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5,111
  • 回覆: 12
+2
中興遭禁,想起一事。

當年經濟學家茅於軾曾經說中國可放棄18億畝紅線,糧食不夠,可從米國買。

有人問:如果米國關鍵時刻不賣了,怎麼辦?

茅說:那一定是中國人做了什麼壞事。

這樣的人佔據中國話語權領域多年。

中興遭禁說明,這種現象必須改變。

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否則到時,14億人吃飯的問題才是真的比中興被禁嚴重上萬倍的麻煩!



​​​​中國最重要就是把糧食安全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出現戰爭饑荒,誰他媽的賣給你?



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一個國家只有立足糧食基本自給,才能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進而才能掌控經濟社會發展這個大局。要進一步明確糧食安全的工作重點,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由美國福特基金會資助、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主持的 “糧食安全與耕地保護”課題學術成果發布會昨日在北京舉行。

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理事長茅於軾教授在會上指出,中國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曾經發生嚴重的饑荒。但是現在的情況已經完全不同於五十年前,國內國外的條件和環境全都變了。國內已經解決了糧食的生產和分配問題;國外有足夠的糧食生產和全球化的市場。發生饑荒的可能性即使不等於零,也是微乎其微的。“可是我們的糧食政策還立足於饑荒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的假定上。”

茅於軾稱,特別值得擔心的是把糧食安全和保護耕地面積聯繫起來,要求確保18億畝耕地不許突破。我國改革以後的三十年人口增加了45%,糧食產量增加了60%,而耕地是減少的。可見耕地和糧食產量之間沒有直接的關係。

對茅於軾教授的觀點,應邀嘉賓、原國家糧食儲備局局長高鐵生教授說,原來以為是一個研討會才來參加,如果只是一個學術成果發布會,他的很多反對意見將無法充分闡述。隨後,他退出了會場。


   茅於軾在其天則研究所對我國糧食安全問題研究報告的發布會上,公開反對18億畝紅線,認為我國糧食已經實現自給,不存在糧食安全問題;18億畝紅線的規定是錯誤的,在我國糧食能夠自給和國家外匯儲備數額巨大的情況下,即使有糧食供給不足也可以通過在國際市場上購買來滿足供應,沒有必要進行堅持;必要的耕地面積應該通過土地自由流通來保證,而不能通過行政命令來實現;18億畝紅線不可能守住,它只是抬高了我國的房價。該研究報告由美國福特基金會提供資金贊助。發布會過程中,國家前糧食儲備局局長憤而離席。這些就是關於茅於軾反對18億畝紅線的有關信息。對此,有人贊成,有人反對;贊成者很少,反對者居多。其實,茅於軾的觀點中有對有錯,我們應該仔細分析,而不應盲目反對或盲目贊成。



    茅於軾觀點的錯誤和問題

    在茅於軾的觀點中,存在錯誤的內容,而且其性質還比較嚴重。


    茅於軾認為,中國的糧食已經實現自給,不存在糧食安全問題。這個觀點是錯誤的。中國是13億人的大國,全國年產糧食5億噸,僅僅只是能夠基本保證我國人民的用糧,並不是很充裕,而且我國巨大規模的糧食產量是在小農分散經營的基礎上、在國家提供極大政策扶持的前提下實現的。這種大量分散的小規模農戶提供糧食基本供給的糧食生產供給模式存在巨大隱患,只要國家政策稍有改變或農業經營環境稍有不利變化,糧食產量就會大幅度縮減,糧食安全問題立即就成為中國穩定和發展的首要問題那時,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滿足中國糧食供應。特別是在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不是很好,中國又成為美國潛在競爭者的情況下,中國發生糧食危機,世界都會對中國封閉糧食出口的大門,那時中國的穩定都成為問題。中國有再多的外匯也不能從其他國家購進糧食。因此,中國不僅存在糧食安全問題,而且糧食安全問題還非常嚴重。



