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1,487
  • 回覆: 3
前美國太平洋司令披露參與處理1996年台海危機內幕                  
2017年01月13日 18:34                                                 環球網



台灣“大選”  


有人說,台灣海峽與中東、朝鮮半島並稱當今世界三大危機多發地帶。50多年來,台海地區爆發過4次危機:前兩次分別發生在1955年和1958年,均導致低強度的軍事衝突;第三次從1995年李登輝訪美至1996年台灣“大選”結束;第四次是1999年李登輝提出“兩國論”后,我解放軍在東南沿海地區舉行了軍事演習。自2003年底陳水扁推出“台獨時間表”后,台海進入第五次危機期。專家認為,隨着陳水扁“台獨”步伐的加快,危機隨時可能激化。
如果發生危機,中美會如何處理?近日,前美國駐華大使普理赫上將接受美國媒體採訪,首次披露他任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時,參與處理1996年台海危機的全過程,希望對各方有所啟示。
  他下達了調航母的命令
1995年,時任美國總統的克林頓迫于國會親台勢力的壓力,允許李登輝訪美,李藉機在美公開鼓吹“台獨”。為警告李登輝不要一意孤行,我解放軍隨即在台海進行了軍事演習。1996年3月,我宣布在台灣海域附近進行導彈演習。害怕局勢失控的美國急忙派遣兩個航母戰鬥群在台灣以東遊弋。這就是著名的“1996年台海危機”。
當時,普理赫到夏威夷美國太平洋司令部上任剛剛5周。他回憶說:“華盛頓的時間比夏威夷早6個小時。那天早上,我一到辦公室,就接到了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沙利卡什維利讓我儘快回電話的留言。幾乎就在那時,我看到了助手放在辦公桌上的情況報告。我覺得不妙。這會成為導火線,我們得採取行動。”
普理赫說:“當時沙利卡什維利那邊是下午1時。我告訴他,我們會在三四個小時之內提交一個方案。”其實,沙利卡什維利並不是最高決策層的一員,他只是普理赫與國防部長佩里交流的“中介”。當時,在華盛頓說什么話的人都有,有些議員甚至說:“我們派5艘航母去,炸了他們的港口。”普理赫認為,那些都是“不負責任的人”。
在短時間的磋商后,普理赫決定向台海調遣航母戰鬥群。他說:“我們當時在菲律賓部署有‘獨立’號航母戰鬥群。那天下午,我命令這些戰艦向台灣東部移動,而不是向中國大陸這邊。”不難看出,普理赫之所以命令美軍繞開台灣海峽,一是避免過分挑釁大陸,二是為了保護航母安全。
令人驚訝的是,在調動“獨立”號時,他們對下一步怎么做心裡一點底都沒有。“調動艦隊以後,我們開始思考到底該怎么做?我們希望得到最好的結果,同時也做 了最壞的打算。”后來,國防部長佩里對普理赫說,派遣一組航母艦隊還不夠,需要再派一組。于是,他們又從波斯灣調來“尼米茲”號航母戰鬥群。

  左上為前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普理赫,背景為“獨立”號航母在台灣東部海域游弋。
航母調遣完后,美軍開始評估大陸可能的反應。大陸會不會借此對台動武,成為白宮和國會辯論的焦點。當時,共和黨議員們趁機宣揚“中國威脅論”,給克林頓出難題。克林頓政府則認為,美軍的行動應有所收斂,否則兩國關係將倒退到敵對狀態。普理赫說:“我們按兵不動,密切注視着局勢。我們肯定大陸不會攻打台灣。”
在向台海派遣航母戰鬥群的同時,美國也通過相關渠道,警告台灣當局不要輕舉妄動。普理赫說:“我們通過外交方式告訴台灣,我們這樣做不是給你開空白支票。我們是在阻止事態繼續發展,這並不意味着你就可以為所欲為。”



 美對台海行動如何決策  


美國專家認為,普理赫選擇在台海局勢緊張之時公開這段歷史,可能有兩點考慮:


