍布雷的特點和規律,結合幾次上島布雷和排雷的經驗,為及時完成排雷任務,全面排除島上地雷,孫征民將排雷分隊編為掩護、排雷、運雷3個組,明確了分工,並組織了針對性的排雷訓練。3月20日上午8時左右,天色陰暗,霧氣朦朧,能見度很低,孫征民根據上級命令又帶領1個工兵排出發了。這次他們的任務是全面排除島上的地雷,為我搶回坦克贏得時間。為減少人員傷亡,作業中排雷分隊採取疏開隊形,先開闢幾條通路,爾后採取由近及遠,由左至右的方式,逐列排除蘇軍布設的地雷。正在大家緊張作業之時,1名排雷戰士被蘇軍狙擊手擊中腹部,痛疼難忍並在雪地上打滾。為搶救受傷戰友,孫征民奮不顧身地爬過去,就在他即將靠近這位戰友時,受傷戰友翻滾的身軀壓上了地雷,一聲巨響后,孫征民和這名戰友英勇犧牲。孫科長和戰友的犧牲,使排雷分隊的同志們悲痛萬分,但他們化悲痛為力量,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密切協同、連續作業,先後共排除蘇軍設置的各種地雷1700余枚,徹底掃清了通向坦克的障礙物,強有力地保障了我軍搶奪坦克的行動。



圍繞坦克的激烈爭奪


地雷排除后,我軍立即展開搶拖坦克的行動。蘇軍見硬搶坦克不成、布雷封鎖又被打破,于是改變戰術,派出特種作戰分隊採取秘密滲透的方式企圖將坦克炸毀。3月20日晚,蘇軍派遣一個由20餘人組成的爆破小分隊,沿預留的雷區通路偷偷摸向癱在冰面上的T-62坦克,企圖將其炸毀或炸沉至江底。但是,再狡猾的狐狸也鬥不過好獵手。敵人企圖炸毀坦克的陰謀被我及時識破,擔負警戒任務的分隊立即以猛烈的火力迎頭痛擊蘇軍的爆破小分隊。在我猛烈火力的打擊下,蘇軍爆破小分隊抱頭鼠竄,炸車陰謀沒有得逞。


與此同時,我方也展開了一場與敵人爭時間、搶速度的坦克爭奪戰。3月21日,在我方的火力掩護下,某坦克部隊的13名工程技術人員開始有條不紊地拆卸車上的重要部件。蘇軍發現后,為阻止我軍行動,開始晝夜不停地炮擊這輛坦克,企圖將其炸毀、炸沉。為保障拆卸坦克重要部件工作的順利實施和我拖救坦克人員的安全,我軍幾乎投入所有參戰炮兵,集中火力壓制蘇軍炮兵陣地。于是,我軍便與蘇軍展開激烈炮戰,一旦蘇軍開炮,我炮兵部隊便以數倍于敵的炮兵火力進行反擊。同時,我軍前線指揮員親臨現場指揮,組織警戒、掩護、搬運和救護;我裝甲兵工程技術人員冒着蘇軍的猛烈炮火,連續奮戰7晝夜,終于在3月28日按時完成重要部件的拆卸任務。而后,我軍決定將坦克整車拖回我岸。

  4月2日,我工程技術人員用兩套“推磨式”絞盤和相應的滑輪組進行第一次牽引試拖,但由于蘇軍炮兵火力非常猛烈,鋼絲繩兩次被炮火炸斷,數人負傷。在坦克爭奪大戰中,蘇軍見坦克搶不回、封不住、炸不掉,于是氣急敗壞地動用配置在縱深的所有炮兵(包括4個大口徑炮兵營和1個摩步團屬炮兵營),對江汊地區進行瘋狂的炮擊,企圖阻止我搶拖坦克行動,並試圖將坦克炸沉到江底,以徹底銷毀罪證。為保證我搶拖坦克人員的安全,我軍與蘇軍展開激烈炮戰。一旦蘇軍火炮開火,我軍便集中所有火炮向敵炮兵陣地進行猛烈射擊。隨着雙方炮戰的加劇和春天的臨近,坦克附近的冰層已難以支撐這一龐然大物,坦克轟然一聲沉入江底,使拖救坦克的難度再次增加。蘇軍見坦克已經沉入烏蘇里江底,以為萬事大吉,對江汊的炮擊也基本停止。


坦克沉到江底后,將其拖上岸的第一道難關就是破冰。為此,我工兵分隊決定採取爆破法破冰開槽,先在冰面上鑿開1列冰洞,然后將炸藥放入冰洞內進行爆破。這項工作十分艱巨,一來冰上作業時間長,二來目標過于暴露。開始敵人沒有識破我方的作業企圖,基本沒有進行炮擊,當蘇軍突然發現江面出現一條大冰槽后,氣急敗壞的蘇軍又恢復了往日的殺機,一發現有我方人員在江汊的冰面上活動,便向我實施瘋狂的炮擊,造成我方人員重大傷亡。儘管如此,我方指戰員不畏犧牲,英勇奮戰,在我方反擊炮火的掩護下,終于在約100米寬的江汊冰面上開出1條寬10余米的大冰槽。


同時,為及早獲取罪證,把沉在江底的坦克拖上來,裝甲兵急調某坦克師的53名工程技術人員和海軍某基地的4名潛水員緊急馳援,並從哈爾濱自來水公司調來2台手搖齒輪式絞盤及有關技術人員參加搶拖。4月15日晚,潛水員進行水下偵察后,將牽引鋼絲繩拴在坦克上實施首次水下牽引,但由于江底淤沙很厚,牽引未能成功。在兩次整車牽引失敗后,我方決定採取炮塔和車體分拖的方案,並從包頭某坦克制造廠緊急調來2輛坦克搶救車實施支援。


經過10多天的充分準備后,4月27日21時40分,海軍潛水員實施水下牽引鋼絲繩掛鈎成功。隨后,岸上4台絞盤同時啟動,終于將坦克炮塔拖到岸邊。28日22時10分,在嚴密防範的情況下,我方首先將炮塔拖入預先構築的掩體內進行偽裝。29日3時,參加搶救的全體人員又齊心協力將坦克車體拖出,並就地嚴密偽裝。29日晚,裝甲兵工程技術人員在對這輛T-62坦克進行緊急處理后,迅速用大型平板拖車將其運送到附近的火車站,準備運至撫順解放軍第6409工廠進行修理。在我方的嚴密保護下,T-62坦克被安全運抵撫順解放軍6409工廠,隨后,該坦克被送至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示。至此,中蘇雙方坦克爭奪大戰宣告結束。



如今,這輛坦克被放置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陳列室里,成為蘇聯侵略中國永遠抹不去的鐵證。這輛坦克上的紅外夜視儀、火炮雙向穩定器、大功率柴油機等新技術,被我軍裝甲兵科研部門所破解、掌握,為我軍研制新型的69式中型坦克提供了詳實的技術資料



[隱藏]
寸土必爭,強!!!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