    茅於軾存在被美國利用甚至是僱用的嫌疑。從我國近幾年的糧食進出口數據來看,似乎中國確實不存在糧食短缺問題。我國小麥、水稻、玉米等主要糧食品種近幾年自給有餘,進出口份額很低,略有凈出口(只有1%多)。農產品進口最多的是油料(2/3依靠進口),其次是棉花,大麥純進口,水果、肉類產品進出口基本相當。我國主要農產品出口少主要是政策原因,也是我國根據自身國情進行有效保護的結果;我國進口最多的油料現在在進口、加工、價格方面已經被外資控制。目前美國最需要的就是我國放開糧食進出口的管制,特別是讓糧食生產出現不穩定,以利於美國控制中國農業,進而控制中國經濟、政治和外交。


茅於軾的研究報告要求政府放棄18億畝耕地紅線,實行以進出口調節糧食供給的政策,正好滿足美國通過控制中國農業來全面控制中國的目的,而且其研究報告由具有美國官方特殊背景的美國福特基金會提供資金支持,完全可以說明茅於軾的報告為美國所利用或操縱從此背景出發,茅於軾有被美國利用的嫌疑,也有被美國僱用的可能。

[ 本帖最後由 西奴末日 於 2018-4-24 06:49 PM 編輯 ]



中國必須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


        李克強總理曾經指出,未來幾十年中國最大的潛力在城鎮化,推進城鎮化就必須要擴大建設用地。但同時,我們又有18億畝的土地紅線是不能碰的。

        可是,多年來,包括茅於軾、周天勇等在內的不少社會名流,以及一些地方官員、房地產開發商等都普遍主張放棄該紅線。任志強甚至高調宣稱,“18億畝耕地紅線是中國房價高漲的罪魁禍”。

        當然,也有很多的人認為中央確立18億畝耕地紅線,是高瞻遠矚,是利國利民之舉。

        但是,據2013年5月27日《中國證券報》報道,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網站日前發布的由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司長徐林等人撰寫的課題報告《土地制度改革與新型城鎮化》稱,應大幅擴大城鎮建設用地規劃,改變嚴守耕地紅線的思路。

        誠如李克強總理於2013年3月17日在人民大會堂與中外記者見面並回答記者提問時所講,“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然趨勢,也是廣大農民的普遍願望,它不僅可以帶動巨大的消費和投資需求,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其直接作用還是富裕農民、造福人民。中國的城鎮化,其規模之大為人類歷史所未有,不僅對中國的發展很重要,而且會影響世界。”

        然而,作為國家發改委官員主導的《土地制度改革與新型城鎮化》課題報告,其拋出“改變嚴守耕地紅線的思路”等觀點,是可以理解的,但中國必須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

       《土地制度改革與新型城鎮化》課題報告顯示,大幅擴大城鎮建設用地規劃首先需改變嚴守耕地紅線的思路。在過去若干年內,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的政策在保護耕地、確保糧食安全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嚴控土地供給、嚴控市場需求的管理方式造成土地資源的價格扭曲,既不利於優化土地資源配置,而且還導致人地矛盾突出,城鎮建設用地供給緊張。衡量中國糧食安全,不能只用耕地面積來衡量,還要看耕地的質量和污染情況,以及在污染土地上生長出來的糧食質量。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通過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和農田整治以及拓展農業國際貿易與投資,過去所固守的實物形態的18億畝耕地紅線是可突破的,城鎮建設用地規劃可有很大突破。美國、日本建成城市用地分別占國土面積的3.1%和4.2%,而我國僅為0.33%,其中居住面積佔比僅為0.11%。我們城市居住用地至少有10倍以上擴張空間。

         實事求是地講,上述某些說法不無道理,但是,將中國這個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國的糧食安全寄希望於“農業國際貿易與投資”和“農業科技創新”等,不僅是幼稚的,而且是危險的,甚至是別有用心的。

         同時,將中國的建設用地、居住用地所佔國土面積比例,跟美國、日本的僅做簡單的數字比較,起碼連學術應有的科學態度都缺乏。

        中國新聞網等媒體公開披露,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荒漠化土地面積平均每年擴大2100平方公里,每天就有5.6平方公里的土地荒漠化,相當於每年“吞噬”一個中等縣。而早在2011年6月17日,人民網(603000,股吧)就有新聞報道指出,中國是世界上沙漠面積較大、分布較廣、荒漠化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沙漠和荒漠化土地面積達153.3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5.9%。荒漠化和乾旱給中國的一些地區的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帶來嚴重影響。

        對此,撰寫《土地制度改革與新型城鎮化》課題報告者難道一無所知?