一是讓大陸了解美國處理危機的方式;二是希望有關各方吸取教訓,更加謹慎,避免發生衝突。

美國政府一直關注台海形勢的發展,一旦發生危機,就會啟動最高軍事決策機制。美國憲法規定,總統是武裝部隊的總司令,全軍最高統帥。總統通過國防部領導和指揮全軍。在經歷了越戰以及1980年伊朗人質事件后,白宮體會到文職人員直接參與作戰指揮的弊端,提出了“任務式命令法”這種新的軍事決策機制,即由總統和國防部長對“打不打仗”和“為什么要打仗”等根本性問題作出決定,由各聯合作戰司令部司令官決定“如何打仗”。

如果台海發生危機,美國軍事決策的流程將是:總統和國防部長組成最高指揮當局,決定“打不打”;然后,由參聯會主席通過國家軍事指揮系統,把命令下達給聯合作戰司令部司令;接下來,由聯合作戰司令部司令負責具體作戰事宜。在實際操作中,太平洋司令部司令的權力相當大,比如在1996年台海危機期間,普理赫直接下達了向台灣東部海域派遣航母戰鬥群的命令,而並非由克林頓總統親自決定。



中美應加強軍事交流  


普理赫特別提到,在1996年台海危機中,中美兩國軍方始終沒有交流。“這是我從這件事得到的教訓。我們跟很多國家的軍方都保持交流,其中有些國家並不是特別好的朋友。我們和解放軍沒有任何聯繫或交流,倒不是說我們非得做朋友,但我們需要交談。”


其實,中美兩國建交后,雙方的軍事交流也一直在進行,而且隨着兩國關係的發展逐步深化,並建立了相應的交流機制。但美方在此問題上受國內政治因素的影響較大,因而經常使中美軍事交流陷入停滯甚至倒退。比如1989年后,美國政府嚴重干涉我內政,宣布暫停中國海軍司令員張連忠和國防部長秦基偉的訪美安排,導致兩軍交往中斷5年之久。其后發生了1995年李登輝訪美、1999年美國轟炸我駐南聯盟大使館以及2001年中美撞機事件,兩軍交往一直走走停停,在曲折中前行。

近年來,受國際國內大環境的影響,中美兩軍交往呈上升勢頭,尤其是在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邁爾斯和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法戈訪華,以及我國防部長曹剛川和總參謀長梁光烈訪美后,兩軍關係發展到一個新階段,交流管道也更加通暢。比如,美軍進行“2004夏季脈動演習”和我軍進行東山島演習等重大軍事活動期間,雙方都能及時通氣、打招呼,避免了台海形勢的惡化。與此同時,中美兩國元首也保持着熱線聯繫。從今年的情況看,中美兩國元首幾乎每兩個月就要進行一次電話聯繫,而且多數時候話題都跟“台灣”有關。



台海仍是危機高發區  



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但台海危機從來不是單純的國內危機。大多數專家認為,中美兩個核大國之間發生戰爭的可能性不大,但如果有一方不願合作處理台海危機,事態很可能會朝着大家都不願意看到的方向發展。

台灣當局認為,在2008年北京舉行奧運會之前的這段時間,是實現“台獨”最后的“機會”。因此,陳水扁不斷鋌而走險,不僅堅持“2006年修憲、制憲”,還鼓譟就“一中”問題進行“全民公投”,嚴重危害台海安全。


出于國家利益的考慮,美國在遏制“台獨”勢力坐大的同時,又給台灣當局發出一些錯誤信號。目前,美國一方面積極推動6108億新台幣的對台軍售,一方面加強了在台海周邊地區的軍事部署。美軍除了在太平洋地區繼續保留近30萬人的兵力外,B—52轟炸機、核潛艇和AGM—86型巡航導彈已經進駐關島基地;美軍還將向夏威夷增派1艘核動力航空母艦戰鬥群,在澳大利亞設立訓練中心;在東南亞地區,美軍已取得新加坡港口的使用權,還企圖在菲律賓、越南建立軍事基地。軍事專家認為,五角大樓這一系列軍事調整,克服了“距離上的障礙”,使美軍戰略核潛艇抵達台灣海峽的時間縮短了5天。近來還傳出美軍要在距台灣本島僅460公里的下地島興建軍事基地的消息。


今後幾年,台海變數很多。中美雙方除了要加強政策層面的溝通,還需依靠明確的政治信號、先進的信息技術與高效的通報機制,最大程度地減少大國間錯覺與誤判的幾率。這不僅需要共識,更需要付出行動。


http://mil.news.sina.com.cn/hist ... xzqnip1046698.shtml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