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1,873
  • 回覆: 11
  • 追帖: 1
  • 分享: 1
+15
2017-05-22 11:35:14 來源: 網易軍事

因為經典老電影《紅日》讓張靈甫家喻戶曉,近年來各種圍繞張靈甫的新聞更是接二連三,更使得張靈甫的話題始終不停,他究竟是怎樣成為國民黨軍最精銳王牌部隊的領軍悍將,又怎樣兵敗身死?




圖1:黃埔四期中知名度最高的張靈甫



離開北大去黃埔



黃埔四期,幾乎可以說是和黃埔一期一樣將星璀璨,解放軍方面有林彪、唐天際、郭天民、曾中生、劉志丹、伍中豪、段德昌、洪水,國民黨軍方面就更多了,張靈甫、謝晉元、胡璉、李彌、劉玉章、賴傳湘、高魁元、文強、邱維達……,其中張靈甫集豪邁而沉靜,慷慨而嚴厲,勇猛而儒雅這些矛盾的特質于一身,經歷又極富傳奇性,因此知名度最高。



張靈甫,原名張鍾麟,字靈甫。1903年出生在陝西長安縣。1921年考入西安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少年張靈甫因為寫得一手好字而名聞遐邇,因此和書法大家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成了忘年交。1921年張靈甫畢業回家鄉當了老師,心懷大志的張靈甫顯然不會甘心如此。1923年,張靈甫離開家鄉,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不過一年多以後因為學費難以為繼張靈甫只好綴學,南下河南考入國民軍第二軍軍官訓練團。不久于右任來國民軍第二軍,鼓勵張靈甫報考黃埔軍校,于是張靈甫離開國民二軍拿着于右任的推薦信,前往廣州,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

圖2:黃埔軍校時期的張靈甫,還是用的舊名張鍾麟



從黃埔軍校畢業后被分配到21師擔任排長,跟隨部隊參加北伐,不久升任連長。北伐結束后,張靈甫調入第1師,在隨后的中原大戰和對紅軍的圍剿中,張靈甫以勇猛善戰而名聲大噪,同時也因為戰功從連長、營長直到1933年升任第1師獨立旅第1團上校團長,從黃埔軍校畢業也只有五年,在四期生中算是比較出色的。



扑朔迷離的殺妻案




張靈甫當上團長時才只有30歲,可謂少年得志,人又是高大英俊,自然就有人替他操心婚事。不久,張靈甫就經人介紹在駐軍的四川廣元和吳海蘭結婚,吳海蘭上過女子學堂,有文化,而且年輕漂亮,和張靈甫堪稱郎才女貌,兩人感情也很好,很快就有了女兒張云芳,這也是張靈甫的第一個孩子。不料1935年冬,張靈甫在回老家探親時竟然將吳海蘭槍殺,成為轟動一時的“團長殺妻案”。





張靈甫殺妻的原因,流傳最廣的說法就是“因妒殺妻”。張靈甫聽說妻子有外遇,因妒生恨而將妻子開槍打死。而且“因妒殺妻”還有各種版本,細節都說得活靈活現。




但是后來還有一種說法,張靈甫是發現妻子通共才將其槍殺。張靈甫的第四任妻子王玉齡曾經提到,張靈甫告訴她,是吳海蘭拿了他的東西,張追問又死不開口。種種事情交織在一起,最終釀成慘案。張靈甫的老部下劉光宇多年后談及此事,也說是吳偷拿了張靈甫的文件,張靈甫發現后她又不解釋,這才最后釀成悲劇。





圖3:張靈甫和第四任妻子王玉齡的結婚照




吳海蘭的哥哥確實是共產黨,而她本人思想也比較左傾,如果說在哥哥影響下,偷拿張靈甫的文件,也不是沒有可能。



張靈甫殺妻案發,被蔣介石下令查辦。張被判處有期徒刑十年。其關押監獄老虎橋監獄的典獄長是張在黃埔的同學,得知情況后便鼓勵他申訴。申訴后很快就改判,于1937年1月獲釋,實際只關了一年多。如果不是“通共”顯然不可能這樣快獲釋。
而“因妒殺妻”說把張靈甫后來獲釋說成是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刑事犯罪的軍官都一律釋放戴罪效力,這也和歷史事實不符。