        誠然,中國政府一直在治理沙漠和荒漠化問題,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治理形勢至今依然非常嚴峻,甚至越來越嚴重。

        眾所周知,2012年12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2013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着力提高城鎮化質量。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要圍繞提高城鎮化質量,因勢利導、趨利避害,積極引導城鎮化健康發展。要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城市群要科學布局,與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緊密銜接,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要把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重要任務抓實抓好。要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而在2013年3月17日,李克強總理也明確指出,“我們強調的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現在大約有2.6億農民工,使他們中有願望的人逐步融入城市,是一個長期複雜的過程,要有就業支撐,有服務保障。而且城鎮化也不能靠攤大餅,還是要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東、中、西部地區因地制宜地推進。還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邊是高樓林立,一邊是棚戶連片。城鎮化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會帶來經濟和社會深刻的變化,需要各項配套改革去推進。在推進過程中,還會遇到並且必須解決各種問題。”

        何況,課題報告《土地制度改革與新型城鎮化》亦顯示,所謂新型城鎮化,是指堅持以人為本,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統籌兼顧為原則,推動城市現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態化、農村城鎮化,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走科學發展、集約高效、功能完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個性鮮明、城鄉一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建設路子。新型城鎮化的“新”就是要由過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規模擴大、空間擴張,改變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務等內涵為中心,真正使我們的城鎮成為具有較高品質的適宜人居之所。城鎮化的核心是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完成農民到市民的轉變,而不是僅僅建高樓、建廣場。

         既然如此,那麼課題報告《土地制度改革與新型城鎮化》為何能拋出“改變嚴守耕地紅線的思路”等觀點呢?有關撰寫該報告者,或學術水平有限,或缺乏應有的學術態度,或是全局觀念意識而一知半解,抑或是藉助學術之名行維護某些既得利益集團之實試圖影響中國最高決策層。

         縱觀課題報告《土地制度改革與新型城鎮化》,我們也不難發現,其撰寫者一邊在談“新型城鎮化”,另一邊又尚未脫離傳統城鎮化的思維模式。這後者可能也是“改變嚴守耕地紅線的思路”等觀點出籠的因素。

        事實上,推進新型城鎮化所需的建設用地,很多都可以就地解決。譬如,有組織地依法改造城鎮原有的低矮樓房,即以高樓大廈代之。僅此一項,全國“集約”下來的土地,當是驚人的,且是更有利於推進新型化城鎮建設的。

        總而言之,無論是中國有關部委的官員,還是地方各級的領導幹部,以及普通民眾,都應該明確意識到,“推進城鎮化就必須要擴大建設用地。但同時,我們又有18億畝的土地紅線是不能碰的”。即中國必須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



樓主好快會被五毛話製造恐慌,我已於另一警世帖說明中國糧食危機問題,結果比誤國五毛和諧左


[隱藏]
引用:
原帖由 Classico 於 2018-4-24 06:22 PM 發表
樓主好快會被五毛話製造恐慌,我已於另一警世帖說明中國糧食危機問題,結果比誤國五毛和諧左
中國現在糧食安全在可控範圍之內
2015年中國糧食自給率95%








一、糧食的一些概念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口徑,糧食包括:
穀物:玉米、稻穀、小麥、大麥、高粱、蕎麥、燕麥等。
薯類:馬鈴薯等
豆類:大豆等。
糧食的用途有:口糧、工業用糧、飼料用糧。


二、2015年的官方數據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
2015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2143.5萬噸(12428.7 億斤)。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指出,2015年中國糧食消費量約在12800-12900億斤(64000-64500萬噸)之間。
兩相比較,國內糧食供需約有400-500億斤(2000-2500萬噸)缺口。
由此可以知道,2015年中國的糧食自給率在95%以上。

二、官方預測數據
以下是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發布的《我國糧食供求及“十三五”時期趨勢預測》

