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5,894
  • 回覆: 5
https://rc.mbd.baidu.com/znc57w5

中國研制的L-15獵鷹教練機,這款機型的最大起飛重量接近10噸,升限超過16000米,具有氣動性能好、機動性高、使用壽命長的優點,特別適合飛行員的培訓飛行任務,該機在世界範圍內都屬于一款性能突出的教練機,市場前景廣闊,目前已經有委內瑞拉、贊比亞等多國預定,而這一切也離不開其使用的發動機。

L-15獵鷹使用的是一款烏克蘭馬達西奇公司制造的AI-222-25F發動機,早些時候,中國曾經一口氣購進了超過300台的該型發動機,就是看中了其推力大、壽命長、安全可靠的優點。馬達西奇公司是一家世界知名的航空發動機制造商,最為有名的代表作品就是安裝在安-124、安-225上的D-18T發動機,就在今年,馬達西奇公司已經確定了將和中國展開合作,向中國轉讓相關核心技術,一起建立航空發動機的生產線。

然而事情似乎反轉的很快,近日,烏克蘭突然叫停中烏在航空發動機方面的合作,這也不禁讓人捏了一把汗,中國光是在資金投入上就不低于200億元人民幣,最關鍵的是發動機技術,我國目前的運-20運輸機仍然需要依賴俄制D-30發動機,如果能夠獲得馬達西奇公司的D-18T發動機技術,不僅運-20的心臟病可以得到解決,以後發展400噸級,乃至600噸級的運輸機也不是問題。

軍事專家對此表示,烏克蘭突然叫停與中國的合作其實也非常不得已,這背后很有可能是受到了來自美俄的強大壓力,能夠玩得轉高端航空發動機技術的國家屈指可數,中國若是在大推力軍用航空發動機技術取得突破,那么就將減少對俄制發動機的依賴,這樣不僅斷了俄羅斯向中國出口發動機的財路,而且也會影響到美制發動機在世界上的市場份額乃至地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美俄都不願意看到中烏合作成功。

但軍事專家強調,中烏在航空發動機方面的合作是大勢所趨,一方面,馬達西奇近年來的市場份額接連下滑,訂單寥寥無幾,生存都成了困難,所以必須尋求合作來擴大市場份額,投入更多的資金來進行技術迭代。而另一方面,中國不僅資金雄厚,而且本身對航空發動機的需求也很大,加上兩國的歷史淵源很深,所以是馬達西奇公司不二的合作夥伴,相比之下,這種合作是互利的,雙贏的,也是更加靠譜的。

航空發動機是中國空軍發展最大的短板所在,近年來研發成功的殲-20戰鬥機、運-20運輸機、L-15教練機等等無一不對航空發動機有着巨大的需求,而烏克蘭此次的緊急叫停最大的影響無非是推遲了合作的時間,從根本上來說對合作的總體趨勢是沒有多大影響的,畢竟烏克蘭秘密轉讓裝備技術也不是一次兩次了。



烏克蘭為何凍結中企在馬達西奇公司41%的股份?真相被曝光

【烏克蘭為何凍結中企在馬達西奇公司41%的股份?真相被曝光】https://mr.baidu.com/a3u8rqs

據烏克蘭媒體報道,烏克蘭首都基輔一家法院本月早些時候凍結了中國天驕航空公司在馬達西奇公司41%的股份,理由是相關股份轉讓涉嫌將西奇公司的資產和產能轉移到國外。

說到馬達西奇公司,大家可能覺得陌生。其實馬達西奇與中國在航空動力方面的合作已經有60多年的歷史,新中國制造的第一台發動機M-11FR就是在馬達西奇產品的基礎上誕生的。該公司位于烏克蘭第六大城市扎波羅熱市,是世界上最大的航空發動機制造企業之一,素有“動力沙皇”之稱,主要為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提供動力系統。其實中國現在的軍事工業和軍事科技,有不少是得益于烏克蘭的拋售。

近年來烏克蘭航空工業受美、歐、俄三方的擠壓,在夾縫中煎熬,被迫無奈的馬達西奇公司為生存考慮,將大名鼎鼎的安-225及安-124兩個型號運輸機的“動力心臟”——D-18T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這款發動機重達4噸,推重比為5.7,最大推力達23400千克)的技術授權給中國,並將在近期培訓100位專家前往中國。另外還提供技術支持中國研發渦扇20發動機。光這些就足夠我國航發產業縮短10~20年的發展歷程。

既然中國與馬達西奇公司合作的風生水起,為何烏克蘭還要凍結中國公司股份呢?難道中烏髮動機合作要停止了?就此烏克蘭國情專家表示:不必對這件事太過擔憂,只不過是一小插曲罷了,中烏進行商業合作是大勢所趨,不會受到個別事件的影響。俄羅斯軍事專家也表示,烏克蘭的這一舉動可能與美國施壓有關。

現在中國大飛機C919已經陸續起飛,近期再獲130架訂單。此前,C919國內外用戶已達24家,訂單總數達到600架。目前C919配備的是CFM公司研制的LEAP-X1C大涵道渦扇發動機,但是中國沒有把C919發動機全部寄托在國外發動機上面,也在研制自己的配套發動機,其中技術就來源于烏克蘭。一旦中國技術突破,馬上進行大規模量產就會更多搶占國際民航市場的一塊大肥肉,所以美國就想盡一切辦法從中阻撓中烏合作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技術人才早已入戶 ,天要下雨 娘要嫁人 阻也阻不了