抗戰中的王牌悍將






張靈甫出獄后以字為名,改名靈甫,字鍾麟,本來還想回到第1師,給胡宗南連寫了兩封信,都沒有回音。于是張靈甫就找到了黃埔學長又是當年第1師同事的王耀武,王耀武深知張靈甫是作戰彪悍的“猛張飛”,即便自己的51師當時沒有帶兵管的實缺崗位,也給了張靈甫上校高參的閒職,先將張靈甫招到了麾下。所以說“殺妻案”無疑是張靈甫人生中的一大轉折,不但因此而改了名,還從胡宗南部隊轉到了王耀武部隊,如果他一直在胡宗南部隊,就沒有了后來在抗戰中和日軍作戰的機會。
張靈甫到51師沒多久,全面抗戰就爆發了,51師和58師合編為74軍,立即投入到了淞滬會戰。10月,補充的新兵團到達前線,整編為51師152旅305團,張靈甫擔任上校團長。隨着戰局的惡化,中國軍隊被迫放棄上海,張靈甫率部作為74軍後衛,掩護主力撤退。






1937年12月,率部參加南京保衛戰,張靈甫在戰鬥中左臂負傷,但一直帶傷堅持指揮,直到74軍撤過長江后才后送治療。
1938年3月,傷勢尚未痊癒就歸隊,升任74軍51師153旅副旅長兼305團團長。5月,率部參加蘭封會戰,



1938年9月,升任74軍51師153旅少將旅長,率部參加萬家嶺會戰,此戰幾乎全殲日軍第106師團,史稱萬家嶺大捷。而張靈甫組織敢死隊從后山絕壁上攀登而上奇襲並攻占制高點張古山,為戰役勝利立下頭功。74軍也因此戰而躋身王牌軍之列,張古山之戰也被寫入74軍軍歌,張靈甫一戰成名。






圖4:張古山,張靈甫在此地一戰成名



1939年3月,率部參加高安會戰,在戰鬥中右膝蓋負傷。后經蔣介石批准,赴香港就醫治傷。期間得知抗戰期間軍人一律不能出國的規定,立即停止治療回國,結果留下後遺症,右腿有些瘸,因此被稱為瘸腿將軍。回國后于1940年11月,升任74軍58師副師長。




1941年3月,率部參加上高會戰。74軍因在此戰中表現突出,獲得中國軍隊最高集體榮譽飛虎旗,74軍也被稱為抗日鐵軍,成為最高統帥部直接掌握的戰略預備隊。




1941年9月,率部參加第二次長沙會戰。由于密碼被破譯,74軍的行動完全被日軍掌握,結果在春華山遭到日軍伏擊,但就在這樣被動情況下,58師依然突出重圍,雖然傷亡過半,但王牌軍的強悍還是令日軍都為之敬畏。1941年10月,張靈甫繼任74軍58師師長。




1942年5月,日軍大舉進犯浙贛路,74軍奉命緊急馳援。74軍對于穩定衢州等地的防禦至關重要,但在日軍后撤中國軍隊開始反攻,統帥部卻將74軍調走沒能參加反擊作戰。



1943年5月,率部參加鄂西會戰,58師表現相當出色,收復公安。




1943年11月,率部參加常德會戰,通常中國軍隊要對抗日軍1個聯隊就需要1個師,而58師和51師在此戰中以6個團對日軍6個聯隊,居然還能占得上風,在抗戰中也是很少見的,所以戰后張靈甫榮獲三等云麾勳章。




1944年5月,升任74軍副軍長兼58師師長。率部參加長衡會戰,因為表現優異,榮獲三等寶鼎勳章、忠勇勳章。



[隱藏]

