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678
2018-04-1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最近美中貿易戰交鋒不斷,在地緣政治和軍事上亦頻頻角力,中國大陸崛起對國際政經勢力版圖的影響顯已變化。台灣在擔心我相關產業是否因此受創之餘,更應對美、中、台三方關係的變化謹慎以對,找尋我們的著力點。

回顧歷史,從一九七九到二○一五年間,美、中、台大致保持穩定的三角戰略關係。即便其間兩岸關係有冷有熱,各方對維持現狀的解讀與作法也有不同,卻大致不脫此一格局。但近年美、中兩國政經實力消長愈見明顯,二○一六年後民進黨全面執政令兩岸關係急凍,而高舉民粹大旗的川普入主白宮快速調整對外政經戰略,加上中共領導人習近平透過人事改組、修憲等布局逐步權攬一身等因素,均大大改變往昔三角戰略關係成形的環境。由於先前穩定的三角關係遭到破壞,便使台灣陷入新的緊張情勢。

中國大陸近年經濟規模不斷擴大,近期力推的「中國製造二○二五」戰略更有直撲美國關鍵產業之勢。根據國際機構的調查,二○○七到二○一六年間,大陸軍事支出累積成長率達一一八%,成為全球第二大,整體政經勢力與國際話語權大為提升,美國當然要重新建構對中戰略。

在這種情勢下,蔡政府若還以為能仰賴美國的助台承諾與中共抗衡,便大錯特錯。自尼克森政府以來,美國各時期的親中或親台政策均取決於其自身戰略利益,與「濟弱扶傾」無關,這點不容蔡英文一廂情願。在經濟面上,根據美國台灣問題專家的估計,大陸龐大的經濟量體和商機不僅提供台商西進誘因,台灣每年更有約十五%的大學畢業生到大陸工作,且有相當比例選擇在當地定居,大陸對台磁吸效應有增無減。大陸上月公布惠台卅一項措施,又大力向台灣中階人才招手,更將加重人才西進的趨勢。對此,蔡政府僅有力道不強且缺乏長期戰略思維的片段回應,恐怕難以止血。

若就兩岸經貿關係的嚴重性與急迫性高低(多取決於中國)、因應策略的幅度大小、速度快慢(台灣有著力點)等面向進行情境分析,大抵可區分為四種情境;當問題嚴重性或急迫性較低時,若台灣回應幅度大、速度快,會較有優勢;反之,則是大陸有利。不可否認,我們的優勢正在流失。

在一九七八年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前,台灣大力推動十大建設,奠定良好的國家發展基礎,而有後來的經濟奇蹟,進而在兩岸關係上取得因應的時間與空間,這是第一種情境,也是台灣的最佳情境。其後,在兩岸經濟實力各有擅場與互補下,既無嚴重或急迫的問題要面對,也沒有迅速處理兩岸關係的必要,雙方便以維持現況為主,這是第二種情境。

然而,近廿年大陸以世界工廠、世界市場的角色融入全球經貿體系,吸引台商與跨國企業前往,經濟遂強勢崛起,也使它收割了兩岸關係的優勢。如今大陸更大動作推動一帶一路、中國製造二○二五及惠台卅一項等戰略,一面壯大自己,一面與台灣競逐產業、人才等資源。相對的,台灣雖推出新南向政策、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壯大台灣八大戰略上陣,卻被批評其內容缺乏應有高度及完整性。若蔡政府肯認真制定出合宜的兩岸政策,在兩岸經貿角力上,台灣便有望奪回緩衝空間,或搶得若干灘頭堡的機會,這是第三種情境。但如果政府的回應總是緩慢而被動,則將陷入談判籌碼流失的窘境,這是最糟的第四種情境。

總結而言,兩岸經貿關係近廿年的變化,台灣原本享有的優勢正在急速減弱,原有的因應空間也在變小。蔡政府要認清美、中、台三角戰略關係弱化的現狀,也須了解中國大陸擁有時間優勢的現實,據此務實檢討兩岸政策的優先性與得失,才不會讓台灣一再錯失良機。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