2013-2020年全國糧食產量的預測。




2013-2020年全國糧食消費量的預測。






按照預測 2015年的糧食自給率是93%。但根據2015年的實際數據,糧食自給率在95%。
按照預測,到2020年,我國農業糧食的缺口將達到1億噸。糧食自給率只有86%。


三、我國糧食的消耗概況

我國的糧食消費包括:口糧消費、飼料消費、工業消費。

口糧消費
2012年消費量為25389萬噸,較2003年增長6.9%,年均增長0.7%。
飼料消費
2012年消費量為14722萬噸,較2003年增長23.1%,年均增長2.3%;

工業消費
2012年消費量達10130萬噸,較2003年增長123.8%,年均增長9.4%;

工業和飼料用糧主力主要是玉米和小麥,稻穀比例在下降。

玉米
2012年玉米消費量達20000萬噸,超過稻穀成為糧食第一大消費品種,較2003年增長50.5%,年均增長4.7%;
小麥
小麥消費量12417萬噸,較2003年增長15.5%,年均增長1.6%。
稻穀
2012年稻穀消費量為19961萬噸,較2003年增長5.6%,年均增長0.6%,其中口糧較2003年增長8.7%,年均增長0.9%,工業用糧增長8.0%,年均增長0.9%,而稻穀的飼料用糧作用持續削弱,導致消費下降18.3%。

三、我國糧食進出口概況

2004年以前,中國糧食凈進口數量不大,並有若干年為凈出口。
2004年以後,中國糧食凈進口量快速增長,並長期為糧食凈進口國。
2012年全國糧食累計進口數量8025萬噸,出口277萬噸,凈進口糧食7748萬噸。
2013年全國糧食累計進口數量8645萬噸,出口243萬噸,凈進口糧食8402萬噸。
2014年國家糧食進口量突破1億噸(10000萬噸),其中大豆進口7140萬噸。
2015年國家糧食進口超過1.2億噸(12000萬噸),大豆進口8169萬噸。糧食出口為164萬噸,凈進口1億多噸。

四、進口如此多的糧食

從上述數據看,我國進口的糧食,遠大於糧食缺口。2015年,糧食缺口是2000-2500萬噸,而2015年糧食進口總量達到1.2億噸,凈進口也達到1億多噸。按照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發布的預測,我國應該要到2020年糧食進口才會達到1億噸,現在的情況比預測的提前五六年時間。

五、為什麼會進口如此多的糧食?

1、國際市場的糧食品種價格普遍低於國內

這點是很清楚的。在糧食作為飼料和工業消費的額時候,加工企業肯定會選擇更便宜的原料。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我國進口的糧食中,有近70%的大豆。從美國進口的大豆價格更便宜,出油率更高。

而國內因為規模化和機械化程度低,與國際糧價無比較優勢,無論是出口還是內銷,都無法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競爭。

另外一個原因是,美國、歐盟等國家,對出口的農產品進行了大量補貼,使其農產品可以傾銷到他國。

正因為價格的驅動,即使國內的糧食有庫存,足夠自足,依然會進口糧食。

2015年國內玉米產量過大,今年2016年,玉米臨儲被取消。用2016年糧食行業內比較流行的一句話講,即使今年全國農民不種一顆玉米莊稼,釋放這些庫存,國內也不會出現供應緊張的局面。但是,我們依然在進口玉米,不過是比例降了一些。據海關數據顯示,2016年1-3月我國已累計進口玉米65萬噸,其中3月份進口量達57.54萬噸。


2、國內糧食需求的多樣化日趨明顯

現在我們不僅僅滿足於口糧,現在工業和其他方面的用糧在日益增加。從上面的數據我們也看出,我國糧食的口糧消費,雖然佔大頭,但增長很慢,年均增長只有0.7%。

糧食不再單單只是解決國人的食用需求,還有工業上的需求。

3、國家正在逐步放低糧食自給自足的警戒線

糧食安全是國家關心的,更是很多民間的愛國人士、民族主義者所關心的。從國家安全的角度來說,糧食安全確實是必須的。但自給率達到多少還是合適的,民間的民族主義者幾乎很少去關心,還好,我們的政府做了決策。