圖5:抗戰後期張靈甫(前排左二)和74軍軍官合影




1944年10月,進入陸軍大學第二期甲級將官班深造,當時甲級將官班基本上都是中將,張靈甫以少將副軍長進入甲級將官班是很少見的。1945年2月,被詮敘廳正式授予陸軍少將軍銜。1945年7月,從陸軍大學畢業,回到74軍繼續擔任副軍長。
1945年8月,率部接受衡陽地區日軍投降。





孟良崮兵敗身死






1945年12月,張靈甫在74軍前兩任軍長俞濟時和王耀武的保薦下,越過眾多比自己資歷更深的將領,繼任74軍軍長,此時的74是國民黨軍五大王牌主力之首,又負責衛戍南京,所以有着“御林軍”之稱。1946年3月,國民黨軍進行整編,74軍改編為整編74師,張靈甫也隨之改任整編74師師長。




解放戰爭開始,整編74師作為國民黨軍在華東戰場的頭等主力,先後攻占兩淮和漣水,給解放軍造成了不小的損失,成為華東解放軍的頭號勁敵。1946年3月,國民黨軍對陝北和山東進行重點進攻,整編74師就是國民黨軍進攻山東的主力兵團第1兵團的核心骨幹。





在5月的孟良崮戰役中,張靈甫也並不是為了搶頭功而孤軍冒進,實際他一直對將74師這樣的重裝部隊派到山區非常不滿,就是作為進攻坦埠的主攻部隊,他也比較謹慎,起初一直只派了1個旅渡過汶河,另外2個旅始終在汶河以南,在第1兵團的嚴令下才于5月11日全師北渡汶河。




5月13日晚上遭到解放軍猛攻后,就立即將主力撤到汶河岸邊,而且兩翼友鄰都在解放軍的猛攻下后撤,和兩翼的距離拉大,因此判斷解放軍有圍殲74師的企圖,請求后撤。但被第1兵團司令湯恩伯拒絕,湯恩伯表示會協調兩翼友鄰,必須繼續進攻坦埠。



5月14日一早,74師本來還想按計劃進攻,但解放軍的攻勢卻非常猛烈,張靈甫果斷命令放棄進攻立即后撤,到中午前後就已經退到孟良崮,他本來只是派1個團控制孟良崮作為依託,主力沿公路展開,還是準備繼續撤回垛莊。但這時“國防部”卻命令74師固守孟良崮,吸引解放軍主力,來個中心開花!張靈甫認為“依此有利地形,只要友軍來得快,有可能打好!”,這才遵照命令將全師在孟良崮轉入防禦,但是左右兩翼的援軍卻裹足不前,短短几公里的距離,三天都沒能打通,使74師孤軍奮戰到16日彈盡糧絕而全軍覆滅。






圖6:孟良崮戰役遺址




關于張靈甫到底是怎么死的,一直都有爭議,主要有以下三種說法:一是自殺,這是74師輜重團團長黃振回憶張靈甫的勤務兵、報務員等師部人員在張靈甫死后跑到58旅旅部,報告說是張靈甫命令副官劉立梓用卡賓槍將自己和副師長蔡仁杰、58旅旅長盧醒、明燦(58旅副旅長)、周少賓(58旅170團團長)等五人打死。當時就在師部門口的74軍輜重團1連連長李懷勝也回憶是張靈甫命令副官劉立梓將自己、蔡仁杰和盧醒打死的。后來接任重建的整編74師師長的邱維達也在回憶錄里說被解放軍俘虜后遣返的74師師部參謀楊占春(楊占春回到南京將張靈甫的親筆遺書交給了其遺孀王玉齡)是張靈甫命令劉立梓開槍將自己打死。