烏克蘭這次拼了,將保護30年的圖紙交給中國,美俄激烈反對都無效

【烏克蘭這次拼了,將保護30年的圖紙交給中國,美俄激烈反對都無效】https://mr.baidu.com/e3hygu7



從去年就有消息稱,烏克蘭將把世界最大的運輸機安-225的圖紙技術轉讓給中國,這是真的嗎?有人問到。近日,俄羅斯媒體報道,中國空域產業集團已經從烏克蘭軍工企業手中獲得安-225運輸機的圖紙,該消息似乎證實了之前的傳聞,但是目前尚未得到官方消息的確認。

安-225運輸機(中文名:“夢幻”)是安東諾夫設計局研制的超大型軍用運輸機,該機長度達84米,翼展88.74米,最大起飛重量640噸,機艙最大載重253.8噸,機身頂部最大載重200噸,是目前世界上最重、運力最大的飛機,該飛機僅完成一架成品,曾用于背負航天飛機起飛。

中國就與烏克蘭為了安-225進行接觸在2010年就開始,如果中國接受烏克蘭的安-225等運輸機技術,這將是一個雙贏的局面。擁有安-225技術對烏克蘭來說沒有什么用,他們不可能自己制造這款大飛機,烏克蘭也向中國之外的其他國家兜售過,但是無人問津。而安-225的技術對于中國來說,還有許多可以借鑑的地方。

烏克蘭既然想把安-225技術轉讓給中國,中國當然願意接受,因為中國雖然已經擁有了運-20,但是更大型的運輸機技術對于中國來說還是空白,安-225技術或可以讓中國的研發人員從中學習到一些未曾到過的領域知識,這是一種提升,雖然中國未必會造安-225。美國人對此有些不高興,美國媒體報道該事件時稱,中國已擁有連美國都沒有的超級運輸機技術。

近年來,中國在航空工業投入了大量資金和研發力量,以此來彌補這個短板,運-20交付空軍,讓中國上了一個台階。如今若能得到安-225技術,中國或可借鑑安-225的技術,加快中國研發類似美國空軍C-5這樣的重型運輸機運-30。

屆時,中國空軍同時擁有與運-8、運-9、運-12、運-20以及運-30各種級別的運輸機,中國空軍的運送能力將不再遜色美軍,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戰略力量。



[隱藏]
相信中方已全數支付現金予烏方完成交易 而且所有人員已落戶中國了

經過 美 蘇 時代的折磨 烏方已知收到現金才是誠信

快快收錢 唔係渣都無

[ 本帖最後由 白雲2014 於 2017-9-22 06:53 PM 編輯 ]



中國烏克蘭發動機合作陷僵局?專家給中國吃下顆定心丸

日前俄媒一則報道引起了國內媒體的關注,據報道,烏克蘭地方法院以“涉嫌轉移國家資產”的理由,暫時凍結了一家中國公司在烏克蘭航空發動機巨頭馬達西奇公司41%的股份,另據報道,這家中國公司通過各種方式實際上已掌握了馬達西奇超過一半的股份,成為名副其實的最大股東,這個消息傳出后無疑讓很多關心中國航空工業發展的人感到驚訝,馬達西奇公司在烏克蘭有着“動力沙皇”的美譽,原來這家烏克蘭的國寶級航空企業不聲不响已經被中國人控股了?

而拜此次事件所賜,這家名為天驕航空的中國企業也正式走上了前台,實際上中國軍迷對該企業並不陌生,從2015年開始天驕航空就開始與馬達西奇展開合作,雙方投資在重慶興建了規模龐大的航空產業園,希望將烏克蘭的航發技術引進中國,加快中國相關產業的發展,而包括烏克蘭第一副總理庫比夫和駐華大使在內的多位高官也對中烏航空合作給予了高度評價,為何剛過了沒幾天,就傳出要“凍結中方股份”的消息,難道中烏髮動機合作要出現變化了?

熟悉烏克蘭國情的專家表示,其實中國網友大可不必對這件事太過擔憂,正如空軍專家傅前哨所說,中烏進行商業合作是大勢所趨,不會受到個別事件的影響。據介紹,烏克蘭國內目前正處于大選前夕,由于各種歷史原因,烏國內政治情況較為複雜,親俄、親西方勢力鬥爭十分激烈,在這種情況下,有人對烏克蘭和中國的技術合作“眼紅”也是很正常的,要知道發動機技術是航空工業的“桂冠”,不願意看到中國借助烏克蘭技術加速發展的人大有人在。

專家表示,烏克蘭作為前蘇聯的重工基地,繼承了前蘇聯的重要航空工業能力,其中以研發航空動力的馬達西奇公司為代表,但是從蘇聯解體后,由于軍工訂單的斷崖式下滑,馬達西奇公司的日子其實也不好過,尤其是俄烏兩國斷絕軍工合作關係后,中國事實上已經成為馬達西奇公司賴以生存的最佳合作夥伴,對于中烏航空動力的合作,事實上烏克蘭國內的有識之士都給予了積極支持,但是還是那句話,烏克蘭國內的局勢非常複雜,因此有人出手攪局也並不值得大驚小怪,要知道中國企業現在只要想進行國際併購,都會受到諸多刁難審查,此次事件應當不過是個小插曲罷了。

事實上,烏克蘭如果拒絕和中國進行航空合作的話,馬達西奇公司也就失去了發展壯大的絕佳機會,要知道中國是未來航空產業潛力最大的市場,如果烏克蘭航空企業能借着這股東風進入中國布局,無疑將獲得更上一層樓的機會,對于這樣一種雙贏的互利合作,烏克蘭個別地方政府完全沒必要小題大做,畢竟包括烏克蘭副總理在內的多位高官都已經為中烏航空動力合作背書,可以說中烏合作的趨勢已經不可阻擋了。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