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1,157
  • 回覆: 1
科技進步的結果,最簡單的表現是什麼?
是生產力的提升,亦即是物價下降,生活質素提升。

很久以前,一般人在社會中生活,一天接觸或要購買的商品或服務不出十個。
也就願意以十分一的相等日薪去購買每件商品或服務。
每個人工作,也就可以每天生產約十份商品或等額商業服務,就賺夠生活費。

但是,因為社會科技的進步,人們生產力大為提高。
話說,早年前已出現十蚊店,而普通人月薪上萬港元。
那代表什麼?
即是說普通人月薪,夠買過千件商品!
如果說生產這些商品的工人工資只佔商品售價的十分一的話,可說這些工人,每人每月要生產過萬件商品才行。
換算上來,每天就要生產上 300 件!

但問問大家,一般人生活,每天要用上 300 種商品嗎?
大概一百件也用不上吧?

即是說,其實每 300 人,只要當中 100 人工作,每人生產 300 件貨品,就足夠讓 300 人享用各 100 件商品。
剩下的 200 人,其實工作生產的東西(或提供的服務),根本無用。

當然現時的情況有點不同,生產地多在落後地區,成本會低些。
上面說到的 100 人生產,合起來賺到的錢很可能夠 300 個當地人分。
又或者是,可以每人生產少些。
所以,大家未必留意到這個問題。

但是,科技會不斷進步,落後國家會進步,生產力會升,全球物價還是要跌的。
可以預見,如果情況沒改變,人們每人將會越來越生產多商品、提供多服務,但賺的錢越少。
例如每人每天生產 10000 件?
那麼每 10000 人,可能有 9900 人工作生產的東西(或提供的服務)無用!

那麼解決方法可以是什麼?
依我看,是立法限制人們的工作時數,降低社會整體的生產力。
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降低工作時數,也就是降低工資,所以單這樣也不行。
可以配合的方法,就是引入無條件基本收入。
初時小額,而隨着工作時數下降,這個無條件基本收入金額就調升。
立法限制人們的工作時數並配合引入無條件基本收入,就可穩定社會的生產力,解決生產力過剩這個科技進步必然結果的問題。



引用:
原帖由 xianrenb 於 2017-10-13 06:08 PM 發表
科技進步的結果,最簡單的表現是什麼?
是生產力的提升,亦即是物價下降,生活質素提升。

很久以前,一般人在社會中生活,一天接觸或要購買的商品或服務不出十個。
也就願意以十分一的相等日薪去購買每件商品或 ...
其實現代經濟已經出現問題。
如說一個人要做作家寫書賺生活費。
香港有約七百萬人,但讀者會是某一年齡組別,可當有二百萬人是目標年齡層。
書的類別有很多,例如可以對應不同興趣,可以當三十分之一左右是對應的人。
但當中的知道該書在世上有賣的有多少?會買的又佔多少?
又可以當當中的三十分之一左右會最終購買。
即購買者,大約等於 2000000/1000 ~= 2000 人。
如果該作者一年出一本書,每月淨賺 S 元,每年就是賺 10 * S 元的級數。
當他的人工/收入只是書價的 10 % 左右, 那麼要賣的總書價就是 100 * S 元的級數。
從上面的資料,每本書的書價就應該是 100 * S / 2000 = S/20 的級數!
如果香港人月薪約是 2 萬元,這類作者出售的書每本應該要賣 1 千元!
但現實是,普通書現在一般是低於二百元!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