圖7:據說是張靈甫給王玉齡的遺書,但有爭議






第二說法是擊斃,解放軍6縱特務團在攻擊時74師師部所在山洞時遭到頑強抵抗傷亡很大,只好投入手榴彈然后亂槍掃射將其擊斃,這是5月30日陳毅、粟裕向中央報告的,今天已經成為官方的定論。90年代6縱18師師長饒守坤在接受中央電視台《孟良崮》攝制組受訪時說:“張靈甫究竟是誰打死的,今天說不出。實際上是這個部隊,那個部隊,大家都往(山洞)里打槍打手榴彈,所以大家都說不清。我的看法是,亂槍打死的。”





第三種是被俘后被殺,4縱30團曾于16日報告華野司令部俘虜張靈甫,后又報告押解途中6縱特務團副團長何鳳山因自己部隊傷亡很大,氣憤不過將其槍殺。陳毅曾于5月29日在團以上幹部會議就此進行過嚴肅批評:“此次對俘虜政策的破壞達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對放下武器的自由殺害,各級幹部不加責備,不追究責任。”此戰由于74師頑強抵抗,解放軍參戰各部隊傷亡都相當嚴重,戰鬥結束后槍殺俘虜的情況屢屢發生,因此張靈甫被殺也在情理之中。但是6縱特務團副團長何鳳山在80年代接受採訪中卻否認自己打死張靈甫,並坦陳自己並沒有進過那個山洞,張靈甫怎么死的也不清楚。





粟裕在解放后接受《紅日》的作者吳強採訪時講到,張靈甫的致命傷口是湯姆森衝鋒鎗從左腦后打進,右下顎穿出。而張靈甫身材高大,這樣的彈道只有在他下蹲或彎腰時才有可能形成。由此看來,只有下令部下將自己打死或者被俘后被打死,才符合這一傷口。




戰后,蔣介石為張靈甫頒發第三號旌忠狀,在南京玄武湖畔為其修建紀念碑(解放后被拆毀),將山東蒙陰縣改名為靈甫縣,並將英國援助的1艘驅逐艦命名為靈甫號。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灣,建軍人祠,張靈甫被列為“烈士”第一人。



不過張靈甫到底被埋在哪裡卻一直沒有定論,2003年,張靈甫遺孀王玉齡在上海浦東玫瑰園墓地為張靈甫建了衣冠冢。近年還有山東臨沂市沂南縣某村農民聲稱自家羊圈下就埋着張靈甫的遺骨,但卻要張家后人先付20萬元,再進行遺骨鑑定的新聞。




圖8:王玉齡在上海玫瑰園墓地為張靈甫建的衣冠冢



張靈甫儘管最后追隨蔣介石走上與人民為敵的道路,但是他在抗戰中確實為國家和民族做出了貢獻,因此2005年張靈甫的遺孀王玉齡和兒子張道宇受邀出席抗戰勝利60周年紀念大會,並獲得抗戰勝利60周年紀念章。




本文來源:網易軍事  作者:光亭                     責任編輯:姚文廣_NN1682



http://war.163.com/17/0522/11/CL1NUKE3000181KT.html



一個致命疏忽與王牌74師的覆滅
2017年05月21日 12:03:59
來源:鳳凰號         作者:投筆膚談




王牌主力+帥哥長官,為整編74師贏得不少印象分




1947年5月16日,被譽為國民黨軍"五大王牌"之一的整編第74師在孟良崮上全軍覆滅。由于這支部隊在國民黨軍中的地位過于牢固,加之其指揮官又是一個足以迷倒萬千女性的"大帥哥",以致在70年后的今天,仍有不少人為之議論紛紛。所有話題中,很重要的一個就是: 74師為何會失敗?給出的答案也不盡相同,如"共諜破壞"、"地形不利"、"主將驕狂"、"各部協同差"等等,誠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不過,還有一個原因卻被人于不經意間給忽略了!





