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1,901
  • 回覆: 1
2017-01-15 11:28:58 來源: 兩機動力控制


中國航空發動機的發展,牽動着每一個中國人的心。有的人總說中國航空發動機缺乏投入、型號少等問題,還有人對中國在渦扇發動機上長期落後于世界先進水平嘆息不已,因為中國在建國初就已經裝備了最先進的噴氣式戰鬥機,但是在60-70年代,中國和世界航空發動機的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差距越來越大。等到美國、蘇聯等國裝備第三代渦扇發動機的時候,中國還在第二代渦扇發動機上艱難跋涉。渦扇九發動機發展28年,在21世紀才終成正果就是一個典型。




但我們必須認清一個現實,國航空發動機的基礎,相對于西方國家和蘇聯來說,實際是非常薄弱的。中國雖然在建國之初就裝備了最先進的噴氣式戰鬥機,而且很快就進入國產化階段,但實質還是仿制蘇聯發動機。中國的航空發動機產業,實質上是在戰爭的壓力下,硬生生照貓畫虎建立起來的。



由于國防壓力大、中國又在國際上出于孤立地位,因此航空企業基本上是單純仿制,沒有下功夫及時消化、吃透技術,制造零部件以滿足蘇聯圖紙尺寸為標準。至于蘇聯發動機為什么這樣,這種設計有什么問題隱患,仍然是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




渦噴-6發動機


事實上,中國仿制的五十年代噴氣式發動機,當時仍然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各種研究和試驗方法並不完善,對性能特性引起各種故障的研究不夠,可靠性和壽命的試驗方法不夠完善。再加上當時蘇聯的設計指導思想,是以追求高性能(推力)為主,忽視結構強度,犧牲發動機壽命和耗油率。換句話說,當時中國在仿制蘇聯發動機基礎上建立的發動機產業,根子上就被埋下了巨大的定時炸彈。



此外,當時中國為了大批量裝備戰鬥機,實現以“數量”制衡的目的,航空工業採取了片面追求進度和數量的方式,忽視發動機質量而盲目搞產值翻番。因此新中國在建國前30年面臨的航空發動機問題,不是有沒有什么先進渦扇發動機,有沒有大推力發動機的問題,而是缺乏質量合格發動機的問題。



根據上世紀80年代中期航空工業部質量司的統計,1952年至1983年,因產品設計和制造等質量問題共發生等級事故中,其中發動機質量占48.3%。在等級事故中, 一等事故占三分之一,其中發動機質量也是最突出,約占一等事故的38%。而根據空軍統計,建國三十多年來發生的一、二等事故中,屬于航空發動機設計、制造引發質量問題造成的約占50%(與航空工業部質量司統計的數宇相近)。而世界飛行事故中,由于航空發動機造成的僅占4.5%,等于說中國航發事故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0倍多。



中國在研制發動機的時候,下馬了一些發動機型號,例如噴發-1A、渦扇5、渦扇6和渦扇8。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中國發動機研制是和飛機型號配套進行的,沒有了飛機型號,發動機就自然死亡。當然這是不正常,也很可惜,但在中國航發基礎極為薄弱的時代,那些和戰機型號配套的發動機,就活得很好嗎?絕非如此。