如果僅僅單純從口糧消費的角度來說,我國要養活13億人口,是沒有問題的,完全是可以自給自足。但如果加入工業消費和飼料消費,以我國的人口基數和農業產能來說,很難達到足夠的自給自足。

而且,從上述2的分析來看,我國自己生產出的糧食,沒有比較優勢,在工業消費和飼料消費領域沒有競爭力,而進口更具優勢。
因此,無論從實際情況出發,還是經濟的客觀規律角度出發,無論是否願意,我國都不得不面對和放低糧食自給自足的警戒線,不斷溫性加大糧食進口,與此同時,加大國內的糧食產能。

以目前的大豆形勢來說,我國想要維持大豆較高的自給率已然是不可能的了。如果國家強行減少糧食進口,甚至禁止糧食進口,那些以糧食為原料的加工企業都將受到重大的影響,甚至影響民生。

六、中國是否存在糧食安全問題

在上述第三點“我國糧食進出口概況”分析里說的。

2004年以前,中國糧食凈進口數量不大,並有若干年為凈出口。
2004年以後,中國糧食凈進口量快速增長,並長期為糧食凈進口國。

顯然,2004年是一個很重要的時間節點。在2004年及以前,我國的糧食是可以凈出口的,說明我們已經能夠自給自足了,還有結餘,中國人已經足夠養活自己了。而且,此後十多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都是年年增長的,沒有理由說中國人養不活自己。

而在2004年後,中國長期成為糧食凈進口國的原因,完全不是因為中國自己生產的糧食不夠用,而是自己大部分糧食是小農生產的,糧食太貴了,買國外的比較划算。


但是我們又不能都是買人家的,萬一發生了戰爭,人家不賣糧食給我們,或者是提高糧價,我國的糧食安全會受到威脅。因此,我們還是要繼續生產糧食,即使自己生產的糧食沒有競爭優勢,但也要繼續生產。


一方面是保證國家的糧食安全,另一方面是要保證農民的生存,所以,有時候國家的給農民的糧食收購價會高於國際市場的糧食價格。


七、糧食安全與農民致富

客觀的來說,中國的農民為了國家的糧食安全做了很多犧牲。雖然我國有最低糧食收購價來保護農民,但是,眾所周知,在中國種糧食的農民幾乎是賺不到錢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盈虧線上下徘徊。但是,為了國家的糧食安全,中國需要大量的農民去生產更多不能賺錢的糧食出來。




糧食生產,相比於蔬菜、水果、肉蛋養殖來說,需要更大的土地面積,而附加值和經濟效益是最低的。農民根本是不能通過種糧食來致富,因此,國家才會取消農業稅、各種農業補貼和有糧食最低收購價等等來保護農民的利益,但即使是這樣,農民依然是艱難度日,但他們守住了所謂的“糧食安全”


糧食應該由大農、國營企業(農場)等去生產和解決,只有規模化和機械化,由國家統籌安排種植和收購,我國的糧食產能才能提高,成本才能降低,糧食安全才有保障。


而大部分想要致富的中小農,應該放棄糧食的種植,轉而去生產蔬菜、水果、肉類等附加值更高、更具科技含量、更有經濟效益的產品。


八、總結

1、在和平年代,我國不存在糧食安全的問題。中國的糧食確實存在缺口,但這缺口不致於影響國家糧食安全。
2、我國進口的糧食總量,遠遠大於缺口,主要是因為,國際市場的糧價更低。工業消費和飼料消費更偏向於進口糧食,而不是中國的糧食產能不夠。
3、中國已經完全解決了口糧消費,中國人養不活自己已是偽命題。但受中國經濟的發展影響,我國在工業消費和飼料消費領域,糧食自給率將逐步降低。
4、導致我國大量進口糧食的內在原因就是,我國的糧食生產存在大量的、高成本的、低端的產能,以至於沒有競爭優勢。因此,需要對這部分產能進行改造、淘汰、升級。

【完】



引用:
原帖由 Classico 於 2018-4-24 06:22 PM 發表
樓主好快會被五毛話製造恐慌,我已於另一警世帖說明中國糧食危機問題,結果比誤國五毛和諧左
英媒:中國糧食庫存巨大 儲備糧也需“去庫存”
2016-05-29


