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393
  • 回覆: 2
立法會秘書處於本星期一(3月1日)發表了題為「自置居所對香港社會經濟的影響」的研究簡報,內容認為參考回歸早年發展經驗,「當樓宇供應充裕,樓價便可回落至可負擔水平」,不過礙於《長遠房屋策略》訂立房屋供應目標太過保守,「提升自置居所比率仍然充滿挑戰……整體可供出售房屋的數量,與社會需求仍存在頗大距離」。


研究簡報又指出2010-2019年間平均每年實際只有建造13,500個私營房屋單位,而未來十年供應目標則改成12,900個私營房屋單位,可見自置房屋單位供應仍然緊絀。但是在如何改善相關問題一事上,該報告卻稱只能夠被動地等待2018年底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出的幾項建議落實生效,完全忽略了發展商囤積農地的問題,及政府對於私樓市場監管不足的影響。


新樓供應不盡充足


必須強調的是,立法會秘書處對房屋供應的評估其實可能還是稍嫌樂觀,因為近年往績已經表明實際建屋量往往追不上當局設定目標。從2014年起每年檢討的《長遠房屋策略》訂下了十年房屋供應量目標,而依每年平均攤分總量計算在2015年至2019年間應該已經建造86,500個私營房屋單位,但實際上新落成的數字卻只有不足80,000個,進度滯後情況不言而喻,而箇中主要原因無疑是坐擁大量農地的發展商不肯補地價換成建屋地。


另一方面,私樓單位即使落成以後,也不代表它們立刻自動流入市場成為對價格產生抑壓作用的有效供應。畢竟《長遠房屋策略》制訂總房屋供應目標時,本身就有按照過去十年私樓空置情況調整數字,故此可說它一早便假定了有部分新落成一手樓保持空置,而根據運輸及房屋局的最新統計,2018年及2019年已落成但到去年9月尚未售出的私樓單位分別有1,900個及2,400個,亦即其空置率超過一成以上。


規管市場責無旁貸


落成單位數量不足或許仍能用土地短缺或實際施工一類原因解釋,然而新落成房屋保持空置不推出市場明顯是發展商刻意操作的結果。私樓地皮如果來自政府賣地,章程一般都會加入四年或以上的建築規約期限,而這變相就替拖後推售時間給出明確日期;假若項目是舊契樓重建,更有機會出現無限期延遲取「入伙紙」的漏洞。況且就算來到所謂公開發售程序,發展商亦可能讓子公司或其他有關係人士裝成買家,並在事後假意撻訂,藉此「造市」推高樓價。


以上這些現象背後當然也存在政府規管不力的問題,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政府於2018年6月提出設立「一手樓空置稅」,結果卻以經過兩年審議後由當局撤回法案收場,而上星期三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於預算案論壇被問及相關事宜時,亦不肯正面回應會否重推「一手樓空置稅」或其他同類調控措施。《香港01》雖然一直提倡政府需要集中發展公營房屋,但這絕不代表當局可以撇開規管私樓市場責任,縱容發展商靠「囤樓」謀利。






支持一切解決房屋問題的方法



忘了董建華8萬5? 香港人是白眼狼, 這邊叫政府起樓, 轉頭又說政府起樓害他物業價值下跌.


引用:
原帖由 sexkiller3 於 2021-3-4 09:05 AM 發表
忘了董建華8萬5? 香港人是白眼狼, 這邊叫政府起樓, 轉頭又說政府起樓害他物業價值下跌.
香港人有好多
人人都炒樓?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