渦噴-7模型
截止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大量生產的航空發動機就只有3個型號,渦噴-6、渦噴-7和渦噴-8。其中渦噴-6是為了大量的殲-6戰機,仿制蘇制Pд-9Б噴氣發動機;渦噴-7是為了裝備少量殲-7、殲-8戰機,仿制蘇聯Р11-Ф-300發動機,渦噴-8是裝備我軍轟-6轟炸機,仿制蘇聯PⅡ-3M發動機。這三種發動機,可以說就是當時中國空軍的心臟,是必保的項目,如果沒有這三種發動機,中國空軍相當于不存在了。
然而在改革開放之初,這三種極為重要航空發動機的質量卻依然很不樂觀,屢屢發生成批返廠的質量問題。例如渦噴-6發動機。當時空軍曾經統計有數萬多台次在壽命期內就返廠排故(渦噴-6發動機本身壽命就只有200小時),主要質量問題包括渦輪軸轉接圓弧超差造成斷裂、壓氣機七級盤工藝不好發生爆破、壓氣機一級葉片折裂、採用直流噴杆加力筒體爆破、起動機絕緣不良,電阻低,彈簧斷等。
其中前三項占據全部問題發動機數量的74%,其中最大的就是恐怖的渦輪軸轉接圓弧超差造成斷裂問題,曾多次造成空軍殲-6停飛。空軍當時計算渦噴-6的空中停車率高達0.94/千小時,美國規定發動機空中停車為0.2/千小時,我國空中停車率是美國4.7倍,這主要由于渦噴-6燃油系統出現故障較多。其次是渦輪部件故障和壓氣機部件故障。
再看渦噴-7。它的主要問題依次是,使用中滑油變黑潤滑不良、點火電纜導線折斷、壓氣機一級葉片磨損斷裂。老型號毛病沒改,1964年就開始改進研制渦噴-7甲。由于渦輪前温度提高100°С,在長期試車中出現火焰筒安裝邊裂紋,但當時不下決心排除這種故障,卻降壽一半出廠使用。該問題經過18年之后,直到1982年才解決。這種反常的更改發動機方法,並未引起人們的重視。
渦噴-7甲發動機,雖然做過大量的技術模底工作,但直到1984年末,還發生加力燃燒室温場分布不句,加力筒體有局部高温而產生裂紋等質量問題。而在研制渦噴-7乙的時候,相同錯誤再次發生:為了提高性能,將渦輪前温度提高100°С,全加力推力增加到6100公斤,當時發現燃燒室出口温度場不合格,沒有進行嚴格調試,就投入批生產。交付部隊發現發動機二級導向器葉片發生裂 紋變形,影響空軍使用安全,又回頭來進行研究排故。
對于目前的航空發動機,我們就要求堪用即可,就像整容,底子越差,越不能瞎折騰,過得去就行,整成明星根本不現實。
而渦噴-8的問題在于斜盤軸承剝落,柱、塞不耐磨一再降壽、燃油調節器性能差,有脫套卡死事故、渦輪盤氧化夾渣造成爆破等。從1980年到1981年渦噴-8提前換發動機26台。按飛行小時折算,提前換發率高達0.65/千 小時。而美國規定為0.2/千小時,我國高出三倍多。
這種觸目驚心的質量問題,首先是原設計就存在可靠性、耐久性差的缺陷,其次是中國發動機設計人員未消化、吃透,就進行改進改型,最后是因為廠家生產時工藝紀律鬆弛,檢驗不嚴。也就是說,蘇聯設計了有質量問題的航空發動機,中方再囫圇吞棗,不加理解的就改設計,最后工人再不負責任的粗心生產。你想這質量能好得了嗎?這等于一個手潮的大夫,按照鳳姐的模子給別人整容,這齣來還能有人樣嗎?以這種環境和基礎,那些下馬的渦扇5、渦扇6和渦扇8發動機即便上馬,又能如何呢?



因此,儘管現在已經是2017年,但中國在航空發動機研制上淺薄得依然像個小孩子。儘管中國仿制、生產發動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但是中國開始加大航空發動機的投入滿打滿算只有20年,制造工藝提升改進航發質量以滿足空軍需要也就5-10年左右(以渦扇-10堪用為標誌),將發動機作為國家重大項目也只是在2015年,從體制上理順航空發動機研制生產,還是在2016年。
因此,我們現在仍然不能要求中國航空發動機一步到位,迅速趕上國際先進水平。能拿出質量穩定、堪用的渦扇發動機,就已經是巨大的里程碑。至于研發像F-119、F-136這樣的先進第五代發動機乃至第六代發動機,還需要腳踏實地一步步攻堅。畢竟飯只有口一口的吃,身體才能強壯。


本文來源:兩機動力控制                       責任編輯:張曉虎_NN5519


http://war.163.com/17/0115/11/CAQN3S2D000181KT.html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