英媒稱,中國國家糧食儲備機構在27日拍賣約200萬噸陳玉米庫存及20萬噸大米,以便在收穫季節開始前清理倉儲空間,幫助從其存貨過多的糧倉中騰出空間。

由於一項令政府收購價格大大高於中國或海外市場價的政策,中國的玉米、小麥、大米及其他農業大宗商品的國家儲備已攀升至極高水平。據估計,僅玉米庫存就高達2.5億噸。如今,巨大的糧食儲備規模,一旦銷售很可能會淹沒整個市場,或者面臨因長期存儲而損壞的風險。

報道稱,國家糧食交易中心表示,該中心將向指定買家銷售2012年在中國北方種植的玉米以及2011年到2012年期間進口的玉米。按照人們的理解,這些指定買家是一些飼料企業和其他工業加工企業。對買家的選擇,表明這批玉米的品質已經惡化,不適合作為食品出售。

通常,中國的國家糧食儲備會把糧食存儲最多三年,再把陳糧輪換出去,以便為新收穫糧食騰出空間。整個系統的設計目的是通過糧食存儲確保價格穩定,或在發生自然災害時使用。

不過,倉儲糧品質差,而對於以高於市場價收購的庫存,儲藏機構為避免虧損過大而開出了很高的價格。這些因素導致最近幾年這些被拍賣的糧食許多都沒有賣出去。在27日的清理庫存銷售之後,中國將啟動每周的定期糧食拍賣。

今年,中國曾表示會取消最低收購價政策。對價格降低的預期已經對今年的糧食種植產生了影響。這個月,中國農業部副部長曾表示,今年東北產糧區的玉米種植面積出現13年來首次減少。

在中國政府公布上述消息之後,中國玉米價格已急劇下跌。目前,大連交易的玉米大宗商品交易價格為每噸1691元人民幣,自今年初以來下跌了近五分之一。

上個月,美國農業部官員曾警告稱,在整頓其農業支持政策之際,中國政府在國有玉米儲備上可能會面臨逾100億美元的賬面虧損。

報道稱,中國降庫存的行政努力,比如只向同意在拍賣會上買入的企業發放進口配額,已產生了不良後果。飼料廠和食品加工企業寧可買入或進口更廉價的新鮮糧食,而把不想要的陳糧庫存轉手賣回存儲倉庫,而這些陳糧庫存在這類倉庫會以新庫存入賬。

報道稱,這些倉庫具體存儲內容信息的缺乏,則放大了糧食儲備政策的扭曲狀況。中國媒體曾偶然曝光糧食儲備系統中的腐敗現象,其中的傳聞包括棉花倉庫充斥舊床墊以及檢查人員到來前不久糧倉神秘起火等。





糧食庫存達到40%     發改委:我國糧食庫存超國際標準一倍

張平說,客觀上,我國重要的商品、生產資料,總體上供給還是比較充裕,尤其是糧食。他說,糧價是最基礎的價格,糧食也是群眾最重要的一個支出項目。他透露,按照國際通行的評價標準,糧食的庫存量大體上等於一個國家一年消費量的17%-18%是比較正常的。現在中國的糧食庫存達到了40%。現在我國小麥的庫存還有2000億斤,幾乎相當於一年的小麥產量。所以,我國糧食庫存充裕。這就為我們保持價格總水平的基本穩定奠定了較雄厚的物質基礎。



中國算上中央儲備糧和地方儲備糧在內

品種主要是大米、面、玉米、豆類(大豆)和食用油。成品佔了大多數。

按照每人每天一斤消耗估算,可以保證全國任何地方都顆粒無收吃2年半到3年。


可是也有說能吃10年的



發改委專家稱糧食儲備十年吃不完 沒等吃就爛了

2015年07月31日 10:18 一財網





不過近幾年隨著蔬果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大量增加
糧食自給率 確實比前幾年有下降
這也是需要警惕的

[ 本帖最後由 西奴末日 於 2018-4-24 07:46 PM 編輯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隱藏]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