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1,798
  • 回覆: 3
  • 追帖: 1
+8
2017年03月17日 11:06 新浪軍事


1937年七七事變之后,中日之間的衝突日漸升級,很快就爆發了淞滬會戰和徐州會戰,兩國投入的兵力總數已經超過100萬人,重炮、艦艇、飛機全部上陣,成為上世紀30年代截止那時為止最大規模的戰爭。但是交戰的雙方卻都出現了一個怪現象——不宣戰,蔣介石雖然已經在廬山發表了全民族抗戰的講話,但只字未提宣戰的問題;同樣,日本的近衛文磨政府也宣布“不以南京政府為對手”,拒絕宣戰。這一戰爭奇觀恐怕跟兩年后的英法“靜坐戰爭”同樣令人驚訝。

  抗戰就一直保持着這種雙方皆不宣戰的狀態,直到4年多之后的珍珠港事件爆發,美英開始對日宣戰之后,已經西遷至重慶的國民政府方才正式對日宣戰。究其原因,其實交戰雙方都有着極其明顯的弱點,權衡之下,會發現不宣戰遠比宣戰要好。
從積貧積弱的中國角度來說,不要說野炮榴彈炮坦克汽車等技術裝備,就連最最基本的單兵裝備比如步槍機槍和炸藥的自產能力也是相當有限。要武裝和持續供應四百萬人的軍隊,對于當時的中國軍工來說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務。因此,中國為了防止比利時、捷克、蘇聯等國被迫中立而停止武器出口和援助,只得處于交戰而不宣戰的地位。

  至于日本為何不宣戰就稍微複雜些了。



一方面,面對長期孱弱落後的中國,已經完成了近代化並且擠進了列強行列的日本人的優越感十分強烈。尤其是當時的日本軍界,越是中國通就越是對當時的中國持鄙視態度,認為中華民族占據着東亞的大片地盤簡直是浪費資源。同時,日本軍界和政界高層認為中國實質上根本還沒有統一政府,各地是一盤散沙,在現代化的日本軍事力量面前應該是不堪一擊的,在當時這種背景下,所謂“三個月滅亡中國”這種屁話在日本軍人中竟然還真有一定市場。
  真正的中日民族之戰打响后,37年下半年的淞滬會戰雖然狠狠地打了“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臉,但日軍中很多軍官都振振有詞的說淞滬戰場正面狹小,而且日軍主力是分批投入,沒有攥起一錘定音的拳頭,所以才拖了三個多月。徐州會戰持續好幾個月,日軍中又有人說黃泛區拖延了日本機械化部隊的行動步伐。直到武漢會戰,日軍才真正認識到,在中國腹地如此廣大的正面和縱深跟不屈不撓的中國人戰鬥確實不是什么輕鬆愉快的任務。此時再強調宣戰又有損于他們那所謂“帝國軍人”的光輝形象,乾脆不了了之。

  而長達4年時間裡日本不能對華宣戰的真正原因,還是在于日本自身其實是一個外強中乾的窮鬼帝國主義。



雖然日本全國上下經過長期的洗腦教育,建立了所謂“舉國一致”的軍國主義政體,又通過長期盤剝全體國民,將相當一部分國民財富轉化成了槍炮、飛機、艦艇等軍事裝備,但這一切並不能改變日本國力不足和資源匱乏的問題。  



日本是個極度缺乏能源和金屬礦產的國家,但現代戰爭最需要的物資恰恰就包括這兩項。為了解決石油的問題,日本政曾經試圖對國內外的石油工業建立控制權,其解決方法向三個方向進行,最重要的是是在日本境外直接購買或者租借油田或獲得租借地;其二是勾結滿鐵掠奪遼寧境內的油頁岩;第三是利用撫順等地豐富煤炭資源,引進歐洲技術走煤炭液化和合成的道路。


就第一條措施而言,日本手裡那點錢根本不足以購買什么富饒的油田,願意出售和租借油田的也只有墨西哥和波斯等欠發達國家,更重要的是,這些國家距離日本本土過于遙遠,戰爭時期運油的航線很容易會被美英等國切斷。

  其次,日本的煤炭液化工業雖然取得了進展。1937年由滿鐵出資在撫順建設煤炭液化生產廠。當年7月21日,煤炭液化作業首次成功,但這日本的第一批煤液化油,卻只夠裝滿3個玻璃瓶。從30年代日本的技術水平來看,即使把撫順油頁岩和煤炭液化工業全部發動,一年的石油產量也不會超過10萬噸,要超過這個數字的話,則還需要至少30-50萬噸鋼材和2000萬-3000萬噸煤炭。奉天的這兩個工廠加上庫頁島南部的石油產量和日本本州的產量,估計日本的石油生產最高可以達到每年67萬噸。而根據日本海軍在1931年所做的保守預測,1932-1937年間日本國內的石油需求量最低只能壓縮到每年250萬噸,這樣就還有每年183萬噸的巨大缺口,需要通過從國外獲得石油來彌補。從哪裡彌補呢?美國。

  當時日本的進口石油占到其國內軍民正常消費量的80%,而這些進口石油當中,當時石油產量世界第一的美國則占到75%-80%,另外一個重要來源是荷蘭在東印度群島的殖民地。如果日本在同中國的戰爭中正式宣戰,這樣美國、荷蘭以及控制着婆羅洲油田的英國正好可以借維持中立的名義立即停止對日本提供石油、廢鋼鐵這兩項重要戰略物資。除了日本對石油的依賴之外,日本的鋼鐵企業採用成本低的平爐煉鋼也急需進口美國的廢鋼鐵作為原料。如果沒有了石油與廢鋼鐵的輸入,日本的戰爭機器最多堅持三年就將徹底停擺。




  日本的最終滅亡的猛然加速,也還是在英美越來越大的禁運壓力下,終于露出了本來面目。他們打着太陽旗迫不及待的開始搶奪英美勢力下的地盤,因為那裡有他們夢寐以求的石油和鋁土、錫、橡膠等種種戰略資源。

不過,侵略者不遭到有力的打擊不會滅亡。整部抗戰史告訴我們,打鐵還需自身硬,如果沒有足以武裝自己的完整國防工業體系,作為一個泱泱大國,打起仗來將會連宣戰的勇氣都拿不出來。(作者署名:雷曼軍事現代艦船)
http://mil.news.sina.com.cn/hist ... ycnpiu8897502.shtml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