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6,192
  • 回覆: 1
市民對退休金制度 未必需要全民退保計劃 否則等同老年人乞討為生!

年金(英語:Annuity),是指每隔一定相等的時期,收到或付出的相同數量的款項。想深入了解更多年金的意思情況,可先看看以下一連結:

http://wiki.mbalib.com/wiki/年金

個人讚同退休保障制度,市民各自使用年金零存整取的計劃。這是唯一純粹儲蓄性質,為未來退休金目標導向的理財正確觀念!

哩度可以回顧一下,一報章社評回應退休保障制度的改革建議:

不少人士對施政報告放棄「全民退保」概念十分不滿。但政府認為:有能力照顧自己退休生活的人,根本不需要政府的補助。如果「不論貧富」政府都為所有人補貼養老,就不可能給真正有需要的人所需的支援。 而且人口老化情況不易全盤掌握,若然市民壽命大幅延長,而勞動人口不增反減,對老人家的供養比率(dependency ratio)大幅上升,計劃有可能無法持續下去,因此推全民退保雖然討好卻是不負責任的。

早於1994年,78位經濟學者聯名反對當時港英政府提出的隨收隨支全民退休保障方案。理由就是隨收隨支式的全民退休保障方案缺乏可持續性。然而,筆者當時沒有參加聯署,因為筆者認為全民退保概念仍有可取之處。 *養老期擇窮而助 財政壓力大* 筆者早已指出:全民退保其實不必採用隨收隨支的設計。只要採用「全數預付」(Fully Funded)的設計,可持續性就不再是問題。 「全數預付」(Fully Funded)的設計要求每位領取養老金的人都必須在退休前有相當的供款,而不是由政府按財政需要「隨支隨收」。按照這構思,有能力照顧自己退休生活的人雖然也支取養老金,卻沒有拿取任何政府補助;自己早已繳足與養老金相當的供款,而只不過是按供款和回報取回相應的年金。

筆者一直認為:政府應在供款期補助窮人,而不應在養老期擇窮者而助之。在養老期擇窮者而助之會出現三大問題。一是鼓勵市民趁早花掉積蓄,以便老來夠窮可符合領取養老金的資格。 *為領高額津貼 長者或增消費* 二是計劃的性質正正是「隨收隨支」,政府無法預知到時要多少錢埋單。到時恐怕財政壓力難以承擔。 三是窮的老人家不一定懂得申請。不是全民覆蓋,有機會會錯失一些應助的長者。 施政報告建議單身長者資產少於144,000元,及夫婦長者合計資產少於218,000元,可每人每月領取3,435元。這計劃必然會鼓勵MPF餘額和其他積蓄不太多的人增加消費。即是說合資格領取高額長生津的人數必然比估計高出很多。

*學者方案添利得稅 損港競爭力*

筆者對「學者方案」有保留,不單是因其性質屬「隨收隨支」,還有因為它擬向大企業開刀。「學者方案」建議盈利超過1,000萬元的企業每年繳納的利得稅應額外增加1.9%以注入計劃,這很中聽,但很危險。方案忽略了香港保持稅制有競爭力的需要。若大企業棄港他去,我們連就業機會也可能減少。今天國際間都流行減利得稅,香港反其道而行,對香港的競爭力傷害很大。 總而言之,全民退保在概念上不是問題,但如不是「全數預付」的方案,恐怕始終無可持續性。



2013年10月金句

在戰爭,天災的時候,現實係殘酷的。
我們樂得平安時,一家人要互相體貼,互相關懷,互相尊重。
連退休點解都吾識就係咁嘈,未曾就業過何來退休?
要全民退保即係要養老金,同退休無乜大關係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