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738
  • 回覆: 3
+6
作為世界上最強的軍事力量之一,二戰後美軍在科技方面長時間保持著領先優勢,即便是在目前階段,一部分技術已經被中俄所趕超,但其在相當多的領域讓保持著豐富的科研經驗、豐厚的技術積累,以及技術領先,但是古人云“驕傲容易使人自滿”,美軍在這一方面也是如此,點偏過不止一次科技樹,又不止一次的彌補。

點歪科技樹:美軍3000噸戰艦被迫轉行“跑運輸”,學的卻是二戰日軍的戰術
頻海戰鬥艦(LCS)本是美國海軍未來重要的一型水面艦艇,共有兩型,分別是滿載2784噸的獨立級(三體船),還有滿載3089噸的自由級(常規船體),由於頻海戰鬥艦已經被證明不堪大用,因此如果“安排”這些新艦艇成為了美國海軍面前的一個問題,於是美國智庫“國際海事安全中心”就有分析師提出了頻海戰鬥艦“跑運輸”的想法。
根據該想法:利用頻海戰鬥艦45-50節的最高航速(約83.3-92.6公里每小時),用於島嶼爭奪作戰,可以快速的將部分海軍陸戰隊隊員運輸到小島嶼上,較高的航速快速穿越危險海域,而其本身的隱身能力也有利於隱藏航跡,即便遇到反擊,也能做到有限“自衛”和快速脫離。
不得不說,該想法確實比較“異想天開”,根據設計標準自由級和獨立級可以搭載30名任務人員,也似乎比較適合島嶼的小規模作戰使用,高航速的快速機動,本身也在頻海戰鬥艦的任務特點範圍之內,可以說是有效利用,更為美國海軍提供了“新鮮”的戰法,變相解決了兩棲艦艇數量不足的問題,更重要是的是,終於非這些“昂貴且無所事事”的新戰艦安排了新的工作,雖然說只是“跑運輸”,但確實有活幹了。
但是,這個戰術安排本身有著很明顯的缺點,那就是缺少必要的掩護,也缺少反制能力,基本當別人是“小透明”;在比較熱點的海域,在各大國海軍面前,尤其是機動速度更快的空軍面前,幾乎各種大小艦艇的動向,對方都會一清二楚,多少有些“掩耳盜鈴”的味道;更重要的是,這個戰術其實在二戰時代,舊日本海軍就曾經使用過,當時正是被美國海軍打的“滿頭包”,如今又要美軍“撿起來”用,總感覺哪裡怪怪的。


在二戰的太平洋上,日本海軍曾利用高速驅逐艦來運兵,和現在美軍與高速頻海戰鬥艦運兵,原理如出一轍,發生於1942年8月-1943年2月的瓜島戰役期間(全稱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期間由於日軍在中後期失去瓜島周圍制空權和部分制海權,受到美軍戰機和戰艦的壓制,日軍運輸艦無法安全靠近瓜島,不得不在夜間,利用驅逐艦運送兵力和物資,同時利用其航速快的特點做到“快去快回”。



對於頻海戰鬥艦和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是美國海軍在近幾十年中最昂貴的“錯誤”之一,其設計思路主要集中於“由海向陸”的打擊方式,具有很強的跨海近岸作戰能力,在對方淺海區域“撒歡”,本身是架構在美軍長時間保持優勢的基礎上,可惜在大國海軍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別說接近對方的陸地了,即便是離得的近點,都可能會引來一群“新青年”圍觀。



在2020年4月,意大利芬坎蒂尼以FREMM級護衛艦為基礎的設計方案,在美國海軍FFG(X)“星座”級護衛艦首艦項目中勝出,戰勝的方案中,就包括由三體船瀕海戰鬥艦設計改進而來的方案,10月,美國海軍命名FFG(X)首艦為星座號,這型新護衛艦外形放棄了頻海戰鬥艦那樣的科幻隱身設計,預計滿載排水量會超過7400噸,最大航速超過26節。



雖然艦炮與頻海戰鬥艦是一樣的57毫米MK-110艦炮,有1座21聯裝海拉姆近防彈,2座密集陣近防砲,但是更大變化在於,搭載有32單元MK -41垂直發射系統,最少有2x4聯裝反艦導彈發射器,主要艦載武器方面,其實與目前各國海軍的護衛艦“標準”火力配置是一樣的,更大的噸位,也讓星座級可以搭載相控陣雷達,強化戰鬥力。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