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6,264
  • 回覆: 2
+14
  • 幼時讀《老夫子》,印象最深的除了「耐人尋味」四字,還有老夫子追女仔的段落。經典場面之一是跑到人家窗下抱着結他高歌,結果被無情拒絕,甚至一大盤冷水照頭淋──像這樣的笑料我們看得津津有味,卻絲毫未覺情節其實來自另一時空。

「老夫子」、「秦先生」和「大番薯」笑料百出,深受香港人歡迎。(老夫子Facebook)
《老夫子》之奇特,也要到近來重看才察覺。主角扮相古怪,看似穿唐裝,長衫卻短得只能算是「中衫」,胸前還要有幾顆特大鈕扣,看起來和的確涼襯衣(秦先生)、西裝(老趙)以至旗袍(陳小姐)格格不入;造型本身就滑稽兼怪雞,難怪常被女士請吃檸檬。大多數時候老夫子都是庶民/小男人代表,過着小市民的生活,題材不少都相當生活化,比方說電視:當時公仔箱剛剛走進香港人的生活,但對一般的草根家庭來說,那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奢侈品,老王澤把人們對它的好奇與欲望轉化成情節。漫畫中有炸彈在電視上爆炸,結果炸燶了看電視的老夫子;畫面上的老虎爬出來想吃掉老夫子,老夫子大吃一驚再逃進電視內;這些情節都反映了時人對電視呈現的虛擬現實之好奇與着迷。
五十年代的香港,經歴了小學教育普及、中學教育興起,最低限度受過基礎教育的嬰兒潮一代漸漸成長為青少年,同時適逢紡織與成衣業迅速發展,塑膠、電子、金屬製品等工業亦漸具規模,至1959年工人階級已經成形,總數達20多萬,這些人都需要廉價的娛樂,香港漫畫創作正是在此時代背景下迎來第一個高峰期,與政治無關的「社會漫畫」如雨後春筍,老夫子也是其中之一,前述的電視奇譚只是一例,反映社會情況的題材還包括治安問題、鄰里關係、男女糾葛、西方的文化衝擊等等。反覆出現的題材有「新潮人士」,讀者對那些蓄長髮穿喇叭褲樣衰衰的人物肯定有印象,卻未必知道新潮人士在當時的意義。1964年披頭四訪港引起激烈爭議,有教育界人士公開表示披頭四影響青年人走向「瘋狂放肆的道路」,來港演出將製造更多「阿飛」,換句話說,那些追隨西方前衛風潮的嬉皮士可是被人認真地視作社會問題的。老夫子和新潮人士之間的強烈對比,恰好反映香港人(特別是老一代)處於中西文化夾縫的尷尬與焦慮。
秦先生是王澤早期創作《秦先生》漫畫主角,比老夫子及大番薯更早出現。(網絡圖片))
老夫子既是主角,讀者容易以為他是作者的夫子自道,其實老王澤最早畫的人物是秦先生,座談會當晚,他的長子小王澤(這樣稱呼有點不好意思,畢竟是前輩)憶述父親1957年首次投稿到星島晚報,心情非常緊張,最初兩次失敗後相當失望,直到第三次投稿才被採用,當時畫的就是秦先生找工作的故事,是他自己艱難生活的寫照。老夫子思想守舊,可是據小王澤所說,父親年輕時根本是飛仔,11歲已經玩 Harley 電單車,年紀稍大就留髮、蓄長髮、組爵士樂隊,六十年代風行的嬉皮潮流對他而言只是小兒科,正好印證老王澤的說法:自嘲才是「老夫子」的本質。
老夫子對付阿飛、橫蠻顧客或兇惡流氓,某程度上為讀者提供了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但忠實讀者必定知道《老夫子》的題材並不限於反映社會現實。老夫子「從事」過的職業包括畫家、醫生、董事長、探險家、考古學家、演奏家、武師、和尚、魔術師、馴獸師、太空人,經常在四/六格之內攀山、涉水、在沙漠甚至太空進行各式各樣的冒險;老王澤天馬行空地編造的狂想曲,順利在那個缺乏大眾娛樂的時代跑出並不令人意外,奇在這套漫畫歷久彌新,同時代的《十三點》、《小流氓》已消失多時,唯有老夫子一直持續出版至今,成為跨世代的文化標誌與集體回憶。

撰文:查映嵐
http://www.hk01.com/01博評-藝.文化/63796/-轉載-老夫子不老之謎

[ 本帖最後由 將軍抽兵! 於 2017-1-11 12:42 AM 編輯 ]



香港寫照:
上梁不正下樑思歪,學子痴瘋帶妖亂舞
霉果洗腦荼毒愚民,政棍為利賣港害民
對抗脅迫有恃無恐,癱瘓交通橫蠻霸道,
世風日下罷課可恥,強搜攔路令人髮指
虛偽民主自私作主,佔中變質民心盡失
妄顧民生天怒人怨,動亂失控無法無天,
社會分裂永無寧日,破壞經濟風光不再
  • 老夫子,不只是個漫畫角色,早已經是個品牌。
  • 其漫畫從 1960 年代於報章連載,到單行本和合訂本出版,經各授權公司發行革新和重編版,當中自 1970 年代起已有不同種類週邊創作——電影、動畫、話劇和 figure。
  • 千禧前,老夫子漫畫是包含了幾代人的集體回憶和展現人情和世態的跨時代文化產物。千禧後,它是一個跟我們一起變化的角色品牌。
  • 每隔兩、三年就有展覧或新形式作品(如電影和動畫)以及跟不同品牌 crossover 合作的產品。今年我未去主題餐廳,先去睇大師回顧展。

老夫子漫畫是包含了幾代人的集體回憶和展現人情和世態的跨時代文化產物。(余俊亮攝)
伴隨社會變遷 老夫子是真.香港人
2004 年香港藝術中心辦《耐人尋味——老夫子的香港生活》,以視覺文化的角度把老夫子漫畫、產品和新聞剪報互相對照,體現漫畫裏記載的香港文化和社會變遷。
2004 年香港藝術中心辦《耐人尋味——老夫子的香港生活》。(作者提供圖片)今次在動漫基地舉行的回顧展覽《想入非非——老夫子漫畫作品展》,有作者手稿、方便觀眾自拍的真人等高角色模型(「秦先生」紙板和「老夫子」立體模型)以及讓觀眾自創「老夫子漫畫」的影像裝置。如此的 photo spot 和紀念品,不會讓觀眾空手而去,是主流的漫畫展覧的基本結構。這次展覽的焦點回到漫畫角色,以手稿說明那些漫畫故事其實就是我們的生活日常。
也許觀眾會錯過的是作者王家禧(筆名王澤)在「老夫子」之前的漫畫作品和報紙副刊文章,以及在地下休憩區作戶外放映的老夫子電影。電影出版年涵蓋 1970 年代到2001,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中,老夫子的形態從人扮的、動畫的到 3D 立體影像的都有,可謂(夫子)人面依舊景物全非。讀王先生的早期漫畫作品和報紙文章,他對時事和社會文化的視點,足見老夫子這個角色的出現。
今次在動漫基地舉行的回顧展覽,有真人等高角色模型。(Hong Kong Arts Centre Facebook)
動漫基地在地下休憩區放映不同時代的《老夫子》電影。(Hong Kong Arts Centre Facebook)
黃先生的早期漫畫作品和報紙文章,對時事和社會文化的視點,足見老夫子的影子。(作者提供圖片)「耐人尋味」的展品 好玩過迪士尼樂園
展覽內容分佈於動漫基地各層展廳,展覧意念體現於展覽設計上,表達出「老夫子」早已走出平面空間,遊走於平面漫畫和立體的現實世界。
地下休憩區展出老夫子的黑白立體模型,他手執望遠鏡,一副「食花生」之態,遠看對面牆上的巨型展覽標題 backdrop 裏彩色的老夫子漫畫人物。3 樓展出的《圓入扁出》手稿前面地上有老夫子紙板,以對應手稿裏衝門後變成扁平的老夫子。4 樓展區,由著名創作人又一山人為老夫子「代筆」創作作品,把這個紙上角色化為真實的藝術家。
展品「耐人尋味/洗手間」,在展廳牆上裝上廁所門。如果你夠好奇心,打開此廁門就發現門裏只有一道紅磚牆,門後貼上的是廁所裏只有紅磚牆的老夫子漫畫,讓觀眾親身經驗「耐人尋味」。
地下休憩區展出老夫子的黑白立體模型,一副「食花生」之態,遠看對面牆上的彩色老夫子人物。(資料圖片)
《圓入扁出》手稿前面地上有老夫子紙板,以對應手稿裏衝門後變成扁平的老夫子。(作者提供圖片)
如果你夠好奇心,打開廁門就發現門裏只有一道紅磚牆,門後貼上的是廁所裏只有紅磚牆的老夫子漫畫,讓觀眾親身經驗「耐人尋味」。(作者提供圖片)展覧彷彿造了個像 Disneyland 的「老夫子樂園」,讓觀眾親歷漫畫中的奇遇。如果別人有多啦 A 夢、米奇,我們也有「老夫子」。他是以大眾化的藝術形式,記載大眾生活的人情和世態的「香港角色」。在此謹向創造了「老夫子」這個「港人」的王老先生致敬。
撰文: 梁展峰