陳毅、粟裕決心從敵軍陣型中剜出74師,吃掉它。



先來簡單回顧一下這場戰役的背景:萊蕪戰役之后,國民黨軍統帥部決定改變戰術,重點進攻山東和陝北。在山東,顧祝同指揮24個整編師、60個旅約45萬人以"密集靠攏,穩紮穩打"的戰法,試圖先把將華東野戰軍逼至膠東海邊,然后再行剿滅。為了打破敵人的重點進攻,華東解放軍在一個多月中忽打忽停,試圖于機動中調動對手,但未能達到預期效果。5月上旬,華東野戰軍主力轉至蒙陰、新泰、萊蕪以東隱蔽集結,尋找戰機。這一次的誘敵行動見效了。顧祝同見解放軍"東竄",即令各部"跟蹤進剿",並特命第1兵團司令湯恩伯率領整編74師以及25師和83師扑向沂水。機不可失,陳毅、粟裕決定以虎口拔牙的方式圍殲敵之攻擊矛頭、王牌第74師。



[隱藏]
當華野首長做出作戰部署之后,各部迅速行動起來。也就在這個時候,極富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




解放軍的穿插部隊從74師的眼皮底下鑽了過去



據時任華野1縱司令員葉飛回憶,13號黃昏,他接到命令后立即率部趕往預設戰場。恰在此時,第74師各部也在向孟良崮收縮。兩支即將殊死搏殺的隊伍,一個在山坡,一個在山頂。彼此間如此之近,以致葉飛不用望遠鏡都能看到運動中的敵軍。他心裡很清楚,這個節骨眼上,部隊一旦停下來,很容易引起對方警覺。于是,他命令部隊不要理睬這股敵人,繼續前進。解放軍這邊很清楚對方的身份,自然是不願聲張,只管趕路便是。難得的是,對手也很配合他們。或許是將其誤認為是友軍的緣故,74師官兵始終未向對方吆喝口令,更談不上打槍了。最終,雙方"相安無事"。





孟良崮戰役經過圖



第二天,戰鬥全面展開。眼見正面出現解放軍主力,與兩個友鄰間的聯繫被切斷,後方退路垛莊又被從魯南飛兵趕到的華野6縱搶占,74師師長被迫困守孟良崮待援。就這樣,面對國民黨軍的重點圍攻,華東解放軍以"萬馬軍中斬上將之首級"的氣概一舉"吃掉"了其戰鬥力最為強勁的一支部隊。而74師的被殲與葉飛部隊的成功穿插有着莫大關係。戰鬥剛一打响,華野1縱即插入到74師與25師之間,成功地割裂了這兩支部隊的聯繫之后,在覆浮山、界牌、天馬山一線頑強阻擊一切試圖向74師靠攏之敵,最終保證了整個戰役的順利進行。





孟良崮戰役中被俘的部分74師官兵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在華野1縱的軍功章上,竟然也有74師官兵的一份"功勞"。須知,在那個霧霾初期的黃昏,如果有哪個74師的軍官或士兵向那支從他們眼皮底下匆匆而過的隊伍喊上一聲"哪個部分的",歷史可能就會改寫。然而,沒有人這么做。就這樣,歷史也就按照其本來的那個軌跡前行。





"連戰皆捷"之下,使得74師從上到下都充滿了一股驕氣。





至于74師官兵為何連聲"口令"都不去問,恐怕還不僅僅是一個"懶字"。自內戰爆發以來,74師雖然也曾在華東戰場上遭遇對方頑強抵抗,但仍然奪取了攻取淮陰、二戰漣水等戰鬥的勝利。"連戰皆捷"之下,使得74師官兵從上到下都充滿了一股驕氣,既看不起對手,也看不起友鄰部隊。加之解放軍在戰前的刻意示弱,更是加重了這一點。于是,自然不會有人去問那句"口令"了。相信就算當時74師知道了對方是解放軍,他們中的很多人也不會把那群"手下敗將"放在眼裡。



于是,一個致命的疏忽,再加上致命的驕狂,鑄成了74師在孟良崮上的覆亡!



http://news.ifeng.com/a/20170521/51131474_0.shtml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