那麽近,因爲經典的老夫子,就是帶出國共內戰後,香港中產分子的樣貌,以及耐人尋味的喜感。那麽遠,是因爲中產老夫子和高端服裝品牌,所呈現的風貌,是多麽地「離地」。這也反映出已消失了的「舊香港」完完全全地被「新香港」所取代。吳勁憲
《老夫子》漫畫推出深受讀者喜愛,大受歡迎至今。(老夫子fb)

文:吳勁憲(新加坡80後,暱稱「坡仔」,曾任職記者和編輯)

開年不到一天,陪伴我們成長的香港漫畫《老夫子》原漫畫家,王家禧逝世,享年九十三歲。
在新加坡長大的男孩們,無論任何種族,衹要是去男性師傅開設的理髮店,在等待理髮的時候,必定會挑存放在店裏的《老夫子》來翻閲,以消磨時光。無論漫畫書經多人之手,被翻得猶如「滄海桑田」般,男孩們都會看得格外入神。
老夫子的中產,大番薯的天真,陳小姐的矜持,都是我的回憶。
《老夫子》漫畫是香港最早一批,輸出到海外的流行文化產品,和同期的邵氏、電懋所出產的華語電影、娛樂,影響無數海外華人。(徐尉晉攝)

《老夫子》——香港的文化輸出
可以説,《老夫子》漫畫是香港最早一批,輸出到海外的流行文化產品,和同期的邵氏、電懋所出產的華語電影、娛樂,影響無數海外華人。從三十歲到六十歲的男人,都會把等理髮師的回憶,和看《老夫子》的時光掛勾。也因為這系列漫畫深入民心的關係,還記得中學的老師,常常告誡學生,不要多看這套漫畫,以免影響修讀華語語文的水平。另外一本刊物引起師長注意的,就是新加坡英語小報,《THE NEW PAPER 》(新報)。兩份刊物以淺白易懂的讀物,對於在1990年代成長的我,算是流行文化的寶貝之一。另外的寶貝就是周星馳的「無厘頭」電影了。
人長大了之後,就沒有光顧男性師傅開設的理髮店,看《老夫子》漫畫的時光,漸漸地被女性潮流雜誌和香港八卦雜誌所取代。原因是十七歲之後,開始去光顧由女性理髮師所開設的店面。也因為這樣,慢慢地會懷念那段翻《老夫子》的回憶。
當前年的新加坡作家節邀請王家禧的兒子王澤,來和新加坡讀者交流的時候,坡仔前去聽了。看王澤分享他父親和他主筆的《老夫子》經歷,一張又一張的插畫出現在投影螢幕的時候,從熟悉的道地港式漫畫,到前衛和高端服裝品牌合作的老夫子,有一股那麽近又那麽遠的感覺。
新加坡演員王沙飾演的老夫子最貼近原著造型,其生鬼演出亦備受讚賞。(網上圖片)

昔日流行文化標誌 隨王老先生西歸
那麽近,因爲經典的老夫子,就是帶出國共內戰後,香港中產分子的樣貌,以及耐人尋味的喜感。那麽遠,是因爲中產老夫子和高端服裝品牌,所呈現的風貌,是多麽地「離地」。這也反映出已消失了的「舊香港」完完全全地被「新香港」所取代。提醒着我們,這個地方和其相關的昔日流行文化標誌,隨著王家禧老先生鶴駕西歸,離我們愈來愈遠。
在Youtube尋找有關舊時代(就是王澤於1995年接手這個文化企業之前)老夫子的足跡,找到了新加坡已故藝人,王沙分別於1976年和1978年參與的兩部粵語《老夫子》電影。張國榮和黃霑則分別唱過兩部《老夫子》動畫電影的主題曲和插曲,根據Youtube目前的資料顯示,哥哥所唱的歌曲沒有收錄在任何專輯之內。
在觀看霑叔演唱的《山T老夫子》片頭時,可以在畫面上看到不同國籍的動畫專才名字。這不禁想起,「舊香港」比起「新香港」更國際化。而這一類的名單,不會出現在往後的香港影視名單。箇中的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心照不宣了。
王家禧老先生的仙逝,也意味着香港流行文化時代的終結。這個時代,是香港輸出快樂文化的美好黃金時光。被他感染的讀者,不會在道德的高處,去在意抄襲的指控。我和其他舊時代的讀者一樣,會在乎王老先生的兒子,能否為現在的香港,畫點什麽來傳承後世。
《山T老夫子》(網上圖片